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艾伯特·塔克的故事是這樣的:兩個人因合夥盜竊殺人被捕,警方將他們隔離囚禁,並給他們三個選擇:
1. 如果兩個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
2. 如果兩個人都坦白,各判八年。
3. 如果兩個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判刑半年,抵賴的判刑二十年。
於是,每個囚徒都面臨兩種選擇:坦白或抵賴。
很顯然,最有利的選擇是兩個人都抵賴,各判一年。但由於兩個人處於隔離狀態,不知道同夥會選擇什麼策略,但是,從基本的人性出發,他們肯定會認為自己的同夥必然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坦白。既然同夥被默認為坦白了,那麼,自己抵賴就會被判二十年,太虧了。於是,自己也就會選擇坦白——最壞也就判八年,運氣好的話才判半年。
這樣一來,為了防止最糟糕的情況出現(同夥坦白,自己抵賴),兩個人只能放棄最優策略(同時抵賴),而選擇了一個相對糟糕的策略(同時坦白)。
「囚徒困境」就是這樣最大限度地衡量著人性。在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雙方最優方案,就是雙方同時放棄最優策略。
在這個困境博弈中,每個人都自私地尋求個人最大效益,但是,因為相信其他人也都會自私地尋求個人最大效益,反而因此兩敗俱傷。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破解「囚徒困境」,讓人在這種深陷弱勢的環境中佔據主導權呢?
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個著名電視節目《金球》,節目開始有四名選手參加,然後淘汰到只剩下兩名選手來角逐一筆巨額獎金。角逐環節是這樣的:主持人給每個人兩個球,其中一個寫著「平分」,另一個寫著「偷走」,兩名選手需要從中選擇一個球。
根據兩個人的選擇,會出現三種情況:
1. 兩個人都選擇了「平分」,那就兩個人平分全部大獎。
2. 如果一個人選擇「平分」而另一個人選擇「偷走」,那麼選擇「偷走」的人拿走全部獎金,選擇「平分」的人出局。
3. 如果兩個人都選擇了「偷走」,那麼兩個人同時出局,一分錢都拿不到。
在做出各自的選擇前,兩個人可以互相商量,但是最後選擇的時候必須單獨選擇。
這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博弈遊戲,相當於兩個人被捕前串供,但審訊時仍然隔離囚禁——在這個規則下,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其中的一人信誓旦旦地保證說自己一定會選擇「平分」,同時讓對方也選擇「平分」,這樣兩個人可以平分獎金。但事實上,最後要麼就是他選擇了「偷走」,真的偷走了全部獎金,要麼就是兩個人都選了「偷走」,最後全部出局。
這個節目將囚徒困境玩到了極致,一度沒有任何選手能夠成功擺脫這種困境。後來,一個叫尼克·凱瑞甘的選手成功打破了這種困境。
那期節目,殺入最后角逐的是尼克·凱瑞甘和亞伯拉罕·海森。當時,海森和以往幾期的選手一樣,向凱瑞甘保證自己一定會選擇「平分」,並懇請凱瑞甘也選擇「平分」。但沒想到的是,凱瑞甘卻態度強硬地向海森表示,自己一定會選擇「偷走」,但他同時表示,只要讓他拿走全部獎金,他會在節目結束後再和海森平分這筆錢。
這種前所未有的情況讓主持人和現場觀眾大跌眼鏡,海森更是氣得直罵凱瑞甘「無恥」,但凱瑞甘絲毫不肯讓步。
這樣一來,海森就只剩下兩種選擇了:選擇「偷走」,兩個人都拿不到錢;選擇「平分」,凱瑞甘拿走全部獎金,但是有可能會在節目結束後跟自己平分。在這種情況下,海森只能選擇「平分」,至少還有可能拿到一半獎金(如果凱瑞甘守信用的話)。
結果出人意料。海森選擇了「平分」,而凱瑞甘並沒有像他之前強硬宣稱的那樣選擇「偷走」,他同樣選擇了「平分」。最後,兩個人平分了獎金,終於打破了節目組設下的這個人性困局。
「囚徒困境」,其實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極度自私,在單次博弈中逼得人不得不放棄最優解而去追求避免最壞情況發生的次優解。而它的破解之道也很簡單,就是引入重複博弈,通俗地說,就是這次博弈結束後,博弈雙方還將繼續發生別的關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社會集團的報復。回到「囚徒困境」最初的情景,試想,如果兩個罪犯背後還有個制度森嚴的犯罪組織,並且兩個罪犯都知道,如果自己供出了同夥將遭到嚴厲的報復(二次博弈),那麼,即便是在「囚徒困境」之下,他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抵賴。
同樣的道理,在《金球》節目中,凱瑞甘向海森承諾節目結束後平分獎金,也等於是將一個單次博弈變成了重複博弈,從而使囚徒困境失去了作用。
抵賴和坦白,你會怎麼選擇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
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