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2020-12-04 梅子手記

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

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

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此題的最優解是合作,但二人間無法相互信任,囚徒會選擇相互揭發認罪,而非共同沉默合作。也就是說,納什均衡往往會落在非合作點之上。

這一特殊「博弈」,被廣泛用來說明,為什麼合作在對雙方均有利時,仍然常常顯得尤為困難。

囚徒困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均頻繁出現。

擴而廣之,甚至在對待核武器、全球變暖、人口增速過快、自然資源枯竭等人類重大議題上,不同立場之間的博弈,也是「囚徒困境」的翻版。

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將人們在支配空氣、水、魚等——人類共享但有限的資源中,表現出來的醜惡人性,概括為「公地悲劇」。

比如,我們都知道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地球表面升溫,進而引發珊瑚礁摧毀、糧食產量下降、疾病由熱帶向溫帶遷移等諸多問題。

但具體到個人、企業、國家,一旦需要具體利益方作出犧牲,當事者仍會表現出諸多踟躕與搖擺。

可以說,正是不信任,築起了一座囚徒的牢籠。

僅僅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因為不信任引發的戰爭,就已經使得1.1億生命永遠消失不見:

1915~1923年,土耳其帝國對亞美尼亞民族進行了瘋狂屠殺;1939~1945年,德國納粹對600萬猶太人實施了大屠殺;1965年印度尼西亞政變,受害者數量達到200萬;1971年巴基斯坦對300萬孟加拉國移民進行了種族屠殺……

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是家庭的破滅與人性的淪喪。

劉易斯.託馬斯曾說:「人際行為是人類社會中最奇怪、最不可預測和最難以解釋的現象。自然界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恰是人類本身。」

如何擺脫「囚徒困境」?

認識自我,習得他人,尤為重要。

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社會思維、社會影響、社會關係、應用社會心理學四個方面,提供了一把我們看待、影響他人,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密匙。

追本溯源,讓我們在心理濫觴處,探尋那些不為人知、不為己知的秘密。

01正確認識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是一個謎,我們終其一生也不過為解開它。

班傑明.富蘭克林則說,「世界上有三種東西極其堅硬:鋼鐵、鑽石,以及認識自己。」

在社會中,我們如何評價自我、感知世界,實現對世界的解釋、滿足社會期待,及展現何種態度和行為,是戴維.邁爾斯在第一部分「社會思維」中試圖釐清的問題。

自尊與自負、自卑與謙遜,這些評價往往相互交錯、不斷轉化。

因我們總是身處於社會之中,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依賴於社會評價,及與他人的比較。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對於自身角色的定位,卻不一定正確,這是因為人的心理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

身處公共場合,你總是擔心自我行為不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排斥。這種高估他人對自己關注度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將其稱之為焦點效應

我們常常以為,一夜暴富會讓幸福恆久遠,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維持的歡樂都很短暫。但我們易受影響偏差的影響——高估情緒事件的持久性。

與之相對人也有自我心理免疫系統,事實上痛苦所帶來的情緒創傷不會持久。但實際中人往往忽視自身免疫力,陷入消極事件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甚至在屢次失敗後獲得習得性無助感,這被稱之為免疫忽視現象

在對待積極和消極事件時,人還容易產生自我服務偏差,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為外部不可控因素。

類似於自我服務偏差,反事實思維讓我們對未發生的事情進行心理模擬。如果怎樣,便會/不會怎樣……便是這一現象的生動例句。

實驗證實,透明度錯覺會讓你的情緒由身體傳感至心理。下次不快樂的時候,試試對著鏡子笑一笑,大踏步自信的走一走,情緒就能明顯舒緩並好轉。

世界的舞臺很大,我們身處其中的角色如此之複雜,但認識自我能幫助我們對世界更好的感知、判斷、解釋,從而與社會期望達成和解。

當對世界作出反應時,我們有時依賴直覺,有時則依賴理性。

一旦我們對某種觀念形成信念,往往會影響所有與其相關信息的知覺。比如提前告知你對一個人的印象,極易影響你見面後對他的評價與判斷。這就是信念固著所起的作用。

我們預先聽或看到的,可能並非全貌。但無論後來又有如何強大的證據出現,我們往往很難打破固有的偏見。

當我們將誤導信息整合在大腦中,便會產生誤導信息效應。有一些根本沒發生的事情會出現在我們的記憶中,這是因為虛構記憶起到了作用。

回憶中的旅行是完美的,儘管當時的實際情況可能很糟糕;破裂的婚姻回憶中只有傷痛,儘管當初是因為愛的甜蜜才有了結合。記憶的玩笑時時上演!

