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
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
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此題的最優解是合作,但二人間無法相互信任,囚徒會選擇相互揭發認罪,而非共同沉默合作。也就是說,納什均衡往往會落在非合作點之上。
這一特殊「博弈」,被廣泛用來說明,為什麼合作在對雙方均有利時,仍然常常顯得尤為困難。
囚徒困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均頻繁出現。
擴而廣之,甚至在對待核武器、全球變暖、人口增速過快、自然資源枯竭等人類重大議題上,不同立場之間的博弈,也是「囚徒困境」的翻版。
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將人們在支配空氣、水、魚等——人類共享但有限的資源中,表現出來的醜惡人性,概括為「公地悲劇」。
比如,我們都知道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地球表面升溫,進而引發珊瑚礁摧毀、糧食產量下降、疾病由熱帶向溫帶遷移等諸多問題。
但具體到個人、企業、國家,一旦需要具體利益方作出犧牲,當事者仍會表現出諸多踟躕與搖擺。
可以說,正是不信任,築起了一座囚徒的牢籠。
僅僅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因為不信任引發的戰爭,就已經使得1.1億生命永遠消失不見:
1915~1923年,土耳其帝國對亞美尼亞民族進行了瘋狂屠殺;1939~1945年,德國納粹對600萬猶太人實施了大屠殺;1965年印度尼西亞政變,受害者數量達到200萬;1971年巴基斯坦對300萬孟加拉國移民進行了種族屠殺……
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是家庭的破滅與人性的淪喪。
劉易斯.託馬斯曾說:「人際行為是人類社會中最奇怪、最不可預測和最難以解釋的現象。自然界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恰是人類本身。」
如何擺脫「囚徒困境」?
認識自我,習得他人,尤為重要。
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從社會思維、社會影響、社會關係、應用社會心理學四個方面,提供了一把我們看待、影響他人,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密匙。
追本溯源,讓我們在心理濫觴處,探尋那些不為人知、不為己知的秘密。
01正確認識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是一個謎,我們終其一生也不過為解開它。
班傑明.富蘭克林則說,「世界上有三種東西極其堅硬:鋼鐵、鑽石,以及認識自己。」
在社會中,我們如何評價自我、感知世界,實現對世界的解釋、滿足社會期待,及展現何種態度和行為,是戴維.邁爾斯在第一部分「社會思維」中試圖釐清的問題。
自尊與自負、自卑與謙遜,這些評價往往相互交錯、不斷轉化。
因我們總是身處於社會之中,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依賴於社會評價,及與他人的比較。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對於自身角色的定位,卻不一定正確,這是因為人的心理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
身處公共場合,你總是擔心自我行為不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排斥。這種高估他人對自己關注度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將其稱之為焦點效應。
我們常常以為,一夜暴富會讓幸福恆久遠,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維持的歡樂都很短暫。但我們易受影響偏差的影響——高估情緒事件的持久性。
與之相對人也有自我心理免疫系統,事實上痛苦所帶來的情緒創傷不會持久。但實際中人往往忽視自身免疫力,陷入消極事件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甚至在屢次失敗後獲得習得性無助感,這被稱之為免疫忽視現象。
在對待積極和消極事件時,人還容易產生自我服務偏差,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為外部不可控因素。
類似於自我服務偏差,反事實思維讓我們對未發生的事情進行心理模擬。如果怎樣,便會/不會怎樣……便是這一現象的生動例句。
實驗證實,透明度錯覺會讓你的情緒由身體傳感至心理。下次不快樂的時候,試試對著鏡子笑一笑,大踏步自信的走一走,情緒就能明顯舒緩並好轉。
世界的舞臺很大,我們身處其中的角色如此之複雜,但認識自我能幫助我們對世界更好的感知、判斷、解釋,從而與社會期望達成和解。
當對世界作出反應時,我們有時依賴直覺,有時則依賴理性。
一旦我們對某種觀念形成信念,往往會影響所有與其相關信息的知覺。比如提前告知你對一個人的印象,極易影響你見面後對他的評價與判斷。這就是信念固著所起的作用。
我們預先聽或看到的,可能並非全貌。但無論後來又有如何強大的證據出現,我們往往很難打破固有的偏見。
當我們將誤導信息整合在大腦中,便會產生誤導信息效應。有一些根本沒發生的事情會出現在我們的記憶中,這是因為虛構記憶起到了作用。
回憶中的旅行是完美的,儘管當時的實際情況可能很糟糕;破裂的婚姻回憶中只有傷痛,儘管當初是因為愛的甜蜜才有了結合。記憶的玩笑時時上演!
