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2021-01-09 模糊的小屋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艾伯特·塔克的故事是這樣的:兩個人因合夥盜竊殺人被捕,警方將他們隔離囚禁,並給他們三個選擇:

1. 如果兩個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

2. 如果兩個人都坦白,各判八年。

3. 如果兩個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判刑半年,抵賴的判刑二十年。

於是,每個囚徒都面臨兩種選擇:坦白或抵賴。

很顯然,最有利的選擇是兩個人都抵賴,各判一年。但由於兩個人處於隔離狀態,不知道同夥會選擇什麼策略,但是,從基本的人性出發,他們肯定會認為自己的同夥必然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坦白。既然同夥被默認為坦白了,那麼,自己抵賴就會被判二十年,太虧了。於是,自己也就會選擇坦白——最壞也就判八年,運氣好的話才判半年。

這樣一來,為了防止最糟糕的情況出現(同夥坦白,自己抵賴),兩個人只能放棄最優策略(同時抵賴),而選擇了一個相對糟糕的策略(同時坦白)。

「囚徒困境」就是這樣最大限度地衡量著人性。在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雙方最優方案,就是雙方同時放棄最優策略。

在這個困境博弈中,每個人都自私地尋求個人最大效益,但是,因為相信其他人也都會自私地尋求個人最大效益,反而因此兩敗俱傷。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破解「囚徒困境」,讓人在這種深陷弱勢的環境中佔據主導權呢?

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個著名電視節目《金球》,節目開始有四名選手參加,然後淘汰到只剩下兩名選手來角逐一筆巨額獎金。角逐環節是這樣的:主持人給每個人兩個球,其中一個寫著「平分」,另一個寫著「偷走」,兩名選手需要從中選擇一個球。

根據兩個人的選擇,會出現三種情況:

1. 兩個人都選擇了「平分」,那就兩個人平分全部大獎。

2. 如果一個人選擇「平分」而另一個人選擇「偷走」,那麼選擇「偷走」的人拿走全部獎金,選擇「平分」的人出局。

3. 如果兩個人都選擇了「偷走」,那麼兩個人同時出局,一分錢都拿不到。

在做出各自的選擇前,兩個人可以互相商量,但是最後選擇的時候必須單獨選擇。

這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博弈遊戲,相當於兩個人被捕前串供,但審訊時仍然隔離囚禁——在這個規則下,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其中的一人信誓旦旦地保證說自己一定會選擇「平分」,同時讓對方也選擇「平分」,這樣兩個人可以平分獎金。但事實上,最後要麼就是他選擇了「偷走」,真的偷走了全部獎金,要麼就是兩個人都選了「偷走」,最後全部出局。

這個節目將囚徒困境玩到了極致,一度沒有任何選手能夠成功擺脫這種困境。後來,一個叫尼克·凱瑞甘的選手成功打破了這種困境。

那期節目,殺入最后角逐的是尼克·凱瑞甘和亞伯拉罕·海森。當時,海森和以往幾期的選手一樣,向凱瑞甘保證自己一定會選擇「平分」,並懇請凱瑞甘也選擇「平分」。但沒想到的是,凱瑞甘卻態度強硬地向海森表示,自己一定會選擇「偷走」,但他同時表示,只要讓他拿走全部獎金,他會在節目結束後再和海森平分這筆錢。

這種前所未有的情況讓主持人和現場觀眾大跌眼鏡,海森更是氣得直罵凱瑞甘「無恥」,但凱瑞甘絲毫不肯讓步。

這樣一來,海森就只剩下兩種選擇了:選擇「偷走」,兩個人都拿不到錢;選擇「平分」,凱瑞甘拿走全部獎金,但是有可能會在節目結束後跟自己平分。在這種情況下,海森只能選擇「平分」,至少還有可能拿到一半獎金(如果凱瑞甘守信用的話)。

結果出人意料。海森選擇了「平分」,而凱瑞甘並沒有像他之前強硬宣稱的那樣選擇「偷走」,他同樣選擇了「平分」。最後,兩個人平分了獎金,終於打破了節目組設下的這個人性困局。

「囚徒困境」,其實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極度自私,在單次博弈中逼得人不得不放棄最優解而去追求避免最壞情況發生的次優解。而它的破解之道也很簡單,就是引入重複博弈,通俗地說,就是這次博弈結束後,博弈雙方還將繼續發生別的關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社會集團的報復。回到「囚徒困境」最初的情景,試想,如果兩個罪犯背後還有個制度森嚴的犯罪組織,並且兩個罪犯都知道,如果自己供出了同夥將遭到嚴厲的報復(二次博弈),那麼,即便是在「囚徒困境」之下,他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抵賴。

