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暴力化研究: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

2021-01-14 玉笛心聲

情緒暴力化的心理活動主要有三種方式:發酵、忍耐、壓抑;這三種活動方式貫穿於整個情緒暴力化過程中,其活動的一般規律是:發酵——忍耐——壓抑——發酵——忍耐——壓抑……循環反覆交錯,或直至情緒暴力化,或情緒自我消化。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式目的,就是達到自我消化,抑制情緒暴力化。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

一、情緒發酵方程式的解析。

情緒發酵是對客觀事物不斷認識和自身體驗不斷變化過程,它含了認知、記憶、體驗的複雜過程,而且它伴隨於整個情緒過程。其方程式為:

情緒發酵=記憶*認知*體驗

當事人將引起情緒的各種現實的和歷史的客觀事實,按照自己的觀念和自我感受,對客觀事實進行加工,而且將以乘積方式增長,它能快速促進情緒升華。

比如某些社會情緒,在網際網路轟炸式信息和網民的熱議刺激下,能極快地將某些社會情緒極速推向高潮,這就是網際網路中的客觀事實、網民的觀念即網民的體驗相互乘積的結果。

又如,某被領導對某領導長期存在怨恨,這時某同事對這個被領導說,這次沒有讓你晉級,主要是這個領導使了鬼。這時,這個被領導,很可能被這個同事的話語激怒而直接找領導理論,甚至出現辱罵、毆打等攻擊性言行。實際上,這個同事的話語就是一個「客觀事實」,在其認知和體驗以乘積方式增長下,快速將其產生情緒暴力化。

(一)情緒發酵有三種形式:

1、正向發酵,就是情緒向積累方向發展,一般是當事人獲得了與以前產生情緒一致的「客觀事實」,或自認為自己以前認知(包含觀念、認知方法等)及體驗(包括感受、猜想等)是正確的;這時,將向情緒積累方向發展。當這種發酵達到第二個臨界點時,即可能產生情緒暴力化。

2、負向發酵,就是情緒向減弱方向發展,一般是當事人獲得了某些與以前產生情緒不一致的「客觀事實」,或自認為自己以前認知(包含觀念、認知方法等)及體驗(包括感受、猜想等)是不一定正確的;這時,將向情緒減弱方向發展。這時,當事人很可能減弱某些敵對心理和敵對行為。

3、停止發酵,就是情緒向停止發展,一般是當事人獲得了與以前產生情緒恰好相反的「客觀事實」,或自認為自己以前認知(包含觀念、認知方法等)及體驗(包括感受、誤解等)完全是錯誤的;這時,將情緒停止發展。這時,當事人很可能將產生懊悔、歉意、內疚等心理。

(二)發酵的內心活動方式的主要特徵及解析:

1、認知升級。情緒發酵是從認知開始的,而且認知在整個發酵過程中是基礎,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往往只有認知升級後才可能情緒發酵,認知升級就是人們對事物有了新的認識,這種新的認識往往源於獲得了新的信息或自我認知變化對事物產生了新的認知。

如何防治情緒發酵,防止認知升級尤為顯得重要了。首先要保證獲得的新信息是真實的,特別是虛假信息可能導致錯誤認知升級,進而產生不良情緒發酵,比如把他人善意行為理解為惡意行為,很可能產生不良情緒,不僅讓自己不開心,而且可能產生情緒暴力化。其次要有正確的觀念去認識已發生的事物,防止錯誤的認知升級。

2、記憶倍增。一旦認知升級,它需要大量的信息作為其原材料或作為認知升級的佐證,這裡的原材料往往就是以往的記憶:過去他那樣,所以這次才會對我這樣;我過去對他那麼好,他這次如此負我,我如何不氣憤;……等等,甚至將過去信息幾何數在頭腦中回憶,進而激化情緒發酵。

多記他人好,少記或不記他人壞是防止記憶倍增對情緒發酵的不良影響作用的最佳方法。

3、分析不斷。分析不斷就是將不良認知升級和記憶倍增的信息不斷加工,不斷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在這個心理過程,人們通過不良認知和倍增記憶的分析加工最終進一步將情緒發酵上升一個新臺階。

