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存在的「假想敵」,容易讓我們被情緒控制

2021-01-08 和雨似

文/和雨似

我們有時會為自己想像出來的事情而生氣。

比如,本來跟朋友約好一起去吃飯,結果到地方後,朋友還沒到。剛開始打電話沒接,心想可能有事,於是等了快三十分鐘,再打電話還是不接,就有點不耐煩。

等了快一小時,打電話關機。心裡開始犯嘀咕,是不是忘了?昨天提醒TA了;有急事?至少回個電話說一下;這人怎麼這樣?一點都不尊重人。於是,越想越氣,甚至產生交錯了朋友的感覺,友盡,不想理這個人。

比如,熱戀時給對方發微信,2、3個小時對方沒有回,就很生氣,認為對方不在乎自己。

往往我們還沒有弄清楚事實是什麼,就在自己的想像中得出了結論,認為結果就是這樣的。這個人就變成了你心中的「假想敵」。

於是理智被蒙蔽了,怒火湧上心頭,有時還會發洩出來,殃及無辜的人。只想宣洩憤怒,而不願了解真相,有點可悲。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怒火都來源於那個「假想敵」。

1.假想敵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假想敵」,本質上來說是不存在的,是內心虛設出來的,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事實上你只是被情緒控制,內心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人們思維的寬度變窄,很少去想其他可能了。

事情發生時,我們可能並不知道事實是什麼。自己先去假設,然後認為事實就是這樣的,負面情緒就隨之出現。

到最後發現事實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樣,你只是跟不存在的東西生悶氣,內心戲太多。

我們自己假象了一些問題,之後再炮製出一些答案,實際上只不過是跟自己過不去。

當然,數學裡有一種證明方法,叫「假設法」,是先假設,然後再驗證假設,進而得到真相。

這裡說的是另外一種,我們在還沒有驗證自己的假設時,就認為自己的假設是事實,進而引起負面情緒,被這些情緒控制。

2.不同的人假設不同

相同的一件事,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他們往往做出的假設是不一樣的。

這和每個人的心理特點及關係模式有關係。

在《愛的五種能力》中,作者這樣說道:「每個人內心的脆弱部分不同,對事物的感受和想法也不相同。會讓人做出錯誤假設的,通常是受內心的脆弱部分的影響,比如心中的恐懼和痛苦等。」

比如,常常有悲觀想法的人,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會覺得對方沒有和自己一樣忠誠,不相信對方。看到女友同異性朋友交談,會假設女友喜歡上他了。或者老公應酬時,會假設老公想找小三。

說白了,只是對自己不自信,也不相信對方。這些人往往內心創傷較多,比較脆弱。

假如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假想敵」,誤會只會越來越多,生活很難平靜,我們很容易就被情緒控制了。

碰到問題,先不盲目做假設。

3.保持客觀,不再編故事

當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因為假設引起的,可以試著去管理,不做情緒的奴隸。

《愛的五種能力》中提到2種方法:

1、無為

針對眼前發生的事,如果真相不那麼重要,事情不那麼緊急和嚴重,先放著做做其他事情,時間會讓真相浮出水面。

適用於非緊急情況,可以等待真相。

我們與其想那麼多,還會使自己不開心,不如心平氣和做點別的事。可能,你的情緒就不會那麼強烈了。

比如開頭約朋友吃飯那件事,朋友沒來肯定是事出有因,我們可以等待朋友主動聯繫你,你自然就知道原因了。退一步講,朋友真的不尊重你,故意放你鴿子,這時你再做出反應也不遲。

2、驗證

驗證:感覺如果不馬上處理會比較嚴重,先提問有哪些可能?再逐一求證,更早地讓事實的真相呈現出來,求證過程中注意別帶偏見。

當情況可能會很嚴重時,你可以採取這個方法。

遇到事情時,我們可以做這樣2個假設:一個好的,一個壞的。

問下自己,如果這個問題是好的,即事出有因,是對方不得已而為之,我們自然沒必要生氣。

反之,如果是壞的,前面的例子中就是朋友確實不尊重自己,那就更沒必要生氣了,不值得。

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懷疑伴侶的時候出軌時,如果假設是好的,鬧也沒用,趁早弄清楚,之後再決定如何做。如果假設是壞的,鬧只會讓身心更加疲憊,矛盾加深。

我們需要做的是冷靜下來,不是去弄「假想敵」,自己氣自己。

結語

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一些事時,有時的確會胡思亂想,甚至越想越離譜,越想越生氣。

