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都是在微信信息提示音裡醒來的,每天早上看到的消息都覺得震驚。
大家依舊要儘量嘗試著逐步靠近下周恢復工作狀態的節奏,並且做好心理準備,其中的困難會比較多,不要抱著僥倖心理,不要輕慢。
繼續刷華語劇中,打開了兩部最近一個季度口碑非常好的劇,《慶餘年》和《想見你》。華語劇我多少還是會有些先入為主的感知的,就是如果大規模說非常好看的幾乎可以達到90分,我打開的時候是抱著60分的心態起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知呢?從長期看劇養成的觀劇習慣,和對於不同題材不同故事的體會上,華語劇當前最大的通病還是在劇情節奏的把握上,非常的弱。這跟各地華語劇整體的製作模式和劇種本身的特點有關。
曾經在節奏感上最好的其實是港劇,各種題材都很不錯,後來大家都知道了,TVB已經凋零得不成模樣,港劇徹底沒落了。
內地劇因為製作模式和銷售播放模式的關係,普遍的注水嚴重。《慶餘年》大家的口碑那麼好,我打開一直看了五集,還是沒覺得到底優秀在哪兒?
當然,這裡涉及到一個對照組的差異,比如你們說要和很多國產網劇、國產流量劇比,那我覺得它還行,可要跟真正優秀的美日韓劇比,差距還是太大了。舒緩可以是一個劇的風格,但跟它往裡注水情節或者為了篇幅刻意放慢節奏,那是兩回事兒。
《慶餘年》這種第一集,如果搞個16集,我看行。46集,那真的算了。這不是說裡面有個陳道明就能解決的問題。大量年輕演員的演技也就那樣了。第二季再給你來個46集,加起來可就將近100集,嚇死人嘞。跟當年被廣大觀眾吐槽的不要不要的韓國家庭劇有區別嗎?
國產劇這種節奏完全提不起來的風格,長期之下,導致了廣大觀眾的觀劇賞析水準其實都不高,於是出現稍微比其他注水劇好點兒的劇,結果成了異口同聲的神劇。
並且,這種拖沓注水讓這個劇,對比現在市場上的其他劇種,都有一種跟不上時代,跟不上節奏的感覺。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仿佛《愛的迫降》裡,尹世理看到的前哨村和首爾的差距。
咱看劇沒有任何鄙視鏈,什麼好看看什麼。所以實在話就是《慶餘年》確實也就一般般,於是我看到第九集就棄了。
今天打開了《想見你》,不過被安利了多少次,其實我也是60分啟動的心理期待值。由於它都播放了快兩個月了,雖然沒被徹底劇透,但從蛛絲馬跡我也知道這個故事大概是個什麼樣子了。
第一集也就是臺劇基本的路數,節奏非常的慢,各種配角有零零散散各種的戲,並且臺灣腔國語不看字幕我確實蠻多沒聽清楚。這個不是說臺灣國語語調軟糯啥的,這是演員本身的口條不行。老一輩臺灣演員雖然說話也是臺灣腔,但字正腔圓很多。
第二集我得看有字幕的,但其實「我會真香」的可能性不太高。臺劇雖然這幾年看得少了,但以前看得實在很多很多,對於臺劇整體的製作水平能夠達到什麼度,心理還是有數的。雖然很多人說臺劇這幾年也有進步,有幾個本子也不錯,這個我相信,但我不太相信臺劇整體質量的大幅抬升。
為什麼呢?
這個跟市場有關。韓劇這十年裡從產業角度有大幅提升,跟它在這十年裡海外市場的極大活躍強相關,任何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必然都與需求有關,可臺劇並不具備這樣的市場基礎。
不要小看「節奏感」這個東西,對於電視劇來說,太重要了,起到的作用就仿佛是音樂裡的編曲,能不能化腐朽為神奇,它都很關鍵。哪怕是相對老套的劇本,節奏能夠搞起來,你能夠追得下去的可能性都會大幅提升。
拍劇如此,做事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