正確分析客觀事物是防止情緒發酵的主要方法。首先需要有全面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不能僅憑自我認知和記憶分析,更需要他人觀點和現實事實去分析,這樣才可能得出正確分析結論。其次,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往往是雙方面引起的,民間諺語說得好:一個巴掌拍不響,也就是說,在分析過程中多能找出自己不足,就能更好地抑制情緒發酵,自我也能得以安慰,心理也好受些。

4、判斷反覆。

在這個心理過程,雖然有時也有否定自己認知,肯定別人認知,但往往否定自己少,肯定別人的多。

二、情緒忍耐方程式的解析。

情緒忍耐和情緒抑制過程,其實質是人的本我、自我及超我相互制約系列活動過程;因此,我們在此簡單介紹有關本我、自我及超我的理論。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它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本我是一種完全潛意識的心理,它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自我大部分有意識心理,它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情緒忍耐是人們自我制約本我的情緒發展,是本我被動接受情緒減弱或終止。其方程式為:

情緒忍耐=自我—(記憶+認知)*本我

上式中,要使自我—(記憶+認知)*本我≧0,才能使不良情緒得以控制,而本我是人的本能與欲望,人是以快樂為原則的,當人們記憶中的客觀事物和認知是錯誤的,那麼,其本我將放大倍數產生不良情緒,則自我的數值要倍數增大,才能使上述方程式成立,才能控制人的不良情緒。

如果要使自我—(記憶+認知)*本我≦0,使不良情緒得以控制,根據上述方程式,一般說,自我和本我是一個人本質屬性,在一定時期、一定情形下難以或不會變化,所以,他們是一個常量,而記憶與認知卻是要人們調查研究、不斷溝通、要有正確的認知,因此,它們是一個變量。根據這一認識,人們在一定時期內,為提高情緒忍耐力,要重視調查研究、多與人溝通和有正確認知。

但是,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具有可塑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的自我和本我是一個變量,也就是說,人們可以不斷學習、不斷修養,使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能力、自控能力得以完善和提高,即使在(記憶+認知)*本我倍數增長情形下,自我也能倍數增長,以使上述方程式大於等於0。

忍耐的內心活動方式的主要特徵及解析:

(一)認知萎縮。首先本我將本能地、自發地儘可能減少或停止新信息收集,並且本能地努力忘記過去信息;其次,本我對已有信息弱化加工。

(二)本我控制。當情緒發展到一定階段,本能地感到隨意表現對我不利或暫不足以對他人表現,此時,人的本能可能採取控制情緒發展,即本我控制。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位於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因此本我控制是無意識、非理性,為的是不產生或抑制不愉快心理。

(三)本我釋放。當本我控制難以或不能控制時,本我會採取釋放方法,以努力地達到不產生或抑制不愉快心理目的。釋放的方法可以唱歌、旅遊、健身、作詩、畫畫等活動。

(四)本我苦悶。除了在釋放過程心理可以得以暫時休整,但在忍耐的其它過程都包含了苦悶,特別是在本我控制不住時尤為難受,當這種難受達到極限時,就需依賴情緒壓抑。本我苦悶因為存在於心理最底層,是一種無意識、本能反應,往往以無聲形式存在,但長期本我苦悶對人的生理具有一定的影響,可能引起人的生理病變,如發生抑鬱症、血壓高等生理疾病。因此,應避免長期苦悶,採取釋放方法解脫。

三、情緒壓抑方程式的解析。

情緒壓抑與情緒忍耐的本質區別是:情緒壓抑是人的主動有意識地主動控制情緒的發展;而情緒忍耐是人被動有意識,或被動無意識控制情緒發展。

情緒壓抑是在自我控制不住本我時,超我制約自我情緒發展,是人們主動控制情緒減弱或終止的手段或方法。其方程式為:

