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在商戰中的應用,竟然還可以這麼玩?

2021-01-09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身邊的經濟學 ,作者董志強

身邊的經濟學

用經濟學的眼光看世界,發現身邊的財富

囚徒困境並不總是糟糕的,設計得當,人們也可以通過製造囚徒困境來為自己謀取好處。

作者:董志強

來源: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

相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在公路上遇到塞車的時候,如果都規規矩矩地排在車道內,而有一個人違規駛入人行道,那麼他就會得到便宜。

但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並且付諸行動的話,則交通堵塞,人人都吃虧。這樣的情況經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即每個人都守規矩,那麼一個不守規矩的人就會獲得好處;若每個人都不守規矩,則人人都會失利。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

1

囚徒困境模型

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囚徒被分離審查,不允許他們之間互通消息,並交代政策如下:

如果兩個人都供認,每個人都將因搶劫罪加盜竊罪被判三年監禁;

如果兩個人都拒供,則兩個人都將因盜竊罪被判處半年監禁;

如果一個人供認而另一個拒供,則供認者被認為有立功表現而免受處罰,拒供者將因搶劫罪、盜竊罪以及抗拒從嚴而被重判5年。

我們用贏利表將兩名囚徒面臨的博弈問題表示如下(見下圖):

囚徒的困境

贏利表是兩個局中人且策略離散情形常用的一種表達博弈的工具。

其解讀方式是這樣的:

最左邊是局中人1(本例中為囚徒甲),最上邊是局中人2(本例中為囚徒乙);

左邊的「拒供」「供認」是局中人1的策略,上邊的「拒供」「供認」是局中人2的策略;

四個單元格是雙方策略的組合情況(本例中每人有2個策略,策略組合就為2×2=4(種)),每個單元格即一種策略組合;

每個單元格中有兩個數字,第一個數字代表局中人1(左邊那個人)的贏利,第二個數字代表局中人2(上邊那個人)的贏利。

從圖贏利表中可發現,如果兩個囚徒都拒供,則每個人判0.5年;如果兩個囚徒都供認,則每個人判3年。相比之下,兩個囚徒都拒供是對大家來說最好的結果,都供認則是最糟糕的結果。

但是,這個對大家最好的結果實際上不大容易發生。

因為每個囚徒都會發現:

如果對方拒供,則自己供認便可立即獲得釋放,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0.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

如果對方供認,則自己供認將被判3年,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

因此無論對方拒供或供認,自己選擇供認始終是更好的。

由於每個囚徒都發現供認是自己更好的選擇,於是,博弈的穩定結果是兩個囚徒都會選擇供認。我們把這種穩定結果稱為博弈的納什均衡。

這樣的結果多少有點令人意外。他們為什麼不可以訂立一個攻守同盟,都選擇「拒供」從而獲得一個對大家都更有利的結果呢?

若兩個人在被捕前曾在關二爺面前發誓絕不招供,那麼他們能不能達成合作,選擇拒供呢?

即使如此,同盟可能還是難以結成的,原因很簡單,一旦兩個人被捕面臨隔離審查,每個人會擔心對方背棄盟約。

如果囚徒甲是堅守盟約的人,那麼囚徒乙正好可以在事前誘使他訂立盟約,然後被捕後囚徒乙就可以通過背盟而逍遙法外。

囚徒甲當然也很清楚做一個堅守盟約的人很可能被囚徒乙利用,所以他為什麼要堅持盟約呢?

反過來,如果乙是堅守盟約者,推理也一樣。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

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

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

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2

現實中的囚徒困境

價格戰是市場競爭中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上網搜索,我們可以發現家電、手機、空調、飛機票……無不充滿價格戰,而我要講的例子是彩電價格戰上的一段插曲。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彩電行業競爭加劇,價格戰烽煙四起。由於彩電行業是寡頭控制,最大的9家彩電廠商佔據了70%的彩電市場,這樣的市場上博弈互動的特徵就更為突出。

1999年4月,長虹為擴大市場突然宣布彩電降價,這給彩電業帶來了巨大震動。隨即,康佳、TCL、創維達成默契:建立彩電聯盟。

直到4月20日下午,康佳仍表示不降價,但當晚康佳突然改變主意,搞得TCL、創維措手不及。4月24日,本來三方準備坐下來商討降價後的進一步策略,結果又是康佳爽約,於是價格戰立即蔓延開來。

但是,大家都降價對於擴大各自的市場其實並無多大幫助,反而削減了各自的利潤——這是有事實為證的,1996~2000年,彩電行業連續發生8次大的降價戰鬥,信息產業部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彩電行業進入全面虧損。