因為人類的局限性,我們往往還會產生錯覺思維,將各種隨機事件聯繫起來。牌桌上的賭徒,永遠無法相信自己會輸,深信神的啟示就在不遠的地方,於是一輪一輪的繼續沉淪。
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社會的認識,最終思想都會落實到行動上。那麼,態度和行為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內隱偏見與自我認知偏差,而研究表明角色確實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當一個普通士兵偶然被提拔為將領,剛開始他可能羞澀於別人對他行禮,但隨著身份的不斷加強,他會越來越像一個軍官,最終成為真正的軍官。
行為對態度的影響,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展現登門檻現象。很多人在被請求幫一個小忙後,都不會拒絕援助對象更加過分的請求,就是這個道理。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由於行使正義而變得正義,由於練習自我控制而變得自我控制,由於行為勇敢而變得勇敢。」
下次做決定的時候,試試像一個旁觀者一樣,觀察一下你的行為。
「每次你做一個決定,你就會稍稍改變自己重要的一部分,你所選擇的那部分。」
02 影響了解他人
在第二編「社會影響」中,戴維.邁爾斯闡述了人類是如何彼此影響、相互聯繫。
本編第一節「基因、文化與性別」末尾,作者提出一個問題:人類是社會塑造的被動產物,亦或是塑造社會的能動主體?
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作為活動的基因機器,繼承了祖先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生理和心理遺產。」
但此種觀點,似乎忽視了人在社會環境下,所受到的文化與情境的影響。
彼得.伯格曾把社會描述成一個大的舞臺,「社會為一切劇中人提供劇本。」
社會賦予每個人身份,人和思想在其中完成定位。在角色扮演中,人的行為被形塑和模塑,情感和態度隨著扮演愈加強烈。
反之,人類行為也深刻影響著社會變革。
幾萬年來,人類一手建立起國家、宗教,發明了金錢、商業與金融,從狩獵採集進入農耕時代,又從工業文明進化到信息文明。
那些滅絕了的曾存活幾千萬年的動植物,表明整個地球形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形態也在人類一次次主觀能動中,越來越走向歷史決然不同的境地。
我更傾向於,人類與社會在相互塑造。
在社會中我們是如何與他人相互作用的?作者從從眾與服眾、說服、群體影響幾方面進行了論述。
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典型案例有「哈欠的傳染性」、群體妄想——自發傳播錯誤觀念。
這是由於個體的易受暗示性,心理學教授沙特朗和巴奇將其中一種社會傳染概括為「變色龍效應」——我們會自然地模仿他人的姿勢和語言,因為這能促使別人喜歡我們。
引起服從的因素則涵蓋了與受害者的情感距離、權威的接近與正當性、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釋放效應等。
個體從眾則主要受規範影響(想獲得別人喜歡的渴望)、信息影響(想正確行事的渴望)。
《烏合之眾》中古斯塔夫.勒龐寫道:「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戴維.邁爾斯在書中強調:「社會心理學重視社會壓力的力量,但同時必須關注人類自身的力量。我們並非被動的木偶。」
人在社會,從眾與服眾都是普遍現象,但於個人而言仍然可以保持獨立人格,並通過角色互換等方式,堅持自身獨特性,抵制從眾的壓力。
古斯塔夫.勒龐在探討烏合之眾時,還提到可以通過渲染、暗示、重複,潛移默化的影響群眾心理。這其實就是說服的力量。
斯賓塞說:「對意見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情感而不是智慧。」
什麼樣的說服最有效?