情緒壓抑=超我—(記憶+認知)*自我

上式中,要使超我—(記憶+認知)*自我≧0,才能使不良情緒進一步得以控制,這裡除了需要我們進一步調查了解、提高認知能力和自我修養外,主要受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影響,即自我的道德社會化程度影響,道德社會化程度越高,情緒壓抑能力越強;反之,越弱。這也是為什麼高素質人難以情緒化的一個原因。同時,環境對上述也影響較大,因為某些社會環境其本身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存在較高的水準,它能抑制人們情緒化,比如,在某些公開場合,比較難以讓人情緒化。

壓抑的內心活動方式的主要特徵及解析:

(一)認知減退。首先自我自覺地、主動地儘可能不收集或減少收集新信息,並且自覺地、主動地努力忘記過去信息;其次,自我對已有信息自覺地、主動地弱化加工。

(二)超我控制。當情緒忍耐控制不住時,超我主動控制有意識和無意識隨意發洩,即超我控制。弗洛伊德認為,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頂層,其作用是抑制本我的衝動,對自我進行監控,並追求完善的境界。

(三)自我發洩。儘管超我控制了本我和自我,但其內心,當自我控制難以或不能控制時,自我會採取發洩方法,以努力地達到不產生或抑制不愉快心理目的。發洩對象往往是與情緒對象無關的人或事,發洩方法往往是沒有破壞性的。