信息產業部有關官員透露,彩電價格戰使國家損失147億元,一位彩電企業的老總卻說,整個行業的實際損失最少200億元。

價格戰於人於己都不利,但為什麼彩電廠商還在打價格戰呢?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囚徒困境博弈來加以解釋。

假設彩電市場有兩個寡頭,現在面臨降價與不降價的選擇。

甲降價而乙不降價,甲擴大了市場,贏利增加80個單位,乙市場縮小,贏利增加-100個單位;

反之,乙降價而甲不降價,則乙增加80個單位,甲增加-100個單位。

倘若都降價,則各增加-50個單位;

倘若都不降價,則都保持原來的銷售利潤,增加利潤為0。

整個選擇及其結果可以用贏利表表示(見下圖):

彩電價格戰

顯然,從雙方最好的結果來看,就是都「不降價」。

但如同囚徒困境一樣,「降價」是每個企業的優勢策略:給定對方不降價,我最好降價(不降價得到0,降價得80);給定對方降價,我更得降價(不降價得-100,降價得-50)。

當然,大家可能還會想,企業之間是否可以進行某種聯合來維持價格不降呢?

真實的情況是,2000年6月9日,TCL、海信、創維、廈華、樂華、金星、熊貓、西湖等9家彩電企業歃血結盟,召開了第一次具有「壟斷」意味的彩電聯盟峰會,實際上就是一個價格聯盟。

結果到聯盟生效之日時,大多數彩電商家仍然保持降價,聯盟成為一紙空文。當年8月,康佳響應長虹在全國範圍內降價20%,撕毀本無約束力的聯盟協議,價格聯盟宣告破產。

3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假如每個拒供的囚徒都可以在刑滿釋放後對供認的囚徒實施報復(比如報復他的家人),那麼每個囚徒就可能因擔心未來的報復而在現在選擇拒供,使得「拒供,拒供」成為均衡的結果。這樣合作就達成了。

不過,這種合作是脆弱的,警方可以輕易摧毀此類合作。

比如,宣布對拒供者判處死刑,就會使得上述合作機制失去效力。因為,對方拒供而自己供認,實際上對方已經被置於死地,有誰會擔心一個死人的報復呢?

由囚徒當事人的報復機制形成的合作雖然脆弱,但是提供了一條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行思路:只要對囚徒不合作行為的懲罰是足夠的並且是可信的,那麼就可以使囚徒的行動轉到合作的軌道上來。

現實中,的確有很多犯罪團夥的成員,被捕後拒不坦白,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一個由第三方實施的懲罰機制有關。

因為在犯罪團夥、黑社會中,如果出賣「兄弟」,則將永遠無法在江湖立足,並且其家人也將受到黑社會的追殺。正是這樣的第三方懲罰機制,使得報復和懲罰是可信的,從而促成了囚徒的合作。

在囚徒困境中,每個囚徒之所以選擇供認,是因為每個囚徒都發現選擇供認是符合個人利益的。他們當然也清楚這種自利行為的後果是集體失利,每個人的狀況都將更糟糕。

因此,如果每個人都相信對方不會招供,並且每個人都相信對方相信自己不會招供,每個人都相信每個人都相信對方相信自己不會招供,那麼合作拒供的結果也可以出現。

在這裡,合作的關鍵是相互信任,以及對相互信任的相互信任。

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克服信任問題,那麼合作達成也是可能的。順理成章,促進信任的「人質」方案,常常也會促進合作,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被認為是人類社會一個非常糟糕的問題。人們自利的做法結果是使每個人都受到傷害。因此,人們常常為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而殫精竭慮。

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能想出克服囚徒困境的辦法當然是最好,不過即便一時想不出好辦法也不必過於擔憂。

人類的理性大概有時候會提醒人們不要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儘管我們看到生活中確實存在大量的囚徒困境,但是面臨災難性的囚徒困境的時候,人們常常還是能夠表現出一種合作行為的。

這樣看來,人類面臨的囚徒困境問題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至少沒有嚴重到危害人類社會安全的地步。

現實中諸多問題都是囚徒困境的翻版,比如價格戰、軍備競賽、公共資源的濫用、道路的擁塞、學校走不出應試教育的陰影、團隊生產中的偷懶、業績考核中的分數漂浮等。

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走出囚徒困境。

比如對不合作者進行懲罰、對不合作行為形成報復能力、通過「人質」增加信任、建設忠誠文化、建立長期關係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囚徒困境並不總是糟糕的,有時設計得當,人們也可以通過製造囚徒困境來為自己謀取好處。