從信息傳達方(說服者)來看,表現出專業性、信賴性、吸引力都能增強內容的可信度。例如,講話自信、直視對方,都能讓自己更具有說服力。
從信息接收方(說服對象)來看,當處於愉悅心情時,更容易被說服。
從信息傳遞路徑(說服渠道)來看,如果雙方觀點間隔時間較短,首因效應(先呈現的信息最具說服力)發揮作用;如果雙方觀點間隔時間較長,近因效應(後呈現的信息最具說服力)發揮作用。
從信息(說服內容)來看,重要信息傳達面對面溝通最有效;複雜信息傳達書面文字最有效;無關緊要信息傳達大眾傳媒最有效。
在論述完從眾與服眾、說服之後,作者談到了群體影響。總體而言,群體影響有利有弊。
群體中,人們易被喚醒。當有同類在場時,社會助長作用會讓個體增強優勢反應,這是由於他人評價引發了個體的評價顧忌或分心。
群體中,人們更容易產生社會懈怠,這是因為搭便車誘惑在起作用。有實驗研究表明,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個體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在減小。
群體中的個體,極其容易去個性化。一旦失去自我感,群體會容易失控,因為每個人都秉承著法不責眾的心理,群體中的個人匿名性為這種想法提供了掩護便利。
群體還會對觀點進行強化,產生群體極化現象。比如種族、宗教不同人群所產生的不同價值觀與信仰,甚至可以達到殺人的地步。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引言,過去一個世紀逝去的1億多生命,在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預防和警惕群體思維帶來的不利影響。
不做烏合之眾,是對逝去者最好的憑弔與緬懷。
03與世美好共處
釐清了個體如何理解、影響他人,在第三編「社會關係」中,作者帶我們探尋了偏見、攻擊、喜歡、幫助、衝突與和解的源頭所在,這也是人和人之間相互聯繫的過程與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不喜歡他人?作者對偏見的定義是: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
偏見的社會根源有很多,不平等的地位、從眾、社會制度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偏見的動機根源,我們尤為要注意替罪羊理論與社會同一性理論。
對於前者而言,你是否也有過對自己不滿意,就將憤怒轉嫁他人的經歷?對於後者,回憶我們是否都有屬於自己的群體,我們常常將自己歸屬的劃為內群體,反之則是外群體,一旦外群體成員被去人性化(納粹把猶太人比喻為臭蟲),偏見就滋生了。
我們常常對內群體人員給予善意的理解,而對外群體成員的積極行為產生忽略,這便是群體服務偏差。
用偏見去理解「受害者思維」,你會更了解公正世界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受害者而非加害者指責(汙名化強姦受害者輕佻),偏見的根由是指責者仍然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他們看不到這個世界同時充滿了不公正。
偏見或許會引發刻板印象、歧視,但攻擊行為則是真正切切給他人帶來了傷害。
人們曾嘗試從生物學影響中,去解釋攻擊行為的由來。本能、神經系統、基因、生物化因素等都被研究了個透。
難怪戴維.萊肯會在《反社會人格》中寫道:「只要把12~28歲強壯的年輕人全部保持在低溫睡眠的狀態,就可以消除三分之二的犯罪。」(溫度影響)
但攻擊行為背後,是多重因素的疊加。家庭、文化、大眾媒體,也就是情景的力量仍然不容忽視。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與愛他人?
研究表明,喜歡產生的幾個重要因素包括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與互補性。
日久生情絕對是符合科學的,這是由於高曝光能夠提高人們的評價;
而外表的匹配與相似能夠讓人產生好感,這是由於人所擁有的內隱自戀在發揮作用。實驗還表明,外表擁有「完美的平均」,能夠產生真正的吸引力(合成機器人面孔);
我們的確更喜歡那些和我們更像的人,或者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
促進親密關係的因素是依戀,依戀分為安全型依戀(容易與人接近,不會太過依賴和因被拋棄苦惱)、迴避型依戀(太近則恐懼,太遠則疏離)、不安全依戀(缺乏信任感,強烈妒忌心和佔有欲)。
當身處一段愛情中,我們都渴望體會到激情之愛,再共同走向相伴之愛。
但現實是,「我們活得更久了,但愛得更短了。」——美國福音派學者葛尼斯
在何種情況下,我們會發生幫助行為?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獎賞、內部回報(內疚感、好心情)、社會規範(互惠、社會責任、性別)都會影響幫助行為的發生。
當你需要他人幫助時,一定牢記:減少模糊性,提高責任感,訴諸個性化的請求。因為旁觀者數量、責任確定、內疚和對自我形象的關注,都能影響幫助者的決定。
本編最後,戴維.邁爾斯概括了產生衝突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正像文章開頭提及的「囚徒困境」一樣,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誤解、不公平,都會讓人發生基本歸因錯誤,導致人和人之間產生衝突。
遇到問題時,接觸、合作、溝通、和解,無疑是最好的良藥。
書中也詳盡的用各種案例闡明了衝突的解決方案。第四編中,作者從臨床、司法、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講述了社會心理學的應用。在此我不一一贅述,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去閱讀原著。
最後,將關於如何提升幸福感的策略摘錄如下:
「持久的幸福並不是人為創造(學會適應任何好/不好的環境);控制時間;表現出幸福;尋找合適的工作和休閒方式,以便於發揮自己的技能;參加運動;保證足夠的睡眠;優先考慮親密的人際關係;關注自我之外的事物;記錄感恩;培育靈性自我。」
生活是複雜的,人性是撲朔迷離的。
但我仍願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