(四)自我痛苦。除了在發洩過程心理可以得以暫時休整,但在壓抑的其它過程都包含了痛苦,特別是在自我控制不住時尤為難受,當這種難受達到極限時,就很可能發生情緒暴力化。自我痛苦因為存在於心理中層,是一種有意識、主觀能動反應,很可能遷就他人、它事,而且長期自我痛苦不僅對心理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也能對人引起人的生理病變,如發生抑鬱症、血壓高等生理疾病。因此,應避免長期痛苦,應適當發洩,以利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情緒暴力化研究:簡介解析情緒方程式理論
    如何控制情緒,美國企業家兼心理學家奇普*康利提出了一種新的情緒控制理論,即情緒方程式理論。他認為,人們的某種情緒總能與另外一些情緒情感、現實生活、人的某種行為存在一定的函數關係,建立相應的數學方程式,這種數學方程式稱之為情緒方程式,控制情緒就是解析這種情緒方程式。
  • 大腦「情緒」演化史:從自我適應到與孩子內心溝通
    的確,邊緣系統的活動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大多數哺乳類動物都對社會世界感興趣:因為社會交流可以幫助他們調節身體機能! 與他人的內心世界溝通是哺乳類動物的能力之一,這也使我們成為一種精細複雜且好奇的社會動物。隨著靈長類動物在哺乳綱這龐大階級裡不斷進化,大腦也進一步產生變化。
  • 清華情緒地圖 ! 發現你的內心世界
    清華情緒地圖 !發現你的內心世界 2021-01-07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情緒一共27種
    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慾」,先前也曾有研究指出,人類有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和厭惡6種基本情緒。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情緒其實共有27種。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共收集了時長5~10秒的2185段視頻,內容包括出生、結婚、死亡、自然災害等等。研究人員要求800多名參與者各觀看其中30個靜音狀態的視頻,並對他們的情緒做了記錄。參與者被分成三組。第一組人員的任務是自由報告他們所感受到的情緒。
  • 研究人員發現預測人類情緒的「大腦模型」
    近期,研究人員發現可以根據大腦活動來預測人類的情緒。
  • 情緒的分類
    情緒的分類情緒是心理學部分的一個重要考點,考試頻率極高,因此需要重點學習,重點備考。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一下情緒的分類。情緒的分類有兩種不同的標準,一種是情緒的基本分類,另一種是情緒的狀態分類。一、情緒的基本分類情緒一般分為「快樂」、「憤怒」、「悲哀」、「恐懼」四種基本形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懼。快樂:是指一個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達到後產生的情緒體驗。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礙、願望無法達成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悲哀:是指失去心愛的事物或理想、願望破滅時產生的情緒體驗。
  •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壓力的與日俱增,難免會產生一些或大或小的情緒,但這些情緒難免會多少左右你的思想,我們應該找到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正如羅伯·懷特所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 怎樣了解並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與情緒強度相比,控制情緒的技能對我們來說往往更重要。(1)正向情緒性(positive emotionality),或親近性,是指一個人熱情、社交和快樂水平。有較高親近性的人會積極融入周圍環境,以愉快的、樂觀的精神和活力去追求獎勵。
  • 情緒暴露了你的健康?尤其小心4種「高危」情緒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歷時20年,通過研究2978名參與者的生活取向測試、壽命及死亡原因,結果發現: 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的人,比相對樂觀的人平均早死兩年; 悲觀還與心血管疾病、中風等疾病呈直接相關。
  • 心理學重點-情緒的狀態分類
    2.激情概念:激情是一種爆發強烈而持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多帶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較明顯的外部行為。強烈的、短暫的、爆發式的。如重大成功之後的狂喜、範進中舉、慘遭失敗後的絕望,親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極度悲哀、突如其來的危險所帶來的異常恐懼等,都屬於激情狀態。激情狀態時容易導致人意識狹窄,出現認識活動範圍縮小。但是,認為「激情時完全失去理智,自己無法控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心理學知識之情緒的分類
    2.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帶有瀰漫性的情緒狀態。心境一經產生就不只表現在某一特定對象上的,而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影響人的整個行為表現,成為情緒生活的背景。「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說的就是心境。
  • 《掌控自我》:識別情緒五大「雷區」,摸透情緒,輕鬆駕馭自己
    其實,很多女孩子和壞男孩在一起,會讓內心產生很多的不安感,而這種不安感,激發了女孩對男孩更多的複雜感覺。她自以為深深地愛著「壞男人」,而好男人沒有給她帶來不安,被她誤以為她對「好男人」愛不深。很多女孩把一種情緒誤認為另一種,錯誤地疊加在另一種情緒之上。
  • 情緒情感知識點梳理
    (二)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中,認識、探求或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三)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三、情緒情感的區別與聯繫區別1.情緒的產生與有機體的自然需要有關;而情感的產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4.父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有的時候,當孩子在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父母不夠了解孩子的內心和感受,可能會用批評和吼叫教育來對待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於是不良情緒就會更加嚴重。所以,有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也會有巨大的影響。
  • 社會心理學解析歐美的反對抗行為:內隱的都是情緒和心理需求
    而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和需求是內隱的、是不可見的,但又是的的確確真實存在的。內心感受與需求會以各種形式進行呈現,或外顯行為呈現,或言語表達呈現,或心理防禦式進行變相流露外顯。由此,行為不是孤立的,也不僅僅由外界事件刺激引發的應激狀態,行為更多是內心感受和需求的外顯結果。個人是社會群體的組成成員,所以,社會群體的行為背後也必定內隱著集體的內心需求和感受。
  • 北師大南雲小組:探尋音樂與情緒間的聯繫
    也就是說,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情緒不僅僅受到簡單的音色和節奏等方面的影響。事實上,音樂對情緒的影響有著複雜的腦機制。 音樂與情緒之間的聯繫究竟是怎樣的,音樂影響情緒的腦機制又是如何產生的?這些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的興趣。
  • 你被「情緒腦」控制了嗎?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很少有關於情緒的教育,不顧情緒的道德教育卻很多,所以也造就了很多人內心的糾結與衝突。以至於在信息如此暢通的今天,在一些人眼裡道德教育被當作了謊言。所以,只有重新確立情緒在大腦中的地位,並正面看待它,認真聽它的意見,理智才能真的管用。你可能會懷疑,情緒不是心理活動嗎?怎麼和器官有關係?
  •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孩子"喜怒無常"說到底還是情緒控制不到位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年紀小,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強,並且對於自己的情感也只懂得簡單地用"開心"或者"不開心"來描述,但對於其他的情感例如驚喜、驚訝、憂鬱等情感卻很模糊。
  • 情緒的狀態分類
    (一)心境概念:心境沒有特定的指向性,不針對特定對象,而是感受到整個生活都感染到某種情緒色彩,是一種微弱、平靜、持久的情緒狀態。特點:彌散性:體現情緒的感染性,當人具有某種心境的時候,人多表現出的態度就會向周圍的事物彌散。長期性:當心境產生之後,會在想當長的時間內主導人的情緒,短則幾小時,長則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