我們可能已經與無數個假想敵做了無畏的心理鬥爭,所以有時候還是要告訴自己,不要瞎想,真相只有一個,假設有很多種。先驗證事情的真實性再做決定也不遲。

把心放開一點,不要輕易被身邊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假想敵帶來真動力
    不僅如此,我還把家收拾得溫馨雅致,以顯示出自己的生活品位。老公說她特別喜歡讀書,上學時最愛泡圖書館,我就開始努力提高自己,看書學習。我大專畢業,工作穩定,但為了趕超那個「情敵」,我自學進修本科學歷。學習過程很艱難,拿到本科畢業證書時,我興奮極了,覺得自己揚眉吐氣,可以和「情敵」一決高下了。當然,類似的「較量」還有很多。
  • 《令人心動的offer2》撒貝寧說何炅是他的假想敵
    近日,在最新一期的《令人心動的offer2》中,撒貝寧坦言「何老師是我這麼多年職業生涯中唯一的假想敵」,這是對何老師好高的評價。 但是後來撒撒認真的說:「我只誇一句吧,何老師是我這麼多年職業生涯中唯一的一個假想敵。如果我想做的更優秀,我只想打敗一個人。」何老師聽到後,看的出有點慌亂和感動,說撒老師認真起來好嚇人。 強強相遇,惺惺相惜,二人不愧為難得的對手兼夥伴。
  • 育兒丨這麼多學齡前兒童竟然都有「假想夥伴」!
    雖然我們成年人認為他們事實上並不存在,但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太傻,人家小朋友可是相信他們存在的。早在1918年,學者 Harvey 就開始研究這一現象了,當時,他認為有6%的孩子存在假想夥伴。不過,真實的比例遠遠不止於此。
  • 好情緒才是最好的養生方,生氣讓所有養生都徒勞
    當我們每天在糾結吃什麼東西才最養生的時候,卻忘記了,好情緒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怒喜思悲恐,肝心脾肺腎」,中醫說情緒對應五臟,並對這些產生影響,所以,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
  • 學會控制負面情緒,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而這些情緒,往往分為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情緒有助於讓人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而負面情緒則相反,甚至能危及健康。情緒對我們的影響,應該不必多說。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有一個經典的現象,很多人明明沒有做什麼,為什麼還是感覺很疲累,特別是上班族,明明工作不算忙,也一直是坐著,卻還是感覺累了一天。
  • 缸中之腦假想,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疑問,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在1981年,美國科學家希拉蕊·普特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假想-缸中之腦。這個假想的內容是這樣的:假如一個瘋子科學家,通過手術等手段,將一個人的大腦從身體上取下來,然後放在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的營養液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超級計算機上,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 心理學:通過這四種洗腦術,控制一個人思想其實很簡單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知道,一旦被「洗腦」,你的思想自由將被全面控制,不能隨便進行行動,只能嚴格服從於組織和頭目的安排。 隨著電影《美麗新世界》、《1984》等反烏託邦科幻作品的出現,全世界都籠罩在精神控制的恐懼當中。
  • 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更控制不了別人
    只有能控制住自己的人,オ有能力控制別人。連自己都控制不好,又何談去控制別人。這是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不管他是什麼人,都會被輕而易舉地打敗。一個自我控制能力強的人,即便在情緒非常激動的狀況下,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自己控制好自己並非不顧一切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控制不了情緒,如何掌控人生?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時常會觀察到,一些成功人士身上都暗藏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懂得適時調控情緒。他們寵辱不驚,遇事冷靜地面對,很難被情緒所困,也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仿佛與任何消極情緒絕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做事沉穩之人往往內心堅定,不為情緒所左右,巔峰之時不失靜,低谷時不失心,按自己的原則為人,按自己的方法處事,這樣的人自然有大成就。反觀那些沉不住氣的人,很容易被激怒失去理智,自暴自棄,成為情緒的奴隸。
  • 我們為什麼 容易情緒失控 情緒真的不能控制嗎?情緒的表現是什麼
    我們都有過因一時行動而事後無限懊悔的經驗,足證情緒的力量往往非吾人所能控制,問題是我們何以會如此輕易地喪失理性?舉個例子,一個女孩開了兩個小時的車到波士頓與男友約會。共進午餐時男友送給她一份她渴想多月的禮物,一個極難覓得的西班牙藝術品。
  •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前兩天,我收到了一位寶媽給我發來的一份郵件,信件的內容是:孩子最近總是喜怒無常,容易情緒化,一點點不愉悅的小事就讓他號啕大哭,而且哄了很長時間才能慢慢恢復。然後有時候又突然毫無緣由地大笑,問他為什麼哭,為什麼笑。孩子都答不出來,為此感到十分納悶。
