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2021-01-15 職場心理志


不懂點心理學,怎麼玩轉職場?

設為星標更方便

點擊上方公號名稱→右上角三個點→設為星標!



職場心理志,專注職場生活的方方面面

ID:Workplace-M

作者 | 佚名

文章來源 | 綜合網絡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


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其實自卑也源於這種心理效應。我們應該學會拓展和豐富自己的社交圈、不去苛責自己,勇敢的面對外界的評價、學會愛上當下的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

「煤氣燈效應」又叫認知否定,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腦。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煤氣燈效應」更多地存在於親密關係中,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你是否被操控了?


操控者的表現:


1、很堅決地說服你,讓你覺得自己錯了

2、當你不接受ta的「事實」時,ta會表達出攻擊性的態度

3、擅於扭曲事實,讓你「迷失」在ta的邏輯漩渦裡

4、讓身邊的人孤立你,或讓你脫離身邊的朋友

5、和你建立依賴共生關係


受害者的感受:


1、你總覺得ta說得不對,可又無法表達哪裡不對

2、慢慢會變得懷疑自己,不知是否該相信自己的記憶

3、你感覺總被對方很固執地帶向他所預期的方向

4、經常要到事情結束後,你可能才發覺ta的不對勁


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由奧弗米爾和西裡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讓自己的眼光再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延遲滿足效應


延遲滿足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遲延滿足效應或稱糖果效應。


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3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分鐘得2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乾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分鐘!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裡了。


經過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鐘的孩子(已是16歲了),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登門坎效應


登門坎效應(Skips threshold effect)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瓦拉赫效應


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字上發揮出來。」此後,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難以令人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多數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天才」一下子變成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 的高才生」。


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一現象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舉例:美國著名幽默作家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啟示:


1、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會事與願違,就象馬克.吐溫一樣不僅不捐錢,反而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2、超限效應反應了幾個問題:1)以自我為中心; 2)沒有注意方式、方法;3)沒能注意「度」的把握;4)沒有換位思考。


生活中應用: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自我實現預言


「專業人士」放出消息:明天某支股票會跌。股民中真的有人相信,於是紛紛拋售股票,結果造成股市暴跌。於是,預言真的應驗了。


我認為你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於是我指責你:你脾氣真是太差勁了!說完之後,我看到你更生氣了,哈,我說的沒錯吧,你果然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


這也是自我實現預言嗎?是的,這種由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使得他引發第二個人的行為,這行為會確定第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其實這也是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的預言成真了。這樣的預言為什麼可以成真?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解釋,比如我們對某個人有偏見(當然,在我們看來肯定不是「偏見」,我們怎麼可能承認我們是帶著偏見看人的呢),一旦我們有了這個偏見,就相當於有了一個觀察的視角,我們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能夠證明自己偏見的信息上,最終我們的偏見得到了確認,這就是一個自我預言得以實現的過程。


就好像我們寫東西時的先入為主,先有一個觀點,之後我們再去搜可以證明論點的論據。


不明白這個效應的人還好,可以活得沒啥煩惱,可是你一旦深深的理解這個道理,就會發現:你的生活根本逃離不了自我實現預言的困擾----尤其在吵架中。


當然,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自然也知道怎麼利用這個效應,讓它發揮正面的作用:比如,你在學習上要對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裝自己有信心,因為即便只是假裝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增加成功率,而增加的成功反過來會給你實際的信心,一環接著一環,最後實現自己有信心的預言。


所以,自我實現預言實際上講的是一個「我該選擇相信什麼」的問題,好好問問自己:你該選擇相信什麼?


