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雨似
我們有時會為自己想像出來的事情而生氣。
比如,本來跟朋友約好一起去吃飯,結果到地方後,朋友還沒到。剛開始打電話沒接,心想可能有事,於是等了快三十分鐘,再打電話還是不接,就有點不耐煩。
等了快一小時,打電話關機。心裡開始犯嘀咕,是不是忘了?昨天提醒TA了;有急事?至少回個電話說一下;這人怎麼這樣?一點都不尊重人。於是,越想越氣,甚至產生交錯了朋友的感覺,友盡,不想理這個人。
比如,熱戀時給對方發微信,2、3個小時對方沒有回,就很生氣,認為對方不在乎自己。
往往我們還沒有弄清楚事實是什麼,就在自己的想像中得出了結論,認為結果就是這樣的。這個人就變成了你心中的「假想敵」。
於是理智被蒙蔽了,怒火湧上心頭,有時還會發洩出來,殃及無辜的人。只想宣洩憤怒,而不願了解真相,有點可悲。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怒火都來源於那個「假想敵」。
1.假想敵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假想敵」,本質上來說是不存在的,是內心虛設出來的,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事實上你只是被情緒控制,內心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人們思維的寬度變窄,很少去想其他可能了。
事情發生時,我們可能並不知道事實是什麼。自己先去假設,然後認為事實就是這樣的,負面情緒就隨之出現。
到最後發現事實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樣,你只是跟不存在的東西生悶氣,內心戲太多。
我們自己假象了一些問題,之後再炮製出一些答案,實際上只不過是跟自己過不去。
當然,數學裡有一種證明方法,叫「假設法」,是先假設,然後再驗證假設,進而得到真相。
這裡說的是另外一種,我們在還沒有驗證自己的假設時,就認為自己的假設是事實,進而引起負面情緒,被這些情緒控制。
2.不同的人假設不同
相同的一件事,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他們往往做出的假設是不一樣的。
這和每個人的心理特點及關係模式有關係。
在《愛的五種能力》中,作者這樣說道:「每個人內心的脆弱部分不同,對事物的感受和想法也不相同。會讓人做出錯誤假設的,通常是受內心的脆弱部分的影響,比如心中的恐懼和痛苦等。」
比如,常常有悲觀想法的人,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會覺得對方沒有和自己一樣忠誠,不相信對方。看到女友同異性朋友交談,會假設女友喜歡上他了。或者老公應酬時,會假設老公想找小三。
說白了,只是對自己不自信,也不相信對方。這些人往往內心創傷較多,比較脆弱。
假如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假想敵」,誤會只會越來越多,生活很難平靜,我們很容易就被情緒控制了。
碰到問題,先不盲目做假設。
3.保持客觀,不再編故事
當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因為假設引起的,可以試著去管理,不做情緒的奴隸。
《愛的五種能力》中提到2種方法:
1、無為
針對眼前發生的事,如果真相不那麼重要,事情不那麼緊急和嚴重,先放著做做其他事情,時間會讓真相浮出水面。
適用於非緊急情況,可以等待真相。
我們與其想那麼多,還會使自己不開心,不如心平氣和做點別的事。可能,你的情緒就不會那麼強烈了。
比如開頭約朋友吃飯那件事,朋友沒來肯定是事出有因,我們可以等待朋友主動聯繫你,你自然就知道原因了。退一步講,朋友真的不尊重你,故意放你鴿子,這時你再做出反應也不遲。
2、驗證
驗證:感覺如果不馬上處理會比較嚴重,先提問有哪些可能?再逐一求證,更早地讓事實的真相呈現出來,求證過程中注意別帶偏見。
當情況可能會很嚴重時,你可以採取這個方法。
遇到事情時,我們可以做這樣2個假設:一個好的,一個壞的。
問下自己,如果這個問題是好的,即事出有因,是對方不得已而為之,我們自然沒必要生氣。
反之,如果是壞的,前面的例子中就是朋友確實不尊重自己,那就更沒必要生氣了,不值得。
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懷疑伴侶的時候出軌時,如果假設是好的,鬧也沒用,趁早弄清楚,之後再決定如何做。如果假設是壞的,鬧只會讓身心更加疲憊,矛盾加深。
我們需要做的是冷靜下來,不是去弄「假想敵」,自己氣自己。
結語
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一些事時,有時的確會胡思亂想,甚至越想越離譜,越想越生氣。
我們可能已經與無數個假想敵做了無畏的心理鬥爭,所以有時候還是要告訴自己,不要瞎想,真相只有一個,假設有很多種。先驗證事情的真實性再做決定也不遲。
把心放開一點,不要輕易被身邊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影響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