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紀錄片《苦難輝煌》在央視播出後反響熱烈。國防大學和本報日前共同舉辦該片觀影交流研討會。今天本報摘要發表研討會上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的講話,以及該校國防安全學院6位學員的發言。
以史為鑑悟大道
國防大學政委 劉亞洲
關於歷史,有三句話既耳熟能詳,又特別值得琢磨。
第一句話是:「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這是清代啟蒙學者龔自珍說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要知規律、行大道、走正道,就必須先治史修史、先懂得歷史。特別是當事業處於關鍵時刻,前景光明,但有矛盾、有困惑,甚至有歧路時,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從歷史中汲取營養,顯得更為重要。《苦難輝煌》這部書、這部片子,之所以引發強烈反響,引起人們沉思,就在於它應時而生,恰逢其時。1949年3月,進城前夕,毛澤東提醒全黨高級幹部,要再讀《甲申三百年祭》,不做李自成,那是一個關鍵時刻;60多年後的今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處於關鍵時刻。儘管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不像片中那樣腥風血雨,但我們所面臨的考驗之複雜,與當年堪有一比。這時就特別需要我們去學習歷史,去重溫歷史,從歷史中懂得大道,尋找正道。《苦難輝煌》這部片子正好為當下提供經驗,也提供警醒,讓我們再次見識了信仰的力量。這是這部書、這部片子的魅力。
第二句話是:「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也是龔自珍說的。滅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不僅槍桿子可以做到,筆桿子也可以做到,就是把其歷史進行重寫,進行顛覆。所以,很多問題不僅是歷史問題,更主要的是政治問題。但對此,我們現在很多人反而不清醒,總以為是全球化時代,是開放時代,不應該強調意識形態,而恰恰我們的對手從來也不糊塗。蘇聯為什麼解體?蘇共為什麼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泛濫,否定完史達林,接著否定列寧,最後全面否定蘇共。現在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打著「重寫近現代史」的名義,包著學術研究的外衣,實質是想通過否定黨史軍史革命史,來否定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在這個時候,《苦難輝煌》橫空出世,有力狙擊了歷史虛無主義,它是一部正史,在歷史問題上起到尋找根脈、正本清源作用。它傳遞的是正能量,有利於黨團結全體人民共赴「中國夢」。
第三句話是:「歷史不是別人而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寫歷史就是製造歷史的唯一辦法。」這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奧克肖特說的。這句話實是在警告,因為寫歷史的人掌握著對歷史認識的話語權,尤其要尊重歷史,而不能無所顧忌、隨心所欲地書寫歷史。但這句話也的確道出一個事實:每一代人修史,每一個人寫史,因為時代不同,立場各異,即使寫同一段歷史,也必定是不同的。所以,存在一個關於歷史的話語權之爭。《苦難輝煌》的寫作者、總導演帶著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寫,帶著對黨對先烈的情感去拍。更重要的是,敢於解放思想,突破傳統黨史寫法和傳統文獻紀錄片拍法,用小細節闡釋大歷史,從歷史人物的命運來折射和反映歷史的大趨勢,而且敢於直面問題。很多人反映,第八集印象最深刻、感到最震撼。為什麼?因為以前我們對黨的早期領導人叛變避而不談,《苦難輝煌》以開放的心態進行深入刻畫,效果非常好。其實,只要尊重歷史事實,有什麼不能說的,有什麼不敢說的。正因為有背叛,才顯得忠誠的高貴與珍貴。
常講常新的故事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 曹健林
《苦難輝煌》講的是一個當代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老故事」。我們從幼兒園到研究生思想理論課,從歌曲,小說到影像資料,從不同的片斷、不同的側重了解過這個故事。「所有的歷史都是今天的歷史」,這個故事是真正的常講常新。
少兒時期和青年時期從這些故事中感受最深的是勇氣。「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滿天風雨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報歸楚王仇」。早期共產黨人的英雄氣概就是和這些驚天動地的絕命詩一起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中國工農紅軍被學者認為是最純粹的命運共同體,有著戰鬥力最強,百折不撓,無堅不摧的特點。我當年在擔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領導時從中受到啟發,向全所四千人承諾組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成了長光所的一句流行語,很快這個所就改變了面貌。今天的長光所依然是全中科院最大、人最多的研究所,還是職工心最齊,最團結的研究所。要衷心感謝先烈,他們的團結奮鬥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
我和同事讀過《苦難輝煌》後直接的反應就是兩個字:震撼!令我震撼的是信仰。正如電視片腳本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從哪裡來?是信仰。信仰支撐著勇氣,信仰凝聚成團結,共產黨人的信仰是真正無法撼動的大山。我曾有幸多次和兩彈一星元勳們開會,也在多種場合聆聽他們的教誨。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吸引了他們,折服了他們,共產黨的崇高信仰加上炎黃子孫的責任感和科學家的理性和良知,促使他們拋棄許多今天人們還在拼命追求的東西,毅然回到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全國人民一起投入到火熱的新中國建設之中。
以兩彈一星元勳為代表的優秀科學家,用他們的言傳身教昭示了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是《苦難輝煌》所謳歌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拓展和延伸。對於這種信仰我們要珍視,中國的科技工作者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這種信仰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為有犧牲多壯志
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賀福初
看了《苦難輝煌》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信仰的精神在於犧牲精神。
中國共產黨崛起於積弱積貧因而一盤散沙的中國。但正是這個起於50多人的小黨,僅在28年的短暫歷史瞬間就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讓中國人當家作主、揚眉吐氣!中國共產黨摧枯拉朽、扭轉乾坤的力量從哪裡來?這本書、這部片給了人們振聾發聵的回答:信仰!而信仰的精魂何在?犧牲精神!
