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被稱為:「中國的航天之父」。他的夫人蔣英,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他們不僅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在教育自己子女方面同樣成績顯著。
錢學森夫婦有一兒一女,兒子錢永剛,1955年跟隨父母從美國回國時年僅7歲,女兒錢永真回國時5歲。錢永剛18歲時,遇上十年動亂,後參軍入伍,直到34歲時才有機會考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1988年,錢永剛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畢業,獲得碩士學位時,已經四十歲。畢業後,他和父親一樣,選擇回到中國,現在從事計算機軟體系統的研究工作,是高級工程師,並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兼職教授。
女兒錢永真由於從小受到母親的影響,耳濡目染之下,她對音樂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她走上了音樂之路。和哥哥一樣,錢永真也遭遇十年動亂,後來才有機會赴美深造。回國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她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和歌劇系主任。

錢永剛回憶父母時,在7歲以前的事記憶已經模糊,但7歲回國以後的事依然記得。他覺得父母對他的教育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極具智慧,他講了幾件難忘的事:
1.父母從不對他們講大道理
父親是科學家,母親是音樂家,按照常人的思維,應該一有時間就和孩子談人生、談理想、談學習、談規矩,可以在錢永剛的記憶中,父母從來不對他們兄妹講什麼大道理。在錢永剛的印象中,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後,總是會繼續忙工作,看到父母那麼認真專注地投入工作,兄妹兩人從學校一回家就自覺地拿起書本讀書學習。
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錢學森夫婦在家庭中,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如今看來,父母看似不教,實際是以身示範,這是一種難得的教育智慧。

2.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
在父母的影響下,錢永剛小時候酷愛讀書,但那時候他僅僅是將讀書當成是一種興趣愛好,沒有什麼目的,也不懂閱讀的方法,完全憑自己的興趣去閱讀。父親對他的閱讀也沒有什麼過高要求,從未教過他們如何讀書。至於怎麼讀書,他是從父母那兒觀察學來的。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錢永剛對《十萬個為什麼》產生了濃厚興趣。父親知道了,就讓他一天讀70頁,遇到問題不懂先做上記號。等到周末,父親就和他討論書中的問題。
妹妹錢永真遺傳了母親的天賦,從小喜歡音樂,而且她的嗓音很好,在閒暇時,母親陪著女兒一起練習音樂。正是母親的支持與幫助,錢永真能一輩子與音樂結緣,做她真正喜歡的事。
3.不苛求孩子得滿分
錢學森夫婦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從沒提出要求。5分制的成績單上,錢永剛總有幾個是4分,成績單並不是那麼漂亮。父母看了,只是笑笑,從沒要求孩子非要爭取5分。但初一班主任看不下去了,對他說,像你這樣的家庭,應該消滅4分,全拿5分。永剛把班主任的要求告訴父親,父親聽完,卻什麼都沒說,呵呵一樂,走了。
錢永剛加倍努力,少讀了許多課外書,認真溫習功課,期末考試,終於全拿了5分,父親看了後,並沒有誇獎他,只是笑道說,以前也是不錯的。看來,錢學森看重孩子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考試的分數;看重孩子的持之以恆,而不是急於求成。錢永剛在以後的學習中,慢慢體會到,父親表面的漫不經心,但背後包含著父親的教育智慧。
而在我們的現代家庭裡,很多家長對孩子苦口婆心,但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即使休息日,安排孩子整天上補習班、提高班,逼著孩子考試拿高分、拿滿分,孩子失去休息的時間和自我發展的空間。殊不知,這樣在學習上過嚴的要求,而忽視孩子興趣、人格的培養,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導致部分孩子,有分數,沒能力,有成績,沒人品,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教育方式。
錢學森夫婦不僅是我們崇敬的科學家、藝術家,還是令人敬佩的好父母,他們的家庭教育智慧,值得當今家長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