因為人類的局限性,我們往往還會產生錯覺思維,將各種隨機事件聯繫起來。牌桌上的賭徒,永遠無法相信自己會輸,深信神的啟示就在不遠的地方,於是一輪一輪的繼續沉淪。

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社會的認識,最終思想都會落實到行動上。那麼,態度和行為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內隱偏見與自我認知偏差,而研究表明角色確實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當一個普通士兵偶然被提拔為將領,剛開始他可能羞澀於別人對他行禮,但隨著身份的不斷加強,他會越來越像一個軍官,最終成為真正的軍官。

行為對態度的影響,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展現登門檻現象。很多人在被請求幫一個小忙後,都不會拒絕援助對象更加過分的請求,就是這個道理。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由於行使正義而變得正義,由於練習自我控制而變得自我控制,由於行為勇敢而變得勇敢。」

下次做決定的時候,試試像一個旁觀者一樣,觀察一下你的行為。

「每次你做一個決定,你就會稍稍改變自己重要的一部分,你所選擇的那部分。」

02 影響了解他人

在第二編「社會影響」中,戴維.邁爾斯闡述了人類是如何彼此影響、相互聯繫

本編第一節「基因、文化與性別」末尾,作者提出一個問題:人類是社會塑造的被動產物,亦或是塑造社會的能動主體?

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作為活動的基因機器,繼承了祖先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生理和心理遺產。」

但此種觀點,似乎忽視了人在社會環境下,所受到的文化與情境的影響。

彼得.伯格曾把社會描述成一個大的舞臺,「社會為一切劇中人提供劇本。」

社會賦予每個人身份,人和思想在其中完成定位。在角色扮演中,人的行為被形塑和模塑,情感和態度隨著扮演愈加強烈。

反之,人類行為也深刻影響著社會變革。

幾萬年來,人類一手建立起國家、宗教,發明了金錢、商業與金融,從狩獵採集進入農耕時代,又從工業文明進化到信息文明。

那些滅絕了的曾存活幾千萬年的動植物,表明整個地球形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形態也在人類一次次主觀能動中,越來越走向歷史決然不同的境地。

我更傾向於,人類與社會在相互塑造。

在社會中我們是如何與他人相互作用的?作者從從眾與服眾、說服、群體影響幾方面進行了論述。

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典型案例有「哈欠的傳染性」、群體妄想——自發傳播錯誤觀念。

這是由於個體的易受暗示性,心理學教授沙特朗和巴奇將其中一種社會傳染概括為「變色龍效應」——我們會自然地模仿他人的姿勢和語言,因為這能促使別人喜歡我們。

引起服從的因素則涵蓋了與受害者的情感距離、權威的接近與正當性、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釋放效應等。

個體從眾則主要受規範影響(想獲得別人喜歡的渴望)、信息影響(想正確行事的渴望)。

《烏合之眾》中古斯塔夫.勒龐寫道:「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戴維.邁爾斯在書中強調:「社會心理學重視社會壓力的力量,但同時必須關注人類自身的力量。我們並非被動的木偶。」

人在社會,從眾與服眾都是普遍現象,但於個人而言仍然可以保持獨立人格,並通過角色互換等方式,堅持自身獨特性,抵制從眾的壓力。

古斯塔夫.勒龐在探討烏合之眾時,還提到可以通過渲染、暗示、重複,潛移默化的影響群眾心理。這其實就是說服的力量。

斯賓塞說:「對意見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情感而不是智慧。」

什麼樣的說服最有效?

