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1956)曾提出有限理性概念(bounded rationality), 認為人的理性介於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在面臨道德衝突時, 個體的理性同樣會受到限制進而產生耗竭, 即有限道德理論(bounded ethicality) (Banaji, Bazerman, & Dolly, 2003; Rees, Tenbrunsel, & Bazerman, 2019)。有限道德視角下的不道德行為是缺乏理性的、直覺化和自動化的, 會導致主體在做出不道德行為時處於無意識和非理性狀態。這種狀態是導致滑坡效應的核心因素, 個體在此過程中並未知覺其行為的道德性質。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 有限道德視角認為滑坡效應的成因有:道德推脫、自我損耗、內隱偏見。
道德推脫(moral disengagement)。社會要求人們遵循道德價值觀, 因此個體需要不斷地調節利益和自我道德標準之間的矛盾。在保持積極道德自我概念的同時, 允許自己犯一些輕微的道德錯誤(Moore, Detert, Trevino, Baker, & Mayer, 2012)。個體傾向於合理化這種輕微的道德錯誤, 使自己得到好處的同時, 又不會被迫消極地更新自我道德概念(Gino & Bazerman, 2009; Mazar et al., 2008; Shalvi, Handgraaf, & de Dreu, 2011)。隨著時間推移, 越來越多的道德越軌行為被納入道德的自我概念中(Tenbrunsel & Messick, 2004)。最終, 腐敗便成為常態(Ashforth & Anand, 2003)。這種內在心理過程被稱為道德推脫, 通過道德推脫, 人們會對自身不道德的行為產生動機性遺忘(Shu, Gino, & Bazerman, 2011)。以往研究中, 道德推脫能解釋人們進行各種不道德行為的傾向, 例如攻擊行為(Bandura, Barbaranelli, Caprara, & Pastorelli, 1996)、欺騙(Detert, Trevino, & Sweitzer, 2008)、貪汙(Moore, 2008)、說謊(Moore et al., 2012) 等等。
自我損耗(ego-depletion)。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和Tice (1998)提出了自我損耗理論。人的心理能量有限, 當一段時間內多次經歷自我控制來對抗本能和習慣, 就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 進而導致自我控制能力暫時下降, 產生自我損耗(Baumeister et al., 1998)。處於自我損耗狀態下的人有較低的自我控制感, 更傾向於淺層認知加工, 認同與原有概念相一致的信息, 忽視與之不一致的信息, 更容易做出不道德行為(Fischer, Greitemeyer, & Frey, 2007)。心理能量在反覆的不道德行為之間產生損耗, 因此, 自我損耗也成為滑坡效應的推動因素之一。個體在接連不斷的道德抉擇下, 心理能力逐漸被消耗, 導致理智喪失、自控能力減弱而陷入道德滑坡效應。
內隱偏差(implicit biases)。內隱偏差指個體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在道德判斷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自動化的狀態, 產生非有意的不道德行為(Kern & Chugh, 2009)。我們的道德決策受到一種處於意識範圍外的系統偏差的影響, 這種系統偏差使我們思維和決策過程更加全面和整體化(Banaji et al., 2003)。但這也容易使我們的道德決策脫離理性, 陷入無意識的、自動決策的狀態中(Reynolds, 2006), 這種觀點認為滑坡效應是由內隱偏差而導致的自動化認知所助長的。內隱偏差使個體意識不到眼前的不道德事件, 呈現出自動化判斷狀態, 是滑坡效應產生的內部原因。
除了理性的缺失, 處於滑坡效應中的人通常還伴隨著情感反應的降低。為了適應由認知和情緒失調帶來的心理負擔, 自我調節系統通常會不斷地調節認知或情緒以取得動態平衡。在這個過程中, 人會產生自我認知改變和情緒麻木等狀態, 這種狀態會引發不道德行為的加劇, 產生滑坡效應。適應化視角下, 滑坡效應有倫理麻木和自我非人化兩種心理因素。
倫理麻木(psychic numbing)。倫理麻木是適應的結果。心理學研究表明, 重複暴露會導致脫敏, 如反覆遭受悲傷或苦難之後, 人們的情感會變得麻木, 如飽經苦難的人對新的痛苦不那麼敏感。在重複地面臨道德困境時, 由於適應而產生的遲鈍會使人參與到潛在更多的不道德行為中, 該過程稱為倫理麻木(Bok, 1989)。倫理麻木會讓處於新情境中的人難以注意行為的倫理性, 導致不道德行為越來越多。
自我非人化(self-dehumanization)。研究者通常將極易違反道德準則, 或者極度缺乏道德理性和情感的狀態稱為「非人化」, 最初用於形容戰爭時殘暴的統治者。近期, 研究者開始將研究視角轉向自我非人化, 指個體感到自我缺乏人性的一種狀態(Kouchaki, Dobson, Waytz, & Kteily, 2018; Yang, Jin, He, Fan,& Zhu, 2015)。例如被試在電子遊戲中故意攻擊其他玩家或排斥其他個體之後, 會表現出自我非人化, 感覺自己不那麼有人性(Bastian, Jetten, & Radke, 2012)。以往研究表明道德規範領域的負面新聞會加劇人們的不道德行為(Yao & Yu, 2016)。若媒體不將重點放在讓不道德者糾正錯誤方面, 而是強調這種非人化(例如將資本主義者比喻為吸血鬼), 便可能會導致這些人深化非人性化的觀念, 進而產生更多的不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