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良貸款引發的「囚徒困境」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莫開偉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據銀保監會官網:國截至2020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境內總資產301.5萬億元,同比增長9.8%。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6月末,不良貸款餘額3.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004億元,不良貸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78.1%,比年初下降4個百分點。

銀行不良貸款整體大幅上升問題,確實值得警惕:一方面,不僅名義上的不良貸款大幅反彈,已接近我國銀行業風險2%警戒線,還有銀行關注類貸款基數已壘得相當高,未來不良貸款增長壓力加大。銀保監會發布2020年二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7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24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4%,較上季末增加0.03個百分點。2020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正常貸款餘額138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餘額134萬億元,關注類貸款餘額3.9萬億元。

關注類貸款是指儘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因素的貸款。通俗地說,關注類貸款實質是不良貸款的「後備大軍」,有不少貸款會潛在地轉化為不良貸款。而如果加上銀行迫於考核壓力將一些到期貸款通過「展期」人為強行壓下來或被企業通過「借新還舊」或「過橋貸款」方式掩蓋信貸資產變差事實,銀行實際不良貸款可能會比現在更高。另一方面,由於不良貸款上升,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逐漸下降,這對銀行利潤衝抵壞帳產生不利影響;且隨著利率市場化臨近及今年兩次降息,銀行利潤水平下降,也反過來影響銀行風險撥備水平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有下降之虞。據資料,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已從2014年初的273.66%下降178.1%,降幅較大,2020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0萬億元,同比下降9.4%,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35%。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83%,較上季末下降0.15個百分點。

儘管銀行不良貸款反彈是中國經濟整體趨勢下行產生的「副產品」,是預料之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但現在最讓人擔憂的是,在不良貸款大幅反彈形勢下,會讓銀行企業彼此之間陷入「囚徒困境」怪圈,即雙方產生互不信任、互不配合的離心離德信貸傾向,相互之間為確保信貸安全和獲取信貸資金而採取一種「挖牆角」式的相互損害的利益博弈行為,進而惡化銀企關係和整個信貸生態環境形成。從銀行方面看,會產生信貸恐慌情緒或信貸心理陰影,即借貸、畏貸行為,對信貸更加謹慎和更注重企業身份,會實施更大範圍、更深程度的對企業抽貸、斷貸、壓貸等信貸行為,這樣就會更加劇企業信貸危機,使實體經濟陷入更大信貸風險漩渦中。從企業方面看,會產生擔憂情緒,即怕銀行催逼償還貸款之後,就不守信用變卦停止給企業貸款,使銀行告貸無門和陷入經營困局,為此會誘發不少企業對到期貸款故意不償還,導致信用違約,從而加速銀行不良信貸資產上升,導致銀企關係對立,更加惡化企業信貸環境。

如果這種「囚徒困境」效應一旦產生,對銀行和實體經濟來說,都將是一場空前性災難。從近看,會加劇銀行信貸資源向大型國有壟斷企業傾向,會加劇企業「兩極分化」,即大型國有壟斷企業信貸資金供給充裕,獲得更多社會壟斷利益;中小微企業信貸供給捉襟見肘,經營陷入更加困難局面,前幾年中南沿海中小微製造企業資金斷鏈、關門跑路潮有可能再次重演,這對中國實體經濟無疑將是致命打擊。同時,銀行會陷入「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尷尬角色,因為企業為自保,會把信用觀念拋置腦後,故意拖欠銀行貸款不還,會造成整個銀行信用體系坍塌,導致銀行大面積不良貸款反彈。從遠看,由於銀行信貸資源過多流向國有大型壟斷企業,不僅對民營企業生存發展不利,使民營企業始終處於弱小地位,而且也不利於中國產業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更不利於推進國有企業改制改革,國有壟斷企業「大而不倒」形成的經營弊端無法得到及時根除。更為嚴重的是,我國推行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資金需求量巨大,而「雙創」多以個體私營業為主,遠不符合銀行按「企業性質、資產規模、所屬行業和項目情況」等審貸條件要求,會使中小微企業貸款有「難於上青天」之感。據相關資料,我國小微企業現有資金缺口22萬億元未能通過有效融資渠道解決,全國95%的小微企業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過任何借貸關係。如果銀行貸款恐慌情緒不「根除」,「囚徒困境」效應日益擴散,則「雙創」無疑會淪為「悲慘」結局。

顯然,不良貸款「雙升」是「三期疊加」背景下,實體經濟運行過程中突出矛盾在銀行業體現,也是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客觀現象。無論如何,銀行應對此有科學認識,冷靜對待,辯證把握支持實體經濟與防範金融風險關係,不能因為不良貸款「雙升」就形成貸款恐慌情緒;相反越是這個特殊時期,越要堅定服務實體經濟信心,因為如果實體經濟不好,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絕無改善可能。同時,政府及監管職能部門也應對商業進行信貸投向進行引導,並採取優惠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信心。此外,在銀行剝離不良信貸資產中給予更多靈活性政策,比如探索開展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鼓勵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非銀行機構不良資產優先償還銀行貸款和盤活企業資產等政策措施,阻止銀行信貸資產進一步惡化,從根本上打破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囚徒困境」。