原標題:《「囚徒困境」在商戰中的應用,竟然還可以這麼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大商城中 A這款衣服成本為100元,為了利潤店家們都預定好300元賣,但是堅持不了多久,價格就變成了100元附近了。家庭中 別的孩子都報了奧數班,所以也給自己孩子報奧數,因為對考試有用啊。別的孩子又報素描班、小提琴班、鋼琴班,為了不落後別人家的孩子,於是家長也跟著報。
  • 我對生活中「囚徒困境」的理解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論裡的一個命題,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兩名學者19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
  • 你我皆是深陷在囚徒困境中,怎麼逃出去?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損害集體的利益。生活中的囚徒們聰明的人類因為自己的聰明而束縛著,現實生活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人際關係等方面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甚至關於宇宙外星生物存在的猜想,也可以用此做解釋。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囚徒困境」就是這樣最大限度地衡量著人性。在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雙方最優方案,就是雙方同時放棄最優策略。在這個困境博弈中,每個人都自私地尋求個人最大效益,但是,因為相信其他人也都會自私地尋求個人最大效益,反而因此兩敗俱傷。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破解「囚徒困境」,讓人在這種深陷弱勢的環境中佔據主導權呢?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以上就是模型的樣子,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假定我是囚徒中的一個,如果對方揭發我,那麼我不可能傻傻的保持沉默蹲十年,我也會揭發蹲八年,如果對方沉默,我當然也要選擇揭發,這樣可以額直接獲釋,所以無論對方怎麼選我都是選擇揭發對自己最有利咯,我是這麼想的,對方也不傻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合作的真相(重複囚徒困境的探討)
    博弈論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遊戲中,有兩個對策者,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背叛,每個人都必須在不清楚對方選擇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對方選擇什麼,背叛總比合作收益要高。所謂困境是指,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其結果比雙方合作要糟,個人最優策略卻是集體最糟策略。
  • 一報還一報——如何正確破解夫妻情侶之間的「囚徒困境」?
    我們先給「囚徒困境」下一個準確地定義,所謂「囚徒困境」即滿足兩個條件的博弈:1、背叛的誘惑 > 合作的報酬。在囚徒困境的案例當中,合作報酬是判刑1年,背叛誘惑卻是立即釋放。在夫妻囚徒困境中,彼此坦誠的報酬是重塑遙遙難期的婚姻,觀望審視卻可以保護自我並佔據道德優越感(雖然對錯一點意義都沒有,但我們人就吃這一套)。這將導致「彼此合作」,不構成穩定的博弈平衡策略。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今天阿江想與大家分享兩個金融中的,一個比較有趣,另一個是描述宏觀經濟現象的。下面就聽阿江一一道來吧。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從「囚徒困境」現象談企業競爭情報及價格戰中的合作雙贏
    【摘要】本文從博奕論的經典命題「囚徒困境」現象出發,論述了「囚徒困境」現象及其普遍意義,「囚徒困境」現象與企業競爭情報以及價格戰中的合作雙贏;運用「囚徒困境」博奕對兩個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之間的價格進行了分析,認為價格戰是可以避免的,合作可以帶來雙贏。
  • 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哈佛大學的博弈論課》的作者羅伯特.道奇說,囚徒困境是博弈論裡最有名的理論,應用廣泛。這個理論對經典市場經濟的一般假設構成直接挑戰。亞當斯密認為通過純粹的競爭,市場這個「無形的手」能夠引導供求,因此商品和服務能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生產出來。但囚徒困境質疑這個結論。因為囚徒困境現象在各類社會互動中都能找到。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先是榮耀3C 4G版直降199元以799元發售,槍口對準紅米NOTE 4G 版,而後紅米NOTE 4G版699元開售,直擊799元的榮耀3C.價格上的針鋒相對,公關上的諷刺嘲弄,可以說小米和華為相繼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唐寂看了一眼電視,答道:「是囚徒困境。」2. 囚徒困境2.1「囚徒困境」理論簡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者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區別於零和博弈(例如「你」贏就一定「我」輸的對賭),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
  • 內卷與囚徒困境
    無疑,內卷面對的規則或者說體制,可以是公平公正的,甚至它的過程也可以是美好的,就像美好的卷白菜。但內卷的不堪之處,在於它的封閉。我想到博弈論裡的囚徒困境。在一個封閉的,信息不對稱的系統中,每個人似乎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他們越狠爭取,利益損失越快。
  • 著名的「囚徒困境」:為什麼越聰明的囚犯,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
    從此以後,類似的博弈問題便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囚徒困境」。「因徒困境」在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乃至生物學等學科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由於應用廣泛,「囚徒困境」的版本很多,不斷完善,現在普遍使用的「囚徒困境」大致是這樣的:甲,乙兩個人一起持槍準備作案,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警方懷疑,這兩個人可能還犯有其他重的罪,但沒有證據。於是分別進行審訊,為了分化瓦解對方,警方告訴他們,如果主動坦白,可以減輕處罰;頑抗到底,一旦同夥招供,就要受到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