從信息傳達方(說服者)來看,表現出專業性、信賴性、吸引力都能增強內容的可信度。例如,講話自信、直視對方,都能讓自己更具有說服力。

從信息接收方(說服對象)來看,當處於愉悅心情時,更容易被說服。

從信息傳遞路徑(說服渠道)來看,如果雙方觀點間隔時間較短,首因效應(先呈現的信息最具說服力)發揮作用;如果雙方觀點間隔時間較長,近因效應(後呈現的信息最具說服力)發揮作用。

從信息(說服內容)來看,重要信息傳達面對面溝通最有效;複雜信息傳達書面文字最有效;無關緊要信息傳達大眾傳媒最有效。

在論述完從眾與服眾、說服之後,作者談到了群體影響。總體而言,群體影響有利有弊。

群體中,人們易被喚醒。當有同類在場時,社會助長作用會讓個體增強優勢反應,這是由於他人評價引發了個體的評價顧忌分心

群體中,人們更容易產生社會懈怠,這是因為搭便車誘惑在起作用。有實驗研究表明,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個體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在減小。

群體中的個體,極其容易去個性化。一旦失去自我感,群體會容易失控,因為每個人都秉承著法不責眾的心理,群體中的個人匿名性為這種想法提供了掩護便利。

群體還會對觀點進行強化,產生群體極化現象。比如種族、宗教不同人群所產生的不同價值觀與信仰,甚至可以達到殺人的地步。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引言,過去一個世紀逝去的1億多生命,在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預防和警惕群體思維帶來的不利影響。

不做烏合之眾,是對逝去者最好的憑弔與緬懷。

03與世美好共處

釐清了個體如何理解、影響他人,在第三編「社會關係」中,作者帶我們探尋了偏見、攻擊、喜歡、幫助、衝突與和解的源頭所在,這也是人和人之間相互聯繫的過程與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不喜歡他人?作者對偏見的定義是: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

偏見的社會根源有很多,不平等的地位、從眾、社會制度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偏見的動機根源,我們尤為要注意替罪羊理論社會同一性理論

對於前者而言,你是否也有過對自己不滿意,就將憤怒轉嫁他人的經歷?對於後者,回憶我們是否都有屬於自己的群體,我們常常將自己歸屬的劃為內群體,反之則是外群體,一旦外群體成員被去人性化(納粹把猶太人比喻為臭蟲),偏見就滋生了。

我們常常對內群體人員給予善意的理解,而對外群體成員的積極行為產生忽略,這便是群體服務偏差

用偏見去理解「受害者思維」,你會更了解公正世界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受害者而非加害者指責(汙名化強姦受害者輕佻),偏見的根由是指責者仍然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他們看不到這個世界同時充滿了不公正。

偏見或許會引發刻板印象、歧視,但攻擊行為則是真正切切給他人帶來了傷害。

人們曾嘗試從生物學影響中,去解釋攻擊行為的由來。本能、神經系統、基因、生物化因素等都被研究了個透。

難怪戴維.萊肯會在《反社會人格》中寫道:「只要把12~28歲強壯的年輕人全部保持在低溫睡眠的狀態,就可以消除三分之二的犯罪。」(溫度影響)

但攻擊行為背後,是多重因素的疊加。家庭、文化、大眾媒體,也就是情景的力量仍然不容忽視。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與愛他人?

研究表明,喜歡產生的幾個重要因素包括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與互補性

日久生情絕對是符合科學的,這是由於高曝光能夠提高人們的評價;

而外表的匹配與相似能夠讓人產生好感,這是由於人所擁有的內隱自戀在發揮作用。實驗還表明,外表擁有「完美的平均」,能夠產生真正的吸引力(合成機器人面孔);

我們的確更喜歡那些和我們更像的人,或者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

促進親密關係的因素是依戀,依戀分為安全型依戀(容易與人接近,不會太過依賴和因被拋棄苦惱)、迴避型依戀(太近則恐懼,太遠則疏離)、不安全依戀(缺乏信任感,強烈妒忌心和佔有欲)。

當身處一段愛情中,我們都渴望體會到激情之愛,再共同走向相伴之愛

但現實是,「我們活得更久了,但愛得更短了。」——美國福音派學者葛尼斯

在何種情況下,我們會發生幫助行為?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獎賞、內部回報(內疚感、好心情)、社會規範(互惠、社會責任、性別)都會影響幫助行為的發生。

當你需要他人幫助時,一定牢記:減少模糊性,提高責任感,訴諸個性化的請求。因為旁觀者數量、責任確定、內疚和對自我形象的關注,都能影響幫助者的決定。

本編最後,戴維.邁爾斯概括了產生衝突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正像文章開頭提及的「囚徒困境」一樣,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誤解、不公平,都會讓人發生基本歸因錯誤,導致人和人之間產生衝突。

遇到問題時,接觸、合作、溝通、和解,無疑是最好的良藥。

書中也詳盡的用各種案例闡明了衝突的解決方案。第四編中,作者從臨床、司法、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講述了社會心理學的應用。在此我不一一贅述,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去閱讀原著。

