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2021-01-09 財經作家韋三水

這絕對是大事情!也是大信號!中美關係正朝著不可預知的走向演進。前幾天水哥專門發布了一篇文章:中美關係:賭注是巨大的,錯了就沒有翻身的餘地。

在7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美方消息人士透露,7月24日下午4時前,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將被要求關閉,領館人員將被要求離開。中方能否證實?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21日,美方突然要求中方關閉駐休斯敦總領館,這是美方單方面對中方發起的政治挑釁,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違反中美領事條約有關規定,蓄意破壞中美關係,十分蠻橫無理。中方予以強烈譴責。中方敦促美方立即撤銷有關錯誤決定。否則,中方必將作出正當和必要反應。

外交部發言人稱,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向中方甩鍋推責,對中國進行汙名化攻擊,無端攻擊中國的社會制度,無理刁難中國駐美外交領事人員,對中國在美留學人員進行恐嚇、盤查,沒收個人電子設備,甚至是無端拘押。此次美方單方面限時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是美對華採取的前所未有的升級行動。

無可爭議的是,中美關係陷入了囚徒困境。為何會這樣子呢?水哥此前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中美合作會那麼難》,此時此刻,重發於此,以饗諸位。山雨已來,大勢難擋。

「合作」語出《國語·晉語三》:「殺之利。逐之,恐構諸侯;以歸,則國家多慝;復之,則君臣合作,恐為君憂。不若殺之。」按照字面的理解,指共同創作;共同從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達到共同目的;聯合作戰或操作。

中美合作,已成往事。大有零和博弈之勢。

當今,產生彼此合作的必要條件往往與國際政治的許多中心問題有關,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困境:國家往往通過那些威脅到其他國家安全的首選來尋求自身的安全。這個問題除了體現在區域衝突和軍備競賽上之外,最近幾年越來越體現在金融經濟的衝突以及民族情緒或民粹主義的影響。

之前典型的歷史例子就是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給美國出了難題。如果美國不予反應的話,蘇聯就可能受到鼓勵而嘗試其他形式的不合作。另一方面,美國的任何不合作都可能引起某種形式的報復,這種報復又會引起反報復,進而發展成難以終止的雙方敵對局面。於是很多關於外交政策以及價值觀的爭論正是針對這類問題,這是因為它們確實是困難的選擇。

《合作的進化》作者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是密西根大學政治學與公共政策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的行為分析與博弈論專家。他在這本書裡寫道:

合作中存在著一個根本問題,兩個工業國家之間相互設置貿易壁壘便是合作問題方面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自由貿易能給雙方帶來好處,因此,如果兩個國家消除這些貿易壁壘都能受益。但問題是,無論誰單方面採取行動消除自己一方的貿易壁壘,它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不利於本國經濟的貿易狀態下。事實上,不論一個國家如何做,另一個國家保持它的貿易壁壘總是比較有利的。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有利益動機來保持貿易壁壘,儘管由此帶來的結果比雙方都合作差很多。

所以,在國際社會上,為何常常出現貿易摩擦、衝突以及其他互懟的情形,通常本質上都是合作的問題。而合作的問題,自然就涉及博弈。要麼是零和博弈,要麼是重複性博弈。這些更是與戰略思維聯繫在一起,影響博弈各方的決策。

《哈佛大學的博弈論課》的作者羅伯特.道奇說,囚徒困境是博弈論裡最有名的理論,應用廣泛。這個理論對經典市場經濟的一般假設構成直接挑戰。

亞當斯密認為通過純粹的競爭,市場這個「無形的手」能夠引導供求,因此商品和服務能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生產出來。但囚徒困境質疑這個結論。因為囚徒困境現象在各類社會互動中都能找到。在這個看來簡單的博弈裡,博弈者有兩個選擇:合作或者不合作,博弈論用「背叛」表示不合作的情況。合作需要信任,這使博弈更複雜。

