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這麼多學齡前兒童竟然都有「假想夥伴」!

2021-01-20 母嬰親子秀


很多年前,看過讀者文摘中的一篇故事,講的是有個小男孩每天上學回來都跟父母講起同學DANIAL的故事,DANIAL是個搗蛋鬼,常常把其他的小朋友打哭,總是在惹禍,總是在製造麻煩,幾乎每天都被老師罰站。


有一天,父母去開家長會,他們非常想見見DANIAL的父母,為什麼他們不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


老師很驚訝的回答說:我們班從來都沒有一個叫DANIAL的小孩啊!最後,家長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個搗蛋鬼,而他那麼聰明把一切的罪名都放在了一個假想的小孩DANIAL身上。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人都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曾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眼中經常會出現幾個「看不見的朋友」。生活中,不少3~6歲的孩子也會給自己塑造出「看不見的朋友」。他們總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見的「小朋友」或者「小動物」,有的孩子甚至能和他們成為「朋友」


比如:


孩子做了壞事不承認,非說是「另一個小朋友」幹的......


孩子經常對著家裡的布娃娃說話、發脾氣......


孩子跟「一個小動物」在一起玩玩具……


原來啊,這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假想朋友」。


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假想小夥伴?


答案是:挺常見的。


最新研究發現:42.7%的學齡前兒童有過假想夥伴。

假想夥伴是隱形的人物,由兒童命名並會在與他人的談話中被提及。兒童在一段時間(至少幾個月)與之玩耍,雖然客觀上他們並不存在,但兒童覺得他們是真實的。而且,某些擬人化的動物也可以被歸入假想夥伴的範疇。

說人話:就是孩子想像出一個夥伴來,這個夥伴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甚至是動畫片裡的人物。


雖然我們成年人認為他們事實上並不存在,但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太傻,人家小朋友可是相信他們存在的。


早在1918年,學者 Harvey 就開始研究這一現象了,當時,他認為有6%的孩子存在假想夥伴。


不過,真實的比例遠遠不止於此。1946年,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女兒,雅克琳娜,竟然也有一位假想的夥伴。




到了現代,假想夥伴這一現象更成為兒童心理學、兒童神經發育、幼兒教育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熱點。據不同的研究報導,估計高達60%以上的兒童存在假想夥伴。

一般來說,2歲半到3歲半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假想夥伴,到孩子7、8歲時,這一現象逐漸減少,9~12歲時只有很少的孩子仍然存在假想夥伴。


不過,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或許假想夥伴終生都會伴隨和守護著我們,只是,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能夠分清幻想與現實。


多麼無趣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6歲的兒童正處於特殊的遊戲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就叫做象徵性遊戲或假裝遊戲階段。


皮亞傑認為,這段時期的孩子經常創造出一個「假想夥伴」,原因無非有3點。


1.孩子同伴交往少


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他們就不善言談,就算上了幼兒園也不會交到好朋友。


再加上班級的學生眾多,老師管不過來,孩子在幼兒園裡就得不到心靈上的藉慰。


2~6歲孩子,他們的主要活動就是遊戲。可是他們沒有朋友,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自己跟自己玩!



2.父母關注度不夠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忙碌於事業,他們把孩子交到老人手裡,自己就不管了,完全成為了「甩手掌柜」。


孩子感受不到父愛和母愛,缺乏安全感,他們就會孤獨、空虛、寂寞,覺得自己不受父母重視,生活無趣。


於是,他們就會創造出一個假想夥伴,自己跟自己玩。


各位寶媽、奶爸,如果你們家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千萬別驚慌、別奇怪,先反思下自己吧!



3.「泛靈心理」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提出過「泛靈心理」,他認為:2~3歲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覺醒,對世界認識不充分,會下意識地把一些無生命的物體當成自己的朋友。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時,他們可能會認識到自己的理解有誤,從而停止這種行為。


孩子有大人「看不到的朋友」?心理學家:並非迷信,有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假想朋友」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比如,當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法陪伴孩子時,「假想朋友」可以很好地緩解孩子的消極與焦慮情緒,它是孩子自我修復的一個產物。


「假想朋友」不會生氣,隨叫隨到,全心全意地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假想朋友就像一個有超能力的勇士,帶給孩子安全、溫暖、穩定的感覺。


但是話說回來,「假想朋友」如果出現的過於頻繁,也正說明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渴望父母的關愛和陪伴。爸爸媽媽應該多陪伴孩子,消除他們的焦慮感,避免孩子過於沉溺和依賴「假想朋友」而阻礙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而且,假想夥伴的存在,對孩子還有不少好處:

有假想夥伴的孩子,通常在獨生子女家庭或在二胎家庭的老大中最為常見。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忽略或者情緒沒有被及時安撫時,假想夥伴就會「出現」,它能給孩子帶來力量和支持,並以多種方式減輕這些因素的消極影響,使孩子對外在事物與自身生活更有控制感。

國外有研究者發現,女孩更經常通過把恐懼注入到假想夥伴(如洋娃娃)身上來克服恐懼。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遇到了不喜歡的節目,孩子會說:「媽媽換一個臺吧,威廉不喜歡