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甘曉
會議執行主席傅小蘭、樂國安、楊玉芳、莫雷(前排從左到右)
心理學是當今科學體系中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醫學、社會科學並列的七大樞紐學科之一。心理學研究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發生發展規律以及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心理學各分支在不斷交叉融合和催生新興學科,對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及為社會乃至全球性問題的解決發揮著獨特作用。「心理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環境影響因素」作為始終貫穿學科發展和應用的核心問題,在當前社會發展關鍵期值得進行系統的、深入的探討。
以「心理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環境影響因素」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55次學術討論會,2013年3月26日~2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楊玉芳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莫雷教授、南開大學樂國安教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傅小蘭研究員擔任會議執行主席,來自高校、科研機構26家單位的44位國內跨學科領域專家學者應邀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中心議題為:(1)心理行為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2)社會文化環境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影響和塑造;(3)心理學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4)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楊玉芳研究員就「心理行為的生物學基礎與環境因素」這一主題,從五個方面作了主題評述報告。
楊玉芳研究員強調,心理學基本研究的主題是心理行為。心理行為的基礎是人類的生理系統,心理行為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是當代世界科學的前沿和可能孕育重大突破的領域;已有大量研究解釋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對心理行為的塑造和影響,而關於心理行為影響社會文化環境的相關研究較少;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方法論隨學科自身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斷變革;心理學在當代科學體系中已成為樞紐學科且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楊玉芳研究員指出,學術討論會應著重回答當前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中國心理學有望取得重大科學進展和重要實際貢獻的領域是什麼,如何有效組織國內心理學力量實現這些重要突破,學科系統內部以及外部環境中阻礙心理學健康發展的問題是什麼,如何使科學界、公眾和政府都能認識到心理學將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以及如何贏得心理學發展的良好社會文化和政策環境等。
與會專家在討論中認為,心理學是樞紐學科,但國家決策層和公眾對此的認識有待加強。心理學家應當積極發揮作用、主動廣泛宣傳、及時進行熱點追蹤。心理學的核心研究對象是心理與行為,研究內容和成果應該真正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已有研究成果和基礎研究成果應當物化並用於改善老百姓生活。心理學有自身核心的研究對象,同時又與腦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有著密切交叉。心理學在技術、人才引進、培養和流動方面應順應時代潮流。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進入中期評估階段,現有規劃中沒有對心理學進行明確部署,心理學家應當向國家提出能夠滿足社會發展迫切需求的新想法並將其完善到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中。
與會專家圍繞中心議題共同對我國心理學學科發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重大問題及心理學服務社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探討;凝鍊出當前心理學發展和服務社會亟待重視和解決的若干重大問題,並就學科發展的戰略與對策提出了寶貴意見。
心理行為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
心理行為活動的基石之一是中樞喚醒系統,在此基礎上出現的意識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外部事件和內部事件的高級編碼形式,而神經元的動作電位是實現神經元之間信息交流的重要載體。相關神經活動的捆綁進行多層次融合,從而實現多層次知覺客體,形成概念,也就是形成智力。為實現在複雜場景對客體的編碼,門控體系是實現在各個層次上選擇性加工的基礎。建立在門控體系基礎上的記憶過程在信息的時間保持上有階段性和連續性,並有不同的神經機理。建立在記憶基礎上的學習時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更加豐富化,以及交流更加豐富化。言語和藝術則是在內外環境交互背景下對交流需求的滿足。通過對這一體系的遞進式的介紹,北京大學李量教授認為可以預期理論生理心理學的誕生。
與會專家認為,心理行為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是當前研究熱點。現有研究中發現腦和行為的關聯度較低,這與研究的樣本量和腦研究的內容有關,應強調採集多模態的數據,包含大腦激活、連接等,結合起來解釋人類複雜的外部行為。美國和歐盟在腦數據採集方面已經有大量部署,我國亟待部署。技術手段的發展使得心理學可以對曾經無法驗證的理論進行驗證。神經心理學應當提出系統或整合的理論來指導科研人員進行系統研究。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有交叉,但也有學科獨特之處,即心理學研究問題的獨特性。針對國家需求,「幸福感」、「網絡心理學」等都值得研究。
社會文化環境對人