囚徒困境這一理論於1950年由蘭德智庫提出,並由塔克(納什均衡理論提出者納什的老師)講了一個故事而著稱:

警察逮捕了兩個人,把他們都投入監獄,堅信他們是共犯,事實也是如此。兩個人分別收押,彼此不能聯繫。警察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兩人有罪,然而警察能以較輕的指控將他們定罪,比如非法擁有武器,這能讓他們坐一年牢。只有兩人互相指正時,才能讓較重的罪名成立。警察給每個嫌疑犯提了一個條件,如果他們與警方合作即可獲釋,如果一名疑犯招供,那麼另一名疑犯則獲刑三年,如果兩名疑犯都拒絕認罪,那麼他們都會被判重刑。

按照道奇的說法,博弈雙方的收益從低到高的排序如下:

1)你合作,對方背叛——傻瓜收益

2)你與對方都背叛

3)雙方都合作——信任收益

4)你背叛,對方合作——卑劣收益

從人與人交往到全球問題,囚徒困境在各個層面屢見不鮮。比如,一些國家會補貼一些產品,讓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優勢,那麼其他國家就不得不也這麼做,或者採取其他手段,否則其產品就會滯銷。中美兩國在何為「公平貿易」上意見相左。但都希望對方允許自己無限制出口。然而兩國都在進口對方產品上設置法律或程序障礙。於是,兩國陷入了一個沒有效率的平衡,誰都不肯單方面消除貿易壁壘,實現合作。如果雙方被迫做出那個不太情願(但更有效率)的選擇,兩國消費者就能買到更廉價的商品,但許多產業可能由此關張。

水哥舉個商業的例子:對2008年奧運會資源的爭奪戰中,伊利和蒙牛這兩家奶企當初「打得不可開交」,誰都不能讓步,最後鬧得「滿城風雨」。而同樣是2008年奧運會資源合作上,啤酒行業的青島啤酒、燕京啤酒與百威啤酒,就顯示出了合作。當商業上的同行企業打響宣傳戰與市場戰的時候,囚徒困境便是尋常事了,這種競爭有利於消費者。然而,一旦走向極端,就對博弈各方都沒好處,不僅他們各自認為「對方背叛」,而且品牌形象也因此受損。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際,由於恐慌、逐利等各種原因,人們爭相囤積口罩等醫用物質,導致醫用場所的醫療物資緊缺,以及口罩和口罩相關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導致新的問題。這就是囚徒困境。

道奇說,其實無論是國際外交、商場競爭、夫妻吵架,還是焦慮的人們爭相囤積醫療物資,這些情況都存在囚徒困境。如果博弈者能抵住單方利益的誘惑,信任對方與對方合作,就會得到更有利的結果。但現實往往是很難的。最典型的就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

當然還有如今的世界局勢:「反合作」或合作變成了「威逼利誘」,正在給全球帶來不可預知的影響。尤其是中美關係,事關全球時局。

在《合作的進化》作者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看來,合作的根基實際上不是信任,而是關係的持久性。

如果囚徒困境是一次性事件,那麼合理的戰略就是相互背叛,取得低實用回報。如果一方很有可能多次遇到同樣的對手,那問題就不同了。每名選手可以考慮一下他的背叛會對下一次碰到的對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囚徒困境的多次出現可能導致某一方考慮合作的主張,但是背叛的誘惑及其較高的回報總是誘使選手尋求更多。

有句俗話叫「一報還一報」。在囚徒困境中,策略之一就是如此。既可以投桃報李,也可以怒目相向。

阿克塞爾羅德的一個關鍵點是,未來給目前投下了陰影。他寫道:

「合作的進化要求,個人有足夠大的機會再次見面,所以未來的互動才與他們利益攸關。」知道他們很可能會再次見面影響了選手們的目前策略與行動。這是一種「逆推法」思維。他們預期會遭遇一次背叛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預見到未來的相遇,相互背叛可以來回呼應。「因此,如果分析一下直接影響,單一的背叛可能是成功的,或許甚至當把輔助效果考慮在內之後也是如此。但是,當某人自己的孤立背叛變成無休無止的相互指責時,真正的成本可能具有三級效應。」