「為有犧牲多壯志」。在悽風苦雨中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了救民眾於水火,無數共產黨人赴湯蹈火,用青春、熱血和生命喚起工農千百萬;衣衫襤褸的紅軍衝破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走過雪山草地等千隔萬阻,以「九死一生」的巨大生命代價完成人類有史以來最撼天動地的二萬五千裡長徵!更為了救民族於滅頂,共產黨人高舉「抗日」義旗,不計生死之仇放蔣抗日、深埋皖南之恨聯手擊寇,高唱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喚醒四萬萬民眾用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
簡言之,中國共產黨人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以自身巨大的犧牲喚醒民眾、喚起民眾,終於將一盤散沙的中國匯聚成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我們清晰地看到:這股強大力量的源頭就是共產黨人救國救民的信仰,而點亮民眾信仰的火種、激發民眾自覺相隨的感召力就是共產黨人驚天地、泣鬼神的犧牲精神!這才是共產黨人信仰的精髓!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在和平建設時期,有人忘記了我們的天,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有人忘記了我們的地,這就是我們的民眾。共產黨人要時刻牢記自己的天和自己的地,繼續發揚先烈的這種犧牲精神,做到敢於犧牲名和利,頂天立地實現中國夢。
直面歷史實事求是
中央黨校副校長 徐偉新
《苦難輝煌》是黨史教育的一部優秀作品,敘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從苦難中磨礪煎熬,最終完成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壯舉;《苦難輝煌》也是軍史教育的一部優秀作品,人民軍隊從它誕生那一天起,除了一支軍隊所稟賦的基本職能、任務,還特別承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中華民族復興所寄託的神聖使命;《苦難輝煌》還是戰爭史、戰略史教育的一部優秀作品,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軍隊將領們的智慧、獨到的戰略視角以及靈活機動的戰役戰術,是人類戰爭理論園地盛開的一朵奇葩;《苦難輝煌》又是人類美好情愫集大成的優秀作品,忠誠、勇氣、堅毅、團結、助人、積極樂觀、不怕死、不怕苦等,這些人性最燦爛的美德在中國共產黨人、中國紅軍將士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苦難輝煌》體現的實事求是、襟懷坦白的精神特別令人欣賞,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不斷面臨險境甚至絕境,又不斷走向勝利的深層原因。不迴避問題,直面我們曾犯過的錯誤,是這部書這個片子一個突出特點。歷史從來是在挫折中轟隆前進的,偉人不是不犯錯誤的人,而是犯錯誤能夠及時糾正的人。毛澤東是一位隨時準備堅持真理,隨時準備修正錯誤的實事求是的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為中央黨校題寫的校訓。在今天堅持實事求是,對我們的黨、我們的事業、我們的發展,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
《苦難輝煌》講的故事都是老故事,但是對我們這些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幹部來講是很不熟悉的,對此,我們的幹部教育、軍隊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要跟上,就是傳承黨和軍隊的優秀文化、精神和傳統。這就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加強黨史、軍史、革命史、國史的教育。
若干年前,創辦《學習時報》的時候,我和劉德福同志寫了《落日的輝煌》,分析研究十七、十八世紀全球變局中的康乾盛世。我覺得《落日的輝煌》和《苦難輝煌》這兩篇「輝煌」之作很銜接,前一個「輝煌」寫盛世的衰落;後一個「輝煌」寫苦難中的崛起,苦難對中國共產黨人走向輝煌的精神養育。希望我們的黨、國家和民族,不斷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開創新的輝煌。
讓歷史啟迪未來
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汪曉榮
12集歷史文獻紀錄片《苦難輝煌》是黨史軍史教育的又一部精品力作,有4個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一是厚重的選材。紀錄片《苦難輝煌》精心選擇了黨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和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戰爭興起兩個重大轉變時期作為研究對象,也是我們黨從幼年走向成熟、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重要時期,從中更加彰顯了黨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客觀的寫實。這部紀錄片運用大量實情實景,採訪了大量的歷史見證者,以「當事者說」的敘述方式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真實還原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中的一個個歷史場景。同時,這部專題片首次披露眾多鮮為人知的影像史料,讓歷史人物「有血有肉」。
三是戰略的視角。該片把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放在20世紀初世界局勢震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中國救亡圖存運動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中,思考和探索中國的前途和革命的道路問題,具有寬廣的戰略高度和歷史深度。
