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宇
北京財經頻道《投資者說》特邀嘉賓
遼寧衛視《家庭理財》特邀嘉賓
「事件驅動」投資專家
蝴蝶效應:初始微小的的變化不斷放大,對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 差別。
滑坡效應:危機趨勢一旦開始,就如落於滑坡上,無法逆轉,後果像雪 崩一樣。
蝴蝶效應和滑坡效應在A股中有著非常直觀的表現。T+1這個東西最早是誰想出來的,究竟怎麼想的,目的是什麼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只能說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現在重新審視的話,這制度對新手來講是個大坑。
買一隻股票,簡單的以5%幅度計數,賺了有5%收益,虧了則-5%。放在T+0中可隨時止盈止損,而T+1就會出現如下情況:a.第二天平開(一般不可能),結果不變;b.第二天高開,賺的則有10.25%收益,虧的是-0.25%;c.第二天低開,賺的為-0.25%,虧的為-9.75%;d.第二天賺的低開為-0.25%,虧的高為-0.25%;e.第二天賺的高開,為10.25%,虧的低開,為-9.75%。若趨勢形成,則e的情況很常見。如果出現e中的虧損情況,連續花兩天時間也不能趕上e中的盈利情況(要強調的是e是極端情況,即一個交易日+集合競價造成的差異變化)。若e放到現實交易中,與之相似的是買只漲停股,第二天直接一字;而買只高開低走股票,第二天大幅低開。買這個動作本身有兩種蝴蝶效應,因為買有選擇性,而且標的也有選擇性。第二天的賣有一種蝴蝶效應賣的選擇性。一筆資金的操作可以引發3種蝴蝶效應(2個交易日內)。
投資者經常在交易時出現「想買A股票,因日分時不理想而沒介入,結果突然連續拉高后漲停,而當下大盤也處於進攻態勢,期望不踏空而買入B股票,結果橫盤不動,第二天A股票高開甚至連板,而B低開後走低」的現象,也會出現「賣了就大漲」的現象。這種蝴蝶效應一旦出現,滑坡理論也隨之而來,後果就是領便當。一次交易可以將起點改變的如e中所示的結果,日復一日產生滑坡理論則不斷的擴大差距,這就是固定時間段中高手和菜鳥的行駛路線(小資金級別,大資金在T+1中可減小蝴蝶效應)。一筆資金2個交易日可產生的3種蝴蝶效應,對一定時間內的結局能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股災中消失的中產體會應該是最深),所以在動用資金前,應給T+1磕頭,聽T+1的話,時刻學習和體會T+1的精神,做到跟T+1與時俱進。做完這一系列準備,再分別對3種蝴蝶效應進行研判,找出利益最大化的路線,避免滑坡理論。
買引發的兩種蝴蝶效應是相互對立的,一筆資金買了A就不能買B(當然在個體中可以選擇買與不買,從而不引發賣),所以要選大概率漲幅最大的股票。能影響結果的首先是T+1產生的競價,其次才是形態趨勢和資金介入情況(這也會對競價有預期影響)。買入時可選標的有預選股和盤中熱點,預選股符合盤中熱點往往是主線股,能做主線龍頭則是收益最大的體現(前提是預判出主線,且主線第二天仍運行);做預選股則按自身作業系統進行判斷,而做盤中題材股,產生的蝴蝶效應非常明顯,涉及到買龍一還是龍二,買到與沒買到,做題材1還是題材2等情況。這時資金介入必須要滿足大概率上漲,若踏空則冷靜一段時間,不能因踏空而急著動用資金,導致沒滿足條件介入股票而虧損的情況。踏空後不操作對起點無影響,而買入不確定性極易引發滑坡理論(虧錢就是胡買股票產生的)。所以很多人做熱點,做主線,打板搶龍頭,這些不止是保證收益的動作,更是避免滑坡理論的動作。大盤有時會出人意料的崩盤,這時主線龍頭和一般結構股表現完全不一樣(空倉則不受影響),所以搶到龍頭則拿住,沒搶到則空倉等機會,對保證收益和避免虧損來講是很好的操作手法。
賣出時則完全按自身作業系統進行,這時產生的蝴蝶效應往往會有「不賣股票繼續連板」「沒賣時看好的股票B拉升漲停,賣了後該股票拉升」「高開低走,賣在最低點」等情況,因為賣不涉及T+1的問題,所以賣出完全是靠自身經驗和復盤功課的情況來定了。不過這筆資金的兌現與否往往會涉及到下一的交易,該賣出蝴蝶效應會與下一次買入的蝴蝶效應疊加(如預選股突然啟動,無資金時果斷賣出後再買進的情況,這種操作必須要滿足大概率收益的前提),情況很多。此時不要受錨定原理和沉沒成本的影響(在止損時尤為重要),一切以大概率收益為前提,保證確定的,除掉風險的。
T+1中一次交易最短時間段設定在第二天集合競價結束,此時能極大幅度的改變起點,趨勢形成則更能大幅拉開差距。是否能防止滑坡理論,是否能引發資產風暴,基準就在於資金的運用,操作是否滿足大概率收益,是否買入龍頭A而避免買入垃圾B。買入時膜拜一下T+1,想想第二天的集合競價,應該會對操作準確性的概率有小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