心理行為的影響和塑造
貧富差距擴大使得社會階層分化越來越嚴重,並且會通過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到社會。社會階層可以界定和測量,是健康和情緒問題易感性的重要預測源而且會影響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與高社會階層的人相比,低社會階層的人自我控制感更弱、威脅敏感性更強、與陌生人溝通時會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投入的非言語行為、有更高的慈善捐贈意願、同理心更高、移情準確性更高、對貧富差距傾向於情境歸因。低社會階層人的典型的社會心理與行為傾向如果進行積累和積聚,很可能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總之,人與社會階層是一種複雜的雙向作用關係,社會階層影響著人的心理行為,人又通過具體行為影響甚至改變自己所處的社會階層。
與會專家認為,社會文化對心理行為有影響,這一點無可置疑。但是,社會文化如何產生影響?東西方文化發揮影響作用的差異在哪裡?有沒有中國文化影響心理行為的特異性問題?要解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國籍、種族所佔比例的分析結果,要回答李約瑟問題、錢學森之問都需要從中國文化和社會經濟環境中尋找原因。環境因素是複雜系統,心理學工作者應該從中提煉心理學可以解釋和回答的問題,比如文化中的自我、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內涵、社會階層的界定、社會信仰的重塑、幸福感等。社會文化環境對心理行為的影響孰因孰果?可以在研究中通過實驗和準實驗設計、回歸和追蹤研究及統計分析等方法進行回答。
心理學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與會專家認為,首先要明確國家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心理學工作者可以做出的獨特貢獻。已經開展的研究,如心理健康、幸福感、自我與幸福感的關係、誠信、中產階層的管理、人工智慧、國民心態調查等都很有意義。
二是心理學現有的研究積累,包括理論和基本假設,絕大多數是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被試得出來的結果。我們需要開展中國的本位研究。
三是如何去回答這些問題,心理學可以通過數據採集、基礎研究、構建指標等進行探索,如中國的社會環境評價體系、中國人的心理健康標準等。採集數據還包括向心理學研究者及利益相關者調研、採用計量學方法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找到心理學研究和社會需求的結合點。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心理學研究者不能直接觀察心理現象,而是通過觀察行為(或腦活動)去推測心理現象,研究方法是以研究問題為中心的多重方法。新科技使得一些不可研究的問題逐漸可以研究,推動了學科領域的發展。實驗設計和統計的進展,如對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之間關係的發現對實驗設計有重要影響,自變量可以是連續變量,自變量之前可以有相關。統計技術的方法提高了實驗的敏感性。追蹤研究、混合增長模型等可以用於探討因果關係。結合閱讀障礙領域的研究,與會專家討論了多學科交叉帶來的新思路和研究手段的融合,探索了心理學研究方法進展帶來的機遇和需要加強的方面,強調基礎與應用研究應該是多水平、多手段、多學科交叉的,應加強追蹤研究和大樣本資料庫的建立。
會議共識與建議
會議經過交流與深入討論,與會專家就如何推動我國心理學學科發展、充分發揮心理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達成共識,並凝練出急需解決的科學問題,以及涉及到學科發展相關的政策和管理問題,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議:
1.建議國家儘快啟動「人的心理行為特徵」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從生物學基礎和社會文化環境層面,全方位揭示中國人的心理行為特徵的形成和發展機制。著重研究創造力、情緒智力、人格特徵、合作行為、決策等心理行為特徵,從基因、分子、腦層面揭示其生物學基礎,從社會變遷、文化特點、網絡環境等方面揭示環境與心理行為的交互作用。通過開展上述基礎研究,獲得對中國人心理行為特徵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揭示人類心智本質,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組織編制《中國心理學發展十年綱要》。《綱要》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1)在基礎研究方面基本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某些領域達到或領先國際先進水平;(2)在應用研究方面全面回應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心理學問題,為我國教育、經濟、社會的十年科學發展提供心理學的支持;(3)制定我國心理學科人才培養方案,規範心理學的科研、教學、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綱要》將指導中國心理學研究和教學機構的學科發展,推動心理學在國際學科領域發揮重要影響,服務國家人才戰略的實施。
3.全面建設心理學專題資料庫,重點支持縱向數據追蹤,積累心理學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信息並進行整合,形成系統、完善的心理學研究和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特徵的基礎資料庫,支撐學科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決策需求。
4.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發布心理學專題藍皮書,呈現心理學對不同研究人群或不同現實問題的基礎數據、現狀分析和規律解析,向國家、地方政府提出具體、可操作的建議和方案。
5.以制訂標準、編寫指南、系統培訓等方式,規範心理學研究和社會應用的從業人員資質及工作行為,全面提升心理學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6.以心理學科普叢書、資深專家講座、媒體專刊或專欄等方式,特別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心理學知識傳播,提高公眾對心理學科學知識的認知水平,充分發揮心理學在社會生活中緩衝尖銳矛盾,提升積極情緒的作用。
《中國科學報》 (2014-01-01 第24版 55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