相關焦點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兩人都知道彼此抵死不認最後都能得到釋放,那麼他們會選擇一起合作對抗警方嗎?
  • 遏制經濟下行引發金融「馬太效應」
    但媒體記者最近通過對東中部省份、西南地區多家企業調研發現,大型企業成降息最大受益者,融資成本大幅降低,降息對其利潤貢獻將提升20%-30%;而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影響「微乎其微」,他們更關注貸款可獲得性和便捷性。在當前經濟下行、實體企業不景氣、整體信貸需求萎靡等背景下,銀行風險偏好轉移,紛紛加大對大中企業信貸投放,通過擴大安全資產投放,以遏制飆升中的不良貸款率,其行為亦在情理之中。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 你我皆是深陷在囚徒困境中,怎麼逃出去?
    遊戲背後:囚徒困境這種困境有可能會解除掉嗎?這款遊戲本質上與「囚徒困境」是一樣的,查了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1950年,由美國人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提出「囚徒困境」: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罪。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以上就是模型的樣子,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假定我是囚徒中的一個,如果對方揭發我,那麼我不可能傻傻的保持沉默蹲十年,我也會揭發蹲八年,如果對方沉默,我當然也要選擇揭發,這樣可以額直接獲釋,所以無論對方怎麼選我都是選擇揭發對自己最有利咯,我是這麼想的,對方也不傻
  • 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趨嚴 上市銀行資產質量向好趨勢不變
    先行指標改善 不良認定更嚴格  上證報梳理各上市銀行半年報數據後發現,多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偏離度下降,體現為逾期90天貸款餘額與不良貸款餘額的比值下降。這一數據的變化,主要是銀行順應監管要求,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劃轉計入不良所致,意味著銀行對不良貸款的認定標準更加嚴格。而從逾期率等先行指標來看,上市銀行資產質量也在好轉。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著名的「囚徒困境」:為什麼越聰明的囚犯,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
    從此以後,類似的博弈問題便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囚徒困境」。「因徒困境」在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乃至生物學等學科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由於應用廣泛,「囚徒困境」的版本很多,不斷完善,現在普遍使用的「囚徒困境」大致是這樣的:甲,乙兩個人一起持槍準備作案,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警方懷疑,這兩個人可能還犯有其他重的罪,但沒有證據。於是分別進行審訊,為了分化瓦解對方,警方告訴他們,如果主動坦白,可以減輕處罰;頑抗到底,一旦同夥招供,就要受到嚴懲。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男子存500萬進銀行,取錢時被拒絕,銀行:不好意思,做了抵押貸款了
    近日,由於網絡安全問題的頻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安:我的錢到底存在哪裡才比較安全?在眾多的調查顯示下,大部分的人還是都願意把錢放在銀行裡,畢竟有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為自己保管,出了事情也好處理。但是,近日,一男子反映,自己在銀行裡存的500萬元竟然被做了抵押貸款,但自己並不知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自由貿易漸陷「囚徒困境」
    如果各國在經濟下滑的趨勢下,都尋求收緊對外貿易甚至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那自由貿易將有陷入「囚徒困境」之虞——如果有幾個主要國家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來照顧本國產業,那麼其他國家也會以牙還牙,從而引發一輪又一輪的貿易報復。這種擔憂正在變成現實。
  • 墨菲定律:信息決定成敗,啤酒效應、囚徒困境、沉錨效應,冰山理
    各位好,我們接著講墨菲定律,哪些影響成敗的信息效應。第一個是啤酒效應。信號在傳遞過程中會被無限放大或縮小。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每個人根據自己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去判斷和傳遞結果,容易造成結果非常大的偏差。
  • 2020年不良貸款區域氣候雲圖:冷空氣再次北上,中西部遭遇「極寒」
    縱觀全國不良貸款區域氣候,受社融規模加大及疫情的疊加影響,不良貸款分布繼續馬太效應。東北地區逆轉此前回暖態勢,氣溫再次下降,其中大連市不良率高達6.15%。而處於中西部的甘肅省卻迎來史上最猛烈的寒流,不良率達到7.71%,而全國大部分區域都結束「雙降」態勢迎來了真正的「霜降」。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囚徒困境就是為了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不合理的選擇和行為產生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最初版本原來是這樣的兩個囚徒。警察給了他們三個選擇:A、都坦白,每人判5年。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網際網路行業「打工人」的「囚徒困境」怎麼破?|時評
    事發之後,與此有關的話題迅速登上熱搜,引發社會廣泛爭議。 「工作致死」正在成為困擾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的一個難題。上述兩起悲劇中的猝死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與網際網路平臺沒有勞動關係,後者與網際網路平臺存在勞動關係;二者的共性在於,都是網際網路平臺生態系統的一份子,都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勞動謀生,都因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導致猝死。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