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惡小而為之:滑坡效應的心理機制

2021-01-14 傳播心理研究


Simon (1956)曾提出有限理性概念(bounded rationality), 認為人的理性介於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在面臨道德衝突時, 個體的理性同樣會受到限制進而產生耗竭, 即有限道德理論(bounded ethicality) (Banaji, Bazerman, & Dolly, 2003; Rees, Tenbrunsel, & Bazerman, 2019)。有限道德視角下的不道德行為是缺乏理性的、直覺化和自動化的, 會導致主體在做出不道德行為時處於無意識和非理性狀態。這種狀態是導致滑坡效應的核心因素, 個體在此過程中並未知覺其行為的道德性質。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 有限道德視角認為滑坡效應的成因有:道德推脫、自我損耗、內隱偏見。


道德推脫(moral disengagement)。社會要求人們遵循道德價值觀, 因此個體需要不斷地調節利益和自我道德標準之間的矛盾。在保持積極道德自我概念的同時, 允許自己犯一些輕微的道德錯誤(Moore, Detert, Trevino, Baker, & Mayer, 2012)。個體傾向於合理化這種輕微的道德錯誤, 使自己得到好處的同時, 又不會被迫消極地更新自我道德概念(Gino & Bazerman, 2009; Mazar et al., 2008; Shalvi, Handgraaf, & de Dreu, 2011)。隨著時間推移, 越來越多的道德越軌行為被納入道德的自我概念中(Tenbrunsel & Messick, 2004)。最終, 腐敗便成為常態(Ashforth & Anand, 2003)。這種內在心理過程被稱為道德推脫, 通過道德推脫, 人們會對自身不道德的行為產生動機性遺忘(Shu, Gino, & Bazerman, 2011)。以往研究中, 道德推脫能解釋人們進行各種不道德行為的傾向, 例如攻擊行為(Bandura, Barbaranelli, Caprara, & Pastorelli, 1996)、欺騙(Detert, Trevino, & Sweitzer, 2008)、貪汙(Moore, 2008)、說謊(Moore et al., 2012) 等等。


自我損耗(ego-depletion)。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和Tice (1998)提出了自我損耗理論。人的心理能量有限, 當一段時間內多次經歷自我控制來對抗本能和習慣, 就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 進而導致自我控制能力暫時下降, 產生自我損耗(Baumeister et al., 1998)。處於自我損耗狀態下的人有較低的自我控制感, 更傾向於淺層認知加工, 認同與原有概念相一致的信息, 忽視與之不一致的信息, 更容易做出不道德行為(Fischer, Greitemeyer, & Frey, 2007)。心理能量在反覆的不道德行為之間產生損耗, 因此, 自我損耗也成為滑坡效應的推動因素之一。個體在接連不斷的道德抉擇下, 心理能力逐漸被消耗, 導致理智喪失、自控能力減弱而陷入道德滑坡效應。


內隱偏差(implicit biases)。內隱偏差指個體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在道德判斷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自動化的狀態, 產生非有意的不道德行為(Kern & Chugh, 2009)。我們的道德決策受到一種處於意識範圍外的系統偏差的影響, 這種系統偏差使我們思維和決策過程更加全面和整體化(Banaji et al., 2003)。但這也容易使我們的道德決策脫離理性, 陷入無意識的、自動決策的狀態中(Reynolds, 2006), 這種觀點認為滑坡效應是由內隱偏差而導致的自動化認知所助長的。內隱偏差使個體意識不到眼前的不道德事件, 呈現出自動化判斷狀態, 是滑坡效應產生的內部原因。


除了理性的缺失, 處於滑坡效應中的人通常還伴隨著情感反應的降低。為了適應由認知和情緒失調帶來的心理負擔, 自我調節系統通常會不斷地調節認知或情緒以取得動態平衡。在這個過程中, 人會產生自我認知改變和情緒麻木等狀態, 這種狀態會引發不道德行為的加劇, 產生滑坡效應。適應化視角下, 滑坡效應有倫理麻木和自我非人化兩種心理因素。