於是,在各方陷入相互背叛之中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這種危險。然後,「大家」就都去玩這種危險遊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如此。

「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國與國的互懟以及猜疑,不就是如此嗎?!同時,由於有了過去歷史上的冷戰時期的「怒目相對」,才有了今天在「新冷戰」氣氛下的各自對抗。這是一種典型的囚徒困境。

世界時局的囚徒困境,其實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疫情作為「外部性」加速了這種局面。如果這種局面發生極端的相變,不僅是全球化意味著終結,而且也意味著世界新的「大對抗」的發生。儘管任何一方可能都知道謀求單一背叛的高回報最終可能會帶來惡果,然後儘可能會約束自我,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但現實同時又伴隨著各種的情緒和「噪音」,導致戰略思維在決策和行動「落實」上出現「微妙的拐點」。

人們對全球時局動蕩的擔憂,本質上是對「全球規則」與「契約精神」式微的憂思與失望。隨著一個國家對此的「背叛」,就意味著一連串的跟風效仿者,於是新的「陣營」或「朋友圈」就又重新出現了,彼此對抗。這是全球化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這個時候,我們還需記住「一報還一報」這個俗語——按照博弈論上的專業術語講,這是合作進化的策略。按照水哥此前的文章觀點講,此時此刻的世界領導人們,應以「人道」為核心,而不是以「機器」為核心,至少在人類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面前,應是如此。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世界,更需要一種「共情政治」。

一句話,為什麼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世界合作會那麼難?囚徒困境使然。歷史,回不去了...何以至此,值得深思!!!

