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暴力化的心理活動主要有三種方式:發酵、忍耐、壓抑;這三種活動方式貫穿於整個情緒暴力化過程中,其活動的一般規律是:發酵——忍耐——壓抑——發酵——忍耐——壓抑……循環反覆交錯,或直至情緒暴力化,或情緒自我消化。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式目的,就是達到自我消化,抑制情緒暴力化。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
一、情緒發酵方程式的解析。
情緒發酵是對客觀事物不斷認識和自身體驗不斷變化過程,它含了認知、記憶、體驗的複雜過程,而且它伴隨於整個情緒過程。其方程式為:
情緒發酵=記憶*認知*體驗
當事人將引起情緒的各種現實的和歷史的客觀事實,按照自己的觀念和自我感受,對客觀事實進行加工,而且將以乘積方式增長,它能快速促進情緒升華。
比如某些社會情緒,在網際網路轟炸式信息和網民的熱議刺激下,能極快地將某些社會情緒極速推向高潮,這就是網際網路中的客觀事實、網民的觀念即網民的體驗相互乘積的結果。
又如,某被領導對某領導長期存在怨恨,這時某同事對這個被領導說,這次沒有讓你晉級,主要是這個領導使了鬼。這時,這個被領導,很可能被這個同事的話語激怒而直接找領導理論,甚至出現辱罵、毆打等攻擊性言行。實際上,這個同事的話語就是一個「客觀事實」,在其認知和體驗以乘積方式增長下,快速將其產生情緒暴力化。
(一)情緒發酵有三種形式:
1、正向發酵,就是情緒向積累方向發展,一般是當事人獲得了與以前產生情緒一致的「客觀事實」,或自認為自己以前認知(包含觀念、認知方法等)及體驗(包括感受、猜想等)是正確的;這時,將向情緒積累方向發展。當這種發酵達到第二個臨界點時,即可能產生情緒暴力化。
2、負向發酵,就是情緒向減弱方向發展,一般是當事人獲得了某些與以前產生情緒不一致的「客觀事實」,或自認為自己以前認知(包含觀念、認知方法等)及體驗(包括感受、猜想等)是不一定正確的;這時,將向情緒減弱方向發展。這時,當事人很可能減弱某些敵對心理和敵對行為。
3、停止發酵,就是情緒向停止發展,一般是當事人獲得了與以前產生情緒恰好相反的「客觀事實」,或自認為自己以前認知(包含觀念、認知方法等)及體驗(包括感受、誤解等)完全是錯誤的;這時,將情緒停止發展。這時,當事人很可能將產生懊悔、歉意、內疚等心理。
(二)發酵的內心活動方式的主要特徵及解析:
1、認知升級。情緒發酵是從認知開始的,而且認知在整個發酵過程中是基礎,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往往只有認知升級後才可能情緒發酵,認知升級就是人們對事物有了新的認識,這種新的認識往往源於獲得了新的信息或自我認知變化對事物產生了新的認知。
如何防治情緒發酵,防止認知升級尤為顯得重要了。首先要保證獲得的新信息是真實的,特別是虛假信息可能導致錯誤認知升級,進而產生不良情緒發酵,比如把他人善意行為理解為惡意行為,很可能產生不良情緒,不僅讓自己不開心,而且可能產生情緒暴力化。其次要有正確的觀念去認識已發生的事物,防止錯誤的認知升級。
2、記憶倍增。一旦認知升級,它需要大量的信息作為其原材料或作為認知升級的佐證,這裡的原材料往往就是以往的記憶:過去他那樣,所以這次才會對我這樣;我過去對他那麼好,他這次如此負我,我如何不氣憤;……等等,甚至將過去信息幾何數在頭腦中回憶,進而激化情緒發酵。
多記他人好,少記或不記他人壞是防止記憶倍增對情緒發酵的不良影響作用的最佳方法。
3、分析不斷。分析不斷就是將不良認知升級和記憶倍增的信息不斷加工,不斷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在這個心理過程,人們通過不良認知和倍增記憶的分析加工最終進一步將情緒發酵上升一個新臺階。
正確分析客觀事物是防止情緒發酵的主要方法。首先需要有全面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不能僅憑自我認知和記憶分析,更需要他人觀點和現實事實去分析,這樣才可能得出正確分析結論。其次,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往往是雙方面引起的,民間諺語說得好:一個巴掌拍不響,也就是說,在分析過程中多能找出自己不足,就能更好地抑制情緒發酵,自我也能得以安慰,心理也好受些。
4、判斷反覆。
在這個心理過程,雖然有時也有否定自己認知,肯定別人認知,但往往否定自己少,肯定別人的多。
二、情緒忍耐方程式的解析。
情緒忍耐和情緒抑制過程,其實質是人的本我、自我及超我相互制約系列活動過程;因此,我們在此簡單介紹有關本我、自我及超我的理論。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它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本我是一種完全潛意識的心理,它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自我大部分有意識心理,它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情緒忍耐是人們自我制約本我的情緒發展,是本我被動接受情緒減弱或終止。其方程式為:
情緒忍耐=自我—(記憶+認知)*本我
上式中,要使自我—(記憶+認知)*本我≧0,才能使不良情緒得以控制,而本我是人的本能與欲望,人是以快樂為原則的,當人們記憶中的客觀事物和認知是錯誤的,那麼,其本我將放大倍數產生不良情緒,則自我的數值要倍數增大,才能使上述方程式成立,才能控制人的不良情緒。
如果要使自我—(記憶+認知)*本我≦0,使不良情緒得以控制,根據上述方程式,一般說,自我和本我是一個人本質屬性,在一定時期、一定情形下難以或不會變化,所以,他們是一個常量,而記憶與認知卻是要人們調查研究、不斷溝通、要有正確的認知,因此,它們是一個變量。根據這一認識,人們在一定時期內,為提高情緒忍耐力,要重視調查研究、多與人溝通和有正確認知。
但是,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具有可塑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的自我和本我是一個變量,也就是說,人們可以不斷學習、不斷修養,使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能力、自控能力得以完善和提高,即使在(記憶+認知)*本我倍數增長情形下,自我也能倍數增長,以使上述方程式大於等於0。
忍耐的內心活動方式的主要特徵及解析:
(一)認知萎縮。首先本我將本能地、自發地儘可能減少或停止新信息收集,並且本能地努力忘記過去信息;其次,本我對已有信息弱化加工。
(二)本我控制。當情緒發展到一定階段,本能地感到隨意表現對我不利或暫不足以對他人表現,此時,人的本能可能採取控制情緒發展,即本我控制。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位於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因此本我控制是無意識、非理性,為的是不產生或抑制不愉快心理。
(三)本我釋放。當本我控制難以或不能控制時,本我會採取釋放方法,以努力地達到不產生或抑制不愉快心理目的。釋放的方法可以唱歌、旅遊、健身、作詩、畫畫等活動。
(四)本我苦悶。除了在釋放過程心理可以得以暫時休整,但在忍耐的其它過程都包含了苦悶,特別是在本我控制不住時尤為難受,當這種難受達到極限時,就需依賴情緒壓抑。本我苦悶因為存在於心理最底層,是一種無意識、本能反應,往往以無聲形式存在,但長期本我苦悶對人的生理具有一定的影響,可能引起人的生理病變,如發生抑鬱症、血壓高等生理疾病。因此,應避免長期苦悶,採取釋放方法解脫。
三、情緒壓抑方程式的解析。
情緒壓抑與情緒忍耐的本質區別是:情緒壓抑是人的主動有意識地主動控制情緒的發展;而情緒忍耐是人被動有意識,或被動無意識控制情緒發展。
情緒壓抑是在自我控制不住本我時,超我制約自我情緒發展,是人們主動控制情緒減弱或終止的手段或方法。其方程式為:
情緒壓抑=超我—(記憶+認知)*自我
上式中,要使超我—(記憶+認知)*自我≧0,才能使不良情緒進一步得以控制,這裡除了需要我們進一步調查了解、提高認知能力和自我修養外,主要受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影響,即自我的道德社會化程度影響,道德社會化程度越高,情緒壓抑能力越強;反之,越弱。這也是為什麼高素質人難以情緒化的一個原因。同時,環境對上述也影響較大,因為某些社會環境其本身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存在較高的水準,它能抑制人們情緒化,比如,在某些公開場合,比較難以讓人情緒化。
壓抑的內心活動方式的主要特徵及解析:
(一)認知減退。首先自我自覺地、主動地儘可能不收集或減少收集新信息,並且自覺地、主動地努力忘記過去信息;其次,自我對已有信息自覺地、主動地弱化加工。
(二)超我控制。當情緒忍耐控制不住時,超我主動控制有意識和無意識隨意發洩,即超我控制。弗洛伊德認為,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頂層,其作用是抑制本我的衝動,對自我進行監控,並追求完善的境界。
(三)自我發洩。儘管超我控制了本我和自我,但其內心,當自我控制難以或不能控制時,自我會採取發洩方法,以努力地達到不產生或抑制不愉快心理目的。發洩對象往往是與情緒對象無關的人或事,發洩方法往往是沒有破壞性的。
(四)自我痛苦。除了在發洩過程心理可以得以暫時休整,但在壓抑的其它過程都包含了痛苦,特別是在自我控制不住時尤為難受,當這種難受達到極限時,就很可能發生情緒暴力化。自我痛苦因為存在於心理中層,是一種有意識、主觀能動反應,很可能遷就他人、它事,而且長期自我痛苦不僅對心理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也能對人引起人的生理病變,如發生抑鬱症、血壓高等生理疾病。因此,應避免長期痛苦,應適當發洩,以利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