這個公眾號,職場人都會關注

👇👇👇

聲明:本文僅供職場交流,所用視頻、圖片、文字、軟體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煤氣燈效應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心理學著名的七大實驗。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在加拿大蒙特婁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
  • 心理學的七大流派(下)
    關注我,一起學習心理學接下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弗洛伊德,他的《夢的解析》可是忽悠了不少人。(五)精神分析心理學:心理活動的動力精神分析理論由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在1896年創立。精神分析是一種治療精神病的技術,即利用潛意識來解決個體心理衝突與情緒問題,用它在臨床中尋找患者異常行為產生的根源。
  • 心理學:人類無法抗拒的四大心理效應,快來看看吧!
    導語:心理學:人類無法抗拒的七大心理效應,快來看看吧!從一個人的行為上就可以體現出他內心到底是什麼想法,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判斷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問題了。在人和人之間存在一個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比如說你想要幹什麼什麼事情,那麼另一個人也會跟著你幹什麼事情。這是為什麼呢?
  • 心理學:懂得了這四大心理效應,你就會越來越快樂
    我們身邊總是會有許多愁眉苦臉的人,他們似乎總是有說不盡的煩惱,而這種煩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更多,如何讓自己更快樂,今天和大家分享下了解這幾大心理效應,讓你快樂指數更高,借用曾經笑星吳君如所說,做人總是要開心點好。
  •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2020-03-25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大交互心理學(下)
    本周我們會繼續分享互動設計七大定律的其他4個理論:費茨定律、格式塔原則、本能反應、色彩心理學。費茨定律1. 費茨定律定義費茨定律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目標越大,越容易點擊或操作;兩者的距離越近越容易操作。2.
  •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嗎?如何辨別「真假心理學」?
    我們簡單舉一些心理學的分支機構,來感受下現代心理學的「包羅萬象」: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應用諮詢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社區心理學,女性心理學,宗教心理學,心理學和法律,人口與環境心理學,智力缺陷和發展性障礙,應用實驗和工程心理學……02 科學與哲學、神學的「抗爭」故事一。
  • 心理基礎學之心理學發展簡史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說:「人都是性善的」,荀子說:「人都是性惡的」,世碩說:「人性有惡有善」,告子則主張:「人性無惡無善」,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影響的爭論上,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西方,兩千多年前,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拉底就把人分為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並解釋說這四種類型是由人體液體所佔的比例不同造成。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影響每個人的十個心理學效應
    掌握心理學效應,能夠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讓我們以此為鏡,光照自己。
  • 「心理投射效應」一席談
    其實不只是她,有好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蔬菜多吃,的確營養健康,但是和肉類比較起來,口味偏差,孩子們大都不喜歡。孩子需要長身體,肉類可以多吃,蔬菜可以勸孩子吃些,不能全讓孩子吃蔬菜。  究其本質,這位母親的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
  • 心理學蔡格尼克效應:什麼樣的感情讓人上癮?
    大多數人會脫口而出,「當然是長得漂亮的。」非也非也。漂亮的女生遍地都是,能讓人念念不忘的女生卻是少之又少。比如你在看視頻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覺得她就是你心目中的完美女神,但是過了不久,你卻怎麼樣都想不起她的模樣,慢慢忘記關於她的一切,基因留下來的美貌並無法讓人記憶深刻,心理學的技巧更能讓對方引起好奇。讓人引起好奇,激發探索欲的女孩,更容易讓男生喜歡和著迷。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沒有人在世界上是一座孤島,在人際交往中,心理學將大有用處。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人不能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個人心理疏導、原生家庭教育、職場人際關係… 都應該嘗試運用心理學去介入及療愈。心理學不僅讓人更認識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幫助人際交往有困惑的人。因此,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可以有助於自處、與他人相處,更能運用它們分析社會現象及個人性情背後的原因。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為什麼人會屢戰屢敗?為什麼自我暗示會有效果?「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有沒有科學解釋?.....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心理學的七大流派(上)
    心理學發展到現在有許許多多的流派,但是去掉那些小流派,大的流派只有七個。(一)結構主義心理學:心理活動的內容結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馮特,後經他的學生鐵欽納在美國宣揚推廣。結構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意識經驗,個體經驗由人的感覺、意象、感情三種元素結合而成。(二)機能主義心理學:有目的的心理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源於美國心理學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機能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個體在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機能和意識活動,人的意識是一條永遠變化著和流淌著的表象和感覺的河流,並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它具有選擇功能。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暈輪效應的本質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所以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其實是你的心理在跟你玩遊戲千萬不要輕易當真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6篇——超限效應。前幾天被「520」刷屏了,面對鋪天蓋地的「520」秀恩愛攻勢,有不少的人表現出了極強的不耐煩,和厭惡感。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聰明的父母需要了解的2個心理學效應
    在之前的節目裡有聽眾反饋能不能出一期家庭心理學,孩子叛逆期該怎麼辦?要知道,人的一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神奇的心理奧秘。學習心理知識,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在生活中。所以,在這期節目裡,將和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又有用的2個心理效應,同時告訴你如何把這2個心理學效應運用在教育孩子上。-1- 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