倫理麻木(psychic numbing)。倫理麻木是適應的結果。心理學研究表明, 重複暴露會導致脫敏, 如反覆遭受悲傷或苦難之後, 人們的情感會變得麻木, 如飽經苦難的人對新的痛苦不那麼敏感。在重複地面臨道德困境時, 由於適應而產生的遲鈍會使人參與到潛在更多的不道德行為中, 該過程稱為倫理麻木(Bok, 1989)。倫理麻木會讓處於新情境中的人難以注意行為的倫理性, 導致不道德行為越來越多


自我非人化(self-dehumanization)。研究者通常將極易違反道德準則, 或者極度缺乏道德理性和情感的狀態稱為「非人化」, 最初用於形容戰爭時殘暴的統治者。近期, 研究者開始將研究視角轉向自我非人化, 指個體感到自我缺乏人性的一種狀態(Kouchaki, Dobson, Waytz, & Kteily, 2018; Yang, Jin, He, Fan,& Zhu, 2015)。例如被試在電子遊戲中故意攻擊其他玩家或排斥其他個體之後, 會表現出自我非人化, 感覺自己不那麼有人性(Bastian, Jetten, & Radke, 2012)。以往研究表明道德規範領域的負面新聞會加劇人們的不道德行為(Yao & Yu, 2016)。若媒體不將重點放在讓不道德者糾正錯誤方面, 而是強調這種非人化(例如將資本主義者比喻為吸血鬼), 便可能會導致這些人深化非人性化的觀念, 進而產生更多的不道德行為。