相關焦點

  • 技術湃︱中美貿易爭端屬於囚徒困境嗎
    上述模型在博弈論中叫做「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模型裡,雙方的出發點不是傷害對方,而是自利,由於自利而可能導致對方受傷害。如果一方舉報對方,而對方不報復,那是最賺的,可以當場釋放;如果雙方合作,結果次之,拘個一周就回家了;如果雙方對抗,結果再次之,坐一年牢;如果被對方舉報而不報復,結果最慘:坐兩年牢。
  • 都市白領體檢異常率99%,警惕陷入加班的「囚徒困境」
    都市白領體檢異常率99%,警惕陷入加班的「囚徒困境」 2021-01-07 0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即使如此,同盟可能還是難以結成的,原因很簡單,一旦兩個人被捕面臨隔離審查,每個人會擔心對方背棄盟約。如果囚徒甲是堅守盟約的人,那麼囚徒乙正好可以在事前誘使他訂立盟約,然後被捕後囚徒乙就可以通過背盟而逍遙法外。
  • 合作的真相(重複囚徒困境的探討)
    博弈論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遊戲中,有兩個對策者,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背叛,每個人都必須在不清楚對方選擇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對方選擇什麼,背叛總比合作收益要高。所謂困境是指,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其結果比雙方合作要糟,個人最優策略卻是集體最糟策略。
  • 吳士存:中美亟待破解南海「安全困境」(7)
    【延伸閱讀】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強起來的關鍵一仗新興國家挑戰老牌強國時產生的困境,被外國學者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地區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激烈衝突,多數時候將以戰爭告終。
  • 夫妻之間,也有走不出的「囚徒困境」
    作者:艾尚圖片:網絡 「囚徒困境」理論,最初常被用來提審犯人,用來考驗在未知情況下,兩個同犯對彼此的信任度。夫妻間,同樣存在「囚徒困境」。婚姻的「囚徒困境」中,真相是一面鏡子,蒙住雙眼,選擇蒙昧地信任對方,也不失是一種選擇方式,不睜開眼,盲人眼中的大象,不過就是一堵牆,安穩實在。但生活終究不是演戲,華美的衣服暗藏蝨子,冷暖自知,掂量分量,選擇跟生活開撕,還是掙脫囹圄,跟自己和解?答案只能自己給。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小米和華為在價格上的死拼讓我想起了囚徒困境的博弈問題,描述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選擇: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或是保持沉默。 若一人選擇背叛,而對方選合作,則此人將即時獲釋,合作者將判監10年。若二人都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比如,軍備競賽就是這樣一種「囚徒困境」。作為博弈的雙方,由於信息溝通不暢,甚至人為製造各種強化互不信任的信息,因而陷入一個不斷謀求自身安全、然後不斷感覺還不安全而且安全形勢也確實相應地不斷惡化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但願冷戰後的中美關係不至再次進入類似的「囚徒困境」。  其實,兩千多年前,中國人還提出了另一個博弈論的著名案例,即「田忌賽馬」。
  • 銀行不良貸款引發的「囚徒困境」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現在最讓人擔憂的是,在不良貸款大幅反彈形勢下,會讓銀行企業彼此之間陷入「囚徒困境」怪圈,即雙方產生互不信任、互不配合的離心離德信貸傾向,相互之間為確保信貸安全和獲取信貸資金而採取一種「挖牆角」式的相互損害的利益博弈行為,進而惡化銀企關係和整個信貸生態環境形成。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管理團隊,你不可不知的「囚徒困境」!(領導者必讀)
    管理團隊,你不可不知的「囚徒困境」!(領導者必讀)兩個共同犯罪的罪犯被分開審訊,假如它們不互相揭發的話,那麼,因為證據不足,都只會被判刑一年;假如有一人揭發同夥,那麼他自己就可以被無罪釋放,同夥則會入獄十年;假如這兩個囚犯互相揭發,因為證據確鑿,兩個人就都會被判入獄八年。
  • 從「囚徒困境」現象談企業競爭情報及價格戰中的合作雙贏
    【摘要】本文從博奕論的經典命題「囚徒困境」現象出發,論述了「囚徒困境」現象及其普遍意義,「囚徒困境」現象與企業競爭情報以及價格戰中的合作雙贏;運用「囚徒困境」博奕對兩個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之間的價格進行了分析,認為價格戰是可以避免的,合作可以帶來雙贏。
  • 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
    缺少機制使得「安全困境」惡化亞洲的這種局面已經惡化了國際關係文獻中人們通常所說的「安全困境」,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自私安全行為,導致了另一個國家的更大的不安全。具體地說,這個安全困境表現在兩個互相關聯但又可相對區分開來的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中美兩國關係,即兩國之間存在著的安全利益的衝突。第二個層面是小國和中、美兩大國之間的關係。
  • 《博弈論》告訴你,當心陷入囚徒困境
    實際上,處於這種情況的職場人,已經陷入了「囚徒困境」當中。日本顧彼思管理學院鈴木一功所著的《博弈論》一書,針對圍繞利益取捨的問題,解析了職場中的「囚徒困境」,對如何進行商業投資、職場擇業,還有發展人際關係等等,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一、什麼是職場中的「囚徒困境」?所謂的「囚徒困境」,原型取材於一則警方審問強盜的案例。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囚徒困境」在商戰中的應用,竟然還可以這麼玩?
    即使如此,同盟可能還是難以結成的,原因很簡單,一旦兩個人被捕面臨隔離審查,每個人會擔心對方背棄盟約。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比如,軍備競賽就是這樣一種「囚徒困境」。作為博弈的雙方,由於信息溝通不暢,甚至人為製造各種強化互不信任的信息,因而陷入一個不斷謀求自身安全、然後不斷感覺還不安全而且安全形勢也確實相應地不斷惡化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但願冷戰後的中美關係不至再次進入類似的「囚徒困境」。  其實,兩千多年前,中國人還提出了另一個博弈論的著名案例,即「田忌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