  • 整天情緒低迷,胡思亂想,生活無意義,該怎樣調整這種負面情緒?
    生活中,遇到問題不可怕。內心裡,感到痛苦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問題在於,覺得不妥不安,但是卻不知道源頭在哪裡。我常常陷入情緒低迷的狀態,胡思亂想,生活混亂沒有意義。也不是有很具體突出的事件導致的,就是對整個的生活感覺是這樣的。老師,我該如何調整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狀態呢?舵主導航:分析及建議。
  • 殘疾人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殘疾是客觀現實是無法迴避的存在,是為了磨練我們的心性鍛鍊我們的意志而產生,是來考驗我們的。父母對我們不管不顧是為了培養我們的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對我們仁慈關愛更要加倍的努力奮鬥回報父母。我們的殘疾可以讓身邊很多人因此知道規避殘疾的方法,不會成為新的殘疾人。殘疾人的存在讓許多企業找到商機也養活了許多人,殘疾人成為這些商品的使用者和用戶,殘疾人也讓許多志願者有了奉獻愛心的機會。
  • 那些年遊戲中人類的假想敵其三 「生化生物」篇
    既然說到喪屍,那麼也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祖傳的殭屍了。喪屍與殭屍雖然在英文中都被翻譯為「Zombie」,但是兩者還是有著一定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喪屍是有活人轉變而成;殭屍則由死屍轉變而成,並且不具備傳染的能力。
  • 交易的反脆弱性:情緒要馴化,不是控制,延遲心理上的滿足
    思想家塔勒布告訴我們:每一個事物都會從波動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損失,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這是脆弱性;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這叫反脆弱性。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則,他找到並定義了「反脆弱」類事物。反脆弱類事物不只受益於混沌,也需要適時出現的壓力與危機,如此才能維持生存與實現繁榮。
  • 假想的生命周期:漂浮的微生物如何生活在金星的酸雲中?
    現在,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假想的生命周期。在這樣的生命周期下,微生物可以存活於這些雲層間。  說到生命的潛在居所,人們通常不會想到金星,因為那有硫酸組成的濃雲和煉獄般的地表溫度。但是一些行星科學家認為,有些居住在大氣中的微生物可以在金星上較低的雲層中生存,這或許也可以解釋金星上神秘的大氣現象。
  • 控制情緒的好方法有哪些
    情緒是心靈的窗口,可以釋放內向的喜怒哀樂,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正是這些情緒組成了我們的生活,有時候即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的情緒,也會被微表情和細小的肢體語言所暴露,你的情緒代表著你的修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是在懲罰自己的內心和身體,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情緒,那控制情緒的好方法有哪些?
  • 情緒能讓我們的感覺失真?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造成人們感覺差異的因素有多種,如文化程度、生活經歷、健康狀況、性格類型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情緒。心理學家認為,被試者之所以會對同樣的書產生變重或輕的感覺,是因為心理學家的提示讓受試者產生了緊張或放鬆的情緒,是這種情緒讓他們的感覺產生了偏差。當心理學家要求被試者寫下一段脆弱的經歷或者假想一個無力的姿勢時,這客觀上會被誘發他們的無力感,而此時讓他們評估一本書的重量,和一般人相比,他們大都感覺書籍更重。這表明懈怠情緒會讓人產生畏懼壓力的心理,並由此導致感覺發生變化。
  • 有的時候,不是世界存在鬼怪,而是人們希望世界存在鬼怪
    在很多懸疑的影視作品中,常常會表達一些人類害怕鬼怪的事情,從古至今關於鬼怪的傳說不絕於耳,比如我們最熟知的《聊齋志異》這部著作中記錄了各種鬼怪說法,那麼這個世界上真的會存在鬼怪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睡覺的臥室中鏡子不能對著床,一旦對著牆會影響主人健康,因為鏡子能夠折射出很多人類看不見的東西,在夜晚熟睡之際,臥室裡陽氣弱,鏡子對著睡覺的床,是一種不吉利的徵兆。
  • 被真菌控制的螞蟻,毒液是否在現實生活中存在?
    被真菌控制的螞蟻,毒液是否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相信最近很多小夥伴都看了最近的熱播電影《毒液:致命守護者》,講的就是關於一名記者被毒液感染進而被控制,最後和毒液一起拯救了地球。看到這種共生體,你是不是也想被這種高能東西寄生從而獲得超能力呢,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共生體,但是並沒有電影中的那麼誇張。毒液對埃迪布洛克的控制其實是一種寄生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共生,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共生關係一般分為三種:1. 偏害共生2.互利共生3.偏利共生這三個名詞不需要解釋也能知道這些共生結構對宿主和寄生者之間的利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