相關焦點

  • 說謊改變大腦,小心謊言的「滑坡效應」!
    謊言的「滑坡效應」及其研究 即便謊言的「滑坡效應」早已存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者們仍然試圖通過實驗來進一步探索這一現象,並研究頻繁地說謊如何改變大腦。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58名年齡在18到65歲之間的健康人員作為被試。
  • 說謊的「滑坡效應」
    於是,「滑坡效應」開始了。「滑坡效應」指的是一旦開始便難以阻止或駕馭的一系列事件或過程,通常會導致更糟糕、更困難的結果。|根據一項最新研究,撒個小謊往往會導致「滑坡效應」,從而說下更大的謊言。我們的大腦也會適應這種謊越撒越大的情況,使得撒謊變得更容易。「滑坡效應」也被稱為「滑坡謬誤」,這在生活中很常見。
  • 蝴蝶效應與滑坡效應(資金追逐龍頭股的邏輯)
    宋振宇北京財經頻道《投資者說》特邀嘉賓遼寧衛視《家庭理財》特邀嘉賓「事件驅動」投資專家放在T+0中可隨時止盈止損,而T+1就會出現如下情況:a.第二天平開(一般不可能),結果不變;b.第二天高開,賺的則有10.25%收益,虧的是-0.25%;c.第二天低開,賺的為-0.25%,虧的為-9.75%;d.第二天賺的低開為-0.25%,虧的高為-0.25%;e.第二天賺的高開,為10.25%,虧的低開,為-9.75%。若趨勢形成,則e的情況很常見。
  • 滑坡效應 | 地道英語
    英語裡有一個形象的表達來描述這個「滑坡效應」。收聽今天的《地道英語》,學習新的英語表達。Hello and welcome to The English We Speak with me, Feifei...大家好,歡迎來到BBC《地道英語》,我是菲菲。 ...and me, Rob.我是羅伯。
  • 遊戲中的「滑坡效應」,關於遊戲設計偏離平衡的極端做法分析
    儘管現實的籃球賽並沒 有這個彆扭的特徵,所以真正的籃球賽中並不存在「滑坡效應」。在現實的籃球賽中,得分只是讓你更接近勝利,但完全不會損害對方的得分能力。  「滑坡效應」的另一個名稱是正反饋,就是一個擴大自身效應的環路。因為人們總是很容易就混淆正反饋與負反饋,所以我更傾向於稱之為「滑坡效應」。
  • 「心理投射效應」一席談
    因此,上述這位家長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這種心理投射效應,常常會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別人,總認為自己所想的一定也是別人所需要的,總認為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一樣。  04  心理投射效應因為其認知方面的局限性,它能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人們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假定對方於自己有相同之處,通俗的說就是「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趣味心理效應之動物篇--中國數字科技館
    上述現象,看似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小」事情、「小」細節,很難引起人們多大的關注,也很少會有人去刨根問底。但實際上,其中蘊含著許多「大」道理。  沒錯,這些就是「心理效應」。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是指某種人物的行為或事物的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心理效應,有時讓你感覺很神奇,因為它仿佛能猜透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有時也充滿了樂趣,讓你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期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那些與「動物」有關的心理效應。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克洛德·弗雷德裡克· 巴斯夏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心理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煤氣燈效應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其實自卑也源於這種心理效應。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善惡報應都是騙人的 心理學:報應是一種幻想的心理防禦機制
    但心理學上認為,「報應」這種思想只是一種人為幻想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來佛教傳入中國後,百姓都學到的一個知識,就是「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百姓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總算多了一個講理的地方了。
  • 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勿以惡小而為之」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小男孩吃完飯後在飯店內來回亂跑不斷大叫,孩子的父親則是坐在一邊看手機對自己孩子的行為不加制止。這時,坐在旁邊一張桌邊的兩個男子嫌這個小男孩太吵了讓他們無法正常吃飯,就走到孩子的父親那裡客氣地請他約束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父親卻置之不理惡語相向。
  • 日本消費稅步入「8時代」 為防滑坡效應連打「三針」
    日本消費稅步入「8時代」 為防滑坡效應連打「三針」 而此間分析人士矚目的,則是這波增稅會否給仍處恢復期的日本經濟,再度帶來「滑坡」效應。  此間幾乎所有的專業分析都難以否認,增稅前這波由止損心態而引發的反常景氣,會自此失速。《日本經濟新聞》斷言,今年第二季度的景氣減速無法避免。  問題在於這種滑落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能否恢復,還是就此一滑而不可收拾。
  • 木桶效應|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  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竟然包含科學道理,你相信嗎
    比如講因果報應的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等。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迷信,現代社會,誰還信這個?要是惡人有惡報,還要監獄幹什麼?」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這就是「破窗效應」的實驗觀察基礎,後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完整的提出破窗效應理論。
  • 以《綠皮書》為例,用弗洛伊德防禦理論,透視種族歧視的心理機制
    下面我們將以電影《綠皮書》為例,通過剖析電影中兩位男主角的防禦心理,來了解「種族歧視」的心理動因。01、白人託尼的心理防禦:投射和認同首先來看第一種心理防禦:投射。02、黑人謝利博士:「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種族歧視中,被歧視人群中有很多種防禦心理,像投射、否認、認同等等。而在本片中,黑人謝利博士卻受另一種典型防禦機制操作,那就是:「反向形成」。
  • 韓劇《惡之花》:總會有一個人治癒你
    韓劇《惡之花》的劇名出自法國象徵派詩人波德萊爾的同名詩集,「誰能告訴我/那夢寐以求的新枝/能否在這如此荒蕪的原野/盛開出鮮豔的花朵/這隱匿的青春殺手/竟然靠吮吸我們的鮮血生威」。用「我的青春只不過是一場陰鬱的風暴」這句詩形容韓劇《惡之花》男主角、金屬工藝師都賢收坎坷的人生,最為合適不過。十歲以前的記憶喪失,母親很早離家出走,父親都民碩成天陰森森的。
  • 作惡連女兒都要被處罰,《北歐神話》中「誅心」了人性中的善與惡
    每天研究吃什麼,工作完成的進度,以及和家人孩子的相處模式,偶爾腦海中也會閃現過一些「小夢幻」但是轉眼就被自己給屏蔽掉,那些不真實的、虛擬的、腦海中想像的都淪為「幼稚」。《北歐神話》是著名作家茅盾寫的,代表作有我們熟悉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茅盾還是我們國家的神話學開創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