最後,將關於如何提升幸福感的策略摘錄如下:

「持久的幸福並不是人為創造(學會適應任何好/不好的環境);控制時間;表現出幸福;尋找合適的工作和休閒方式,以便於發揮自己的技能;參加運動;保證足夠的睡眠;優先考慮親密的人際關係;關注自我之外的事物;記錄感恩;培育靈性自我。」

生活是複雜的,人性是撲朔迷離的。

但我仍願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以上就是模型的樣子,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假定我是囚徒中的一個,如果對方揭發我,那麼我不可能傻傻的保持沉默蹲十年,我也會揭發蹲八年,如果對方沉默,我當然也要選擇揭發,這樣可以額直接獲釋,所以無論對方怎麼選我都是選擇揭發對自己最有利咯,我是這麼想的,對方也不傻
  • 內卷與囚徒困境
    我想到博弈論裡的囚徒困境。在一個封閉的,信息不對稱的系統中,每個人似乎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他們越狠爭取,利益損失越快。在囚徒困境裡,他們會得到更長的刑期,而在衡水,同學們必須付出更多的無畏的努力。一顆美妙的卷白菜,其實是一座無間地獄。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小米和華為在價格上的死拼讓我想起了囚徒困境的博弈問題,描述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選擇: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或是保持沉默。 若一人選擇背叛,而對方選合作,則此人將即時獲釋,合作者將判監10年。若二人都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 合作的真相(重複囚徒困境的探討)
    博弈論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遊戲中,有兩個對策者,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背叛,每個人都必須在不清楚對方選擇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對方選擇什麼,背叛總比合作收益要高。所謂困境是指,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其結果比雙方合作要糟,個人最優策略卻是集體最糟策略。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
  • 我對生活中「囚徒困境」的理解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論裡的一個命題,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兩名學者19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囚徒困境就是為了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不合理的選擇和行為產生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最初版本原來是這樣的兩個囚徒。警察給了他們三個選擇:A、都坦白,每人判5年。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兩人都知道彼此抵死不認最後都能得到釋放,那麼他們會選擇一起合作對抗警方嗎?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唐寂看了一眼電視,答道:「是囚徒困境。」2. 囚徒困境2.1「囚徒困境」理論簡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者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區別於零和博弈(例如「你」贏就一定「我」輸的對賭),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
  • 「囚徒困境」在商戰中的應用,竟然還可以這麼玩?
    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 技術湃︱中美貿易爭端屬於囚徒困境嗎
    上述模型在博弈論中叫做「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模型裡,雙方的出發點不是傷害對方,而是自利,由於自利而可能導致對方受傷害。如果一方舉報對方,而對方不報復,那是最賺的,可以當場釋放;如果雙方合作,結果次之,拘個一周就回家了;如果雙方對抗,結果再次之,坐一年牢;如果被對方舉報而不報復,結果最慘:坐兩年牢。
  • 有了黑幫大哥,還有什麼「囚徒困境」
    比如羅伯特·薩格登的《權利、合作與福利的經濟學》,便是用博弈論分析道德觀念與社會慣例的形成;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的《合作的進化》,講的是多次重複囚徒博弈的最優策略求解;奧斯特羅姆更是因為將博弈論引入公共資源分配及公共政策制定領域而成為唯一一位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在這股潮流中,既有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甚至社會生物學家向傳統政治領域的主動跨界,也有政治學專業人士對博弈論的主動運用。
  • 哲學難題:囚徒困境與紐科姆問題
    囚徒困境一個犯罪團夥的兩名成員西蒙和彼得因涉嫌從事武裝搶劫而被捕。警方沒有足夠的證據向搶劫中的任何一人行刑。上述問題被稱為「囚徒困境」,可以應用到現實世界的很多方面,包括博弈論,經濟學,氣候變化,體育和社會/政治問題。
  • 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哈佛大學的博弈論課》的作者羅伯特.道奇說,囚徒困境是博弈論裡最有名的理論,應用廣泛。這個理論對經典市場經濟的一般假設構成直接挑戰。亞當斯密認為通過純粹的競爭,市場這個「無形的手」能夠引導供求,因此商品和服務能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生產出來。但囚徒困境質疑這個結論。因為囚徒困境現象在各類社會互動中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