四是深邃的思考。該片的點睛之處,在於穿插其中的一段段精闢解說,圍繞「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信仰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和思考,很好地回答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重大問題。
這部紀錄片最打動人的就是對一些歷史人物命運的刻畫。在他們當中,有困境逆境中的堅守者,有為主義獻身的殉道者。還有千千萬萬犧牲在槍口屠刀下、雪山草地中的革命先烈,他們至死都堅信不移,他們信仰的主義乃人間之真理。回望歷史,不禁感嘆,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正具有鋼鐵般信仰和意志的人,正是這些胸懷火炬、把自己當作火種的人,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這部紀錄片,看似寫歷史,實則寫今天;看似問過去,實則問未來,激蕩其中的思想智慧、時代熱情,對於我們實現新形勢下的「強國夢」、「強軍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理想信念是我們精神上的「鈣」,也是抵制各種腐蝕滲透的「不鏽鋼」,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軍魂意識、培養一代又一代堅定「舉旗人」作為部隊靈魂工程、奠基工程、戰略工程來抓,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實現「強軍夢」的思想優勢、組織優勢、政治優勢。
維護忠誠這張「名片」
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羅松多吉
紀錄片《苦難輝煌》對於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從而進一步喚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個偉大的民族,首先必須具有偉大的精神,高尚的品質,而後才談得上偉大復興。這偉大的精神、高尚的品質之一,就是忠誠。探尋中國共產黨90多年充滿苦難輝煌的歷史足跡,我們能夠感受到有一種強烈的情感猶如重錘擊打著心弦: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無數共產黨人用忠誠造就的奮鬥史。可以說,忠誠,就是共產黨人的一張永不褪色的名片。共產黨員應當倍加珍惜,維護好忠誠這張「名片」。
把忠誠視為信仰。作為一名黨員,要忠於黨,忠於國家和人民,要把忠誠可靠作為自己永遠的信念和操守。要將信仰根植於心,把操守付之於行,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的幹擾和精神蛀蟲的「腐蝕」。始終忠誠於馬克思主義、忠誠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忠誠於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事業,做到表裡如一、身體力行,把「忠誠」作為人生的底色和行動的指南。
把忠誠作為擔當。忠誠是一種不舍不棄,更是一種擔當。它意味著在理想信念的堅守路上,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海胸懷,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要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無私奉獻精神。
把忠誠熔為激情。對黨和人民及事業的忠誠,就是要把忠誠轉化成澎湃的激情、持續奮力前行,永不言退。共產黨員要像維護生命一樣維護忠誠,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堅守忠誠。唯如此,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引導人,以榜樣的力量示範人。
信仰照耀強軍路
某集團軍政委 徐遠林
歷史文獻紀錄片《苦難輝煌》,再次展現我黨我軍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壯麗圖景,昭示共產黨人其身可亡、其志不移的堅定信念。品味苦難、以史鏡鑑,聆聽先烈生命寫就的絕唱,感悟先輩堅如磐石的信仰,我們在實現強軍目標的進軍中就有永不衰敗的力量。
信仰是根,信仰是魂,信仰是安身立命之本、固本奠基之源。我黨之所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要一以貫之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牢牢把握部隊建設正確方向,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
信仰是理想,信仰是方向。面對改革深水區、發展攻堅期和轉型關鍵期,我們必須始終以敏銳的眼光看待覆雜形勢,堅定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以發展的視角看待矛盾問題,堅定做到「咬定青山不放鬆」,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信仰是力量,信仰是擔當。追憶歷史、緬懷先烈,不單單是去懷念、感傷,更重要的是要敢於擔負、敢於奮鬥。我們必須凝聚興軍強軍共識,必須加快興軍強軍步伐,必須擔當興軍強軍之責,切實將激情與熱血融入到興軍強軍的命脈中,確保黨中央、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信仰是意志,信仰是品格。《苦難輝煌》紀錄片猶如一道清泉,時刻滋潤每名共產黨人的靈魂。新的歷史條件下,共產黨人永葆先進性純潔性,就是要先做真人、再追真理,始終做到忠誠不渝,本色不變,氣節不改,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苦難輝煌」留給我們的精神與信仰必將光耀千古,凝聚起強軍強國最偉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