同樣的道理,在《金球》節目中,凱瑞甘向海森承諾節目結束後平分獎金,也等於是將一個單次博弈變成了重複博弈,從而使囚徒困境失去了作用。

抵賴和坦白,你會怎麼選擇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

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

相關焦點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以上就是模型的樣子,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假定我是囚徒中的一個,如果對方揭發我,那麼我不可能傻傻的保持沉默蹲十年,我也會揭發蹲八年,如果對方沉默,我當然也要選擇揭發,這樣可以額直接獲釋,所以無論對方怎麼選我都是選擇揭發對自己最有利咯,我是這麼想的,對方也不傻
  • 「傑有所思:27」博奕論與管理之:囚徒困境
    昨天的文章說了博弈論裡一個經典的案例,今天說的這個案例則更經典,幾乎可以說是博弈論的「起源性」案例,那就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典型的不合作博弈,前提是人人做事的出發點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是基本人性,我們在一個陌生社會裡,和陌生人相處的基本思維也是這樣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是啊,不能保證這件事對自己有利,首先要可能避免對自己有害。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兩人都知道彼此抵死不認最後都能得到釋放,那麼他們會選擇一起合作對抗警方嗎?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著名的「囚徒困境」:為什麼越聰明的囚犯,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
    從此以後,類似的博弈問題便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囚徒困境」。「因徒困境」在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乃至生物學等學科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由於應用廣泛,「囚徒困境」的版本很多,不斷完善,現在普遍使用的「囚徒困境」大致是這樣的:甲,乙兩個人一起持槍準備作案,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警方懷疑,這兩個人可能還犯有其他重的罪,但沒有證據。於是分別進行審訊,為了分化瓦解對方,警方告訴他們,如果主動坦白,可以減輕處罰;頑抗到底,一旦同夥招供,就要受到嚴懲。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囚徒困境就是為了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不合理的選擇和行為產生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最初版本原來是這樣的兩個囚徒。警察給了他們三個選擇:A、都坦白,每人判5年。
  • 第五人格心理學:囚徒困境這個天賦名,背後有一個可怕的故事
    這個是終極天賦,在這條天賦路線上,還有一個膝跳反應。效果是板板時,獲得50%的移速加成,同樣也是持續3秒,冷卻40秒。破窗理論和膝跳反應,在第五人格遊戲裡,俗稱雙彈射,破窗理論除了救人位之外,求生者必點的天賦。在牽制屠夫時,利用雙彈射,能短時間內拉開很長一段距離。破窗理論的原意是什麼?
  • 內卷與囚徒困境
    這名學生回憶了他在衡水中學的生活與學習,大都是正面的,比如有充足的睡眠,科學的圍繞高考的學習系統等等。最後,他提到一個競爭強度問題。在衡水,競爭強度是外面的一百倍,但學到的知識,卻是差不多,不會超過一倍。那麼付出的努力到哪裡去了呢。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小米和華為在價格上的死拼讓我想起了囚徒困境的博弈問題,描述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選擇: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或是保持沉默。 若一人選擇背叛,而對方選合作,則此人將即時獲釋,合作者將判監10年。若二人都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 合作的真相(重複囚徒困境的探討)
    博弈論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遊戲中,有兩個對策者,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背叛,每個人都必須在不清楚對方選擇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對方選擇什麼,背叛總比合作收益要高。所謂困境是指,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其結果比雙方合作要糟,個人最優策略卻是集體最糟策略。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
  • 睿智的設計師已經洞悉了「囚徒困境」,而你呢?
    理論上講,這都是對的。大家都不買房,房企資金流斷裂,不得不降價拋售。但實際發生了嗎?設計費都10多年沒漲了,還經常被拖欠著。這是為什麼呢?》一文中提到了「既得利益者」和「囚徒困境」兩個概念,今天就搬運過來。第一,因為有既得利益者存在。任何行業都會有先進入者和「後生」,而這些先入者往往享受到了行業的「紅利」。這些位高權重者就是既得利益者(公司管理層)。
  • 囚徒困境了解一下
    囚徒困境了解一下。《天行九歌》的定位是「大型史詩級巨著」,受眾偏成人向,有很多智鬥情節引人深思,非常燒腦。《天行九歌》有個「鬼兵劫餉」案,讓人印象深刻,知識點過多,非常蘇爽。語文知識點——李代桃僵雖然說「李代桃僵」是個成語,算是語文知識點吧的,但是卻是常用的戰略,非常具有「陰謀」屬性。
  • 我對生活中「囚徒困境」的理解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論裡的一個命題,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兩名學者19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唐寂看了一眼電視,答道:「是囚徒困境。」2. 囚徒困境2.1「囚徒困境」理論簡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者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區別於零和博弈(例如「你」贏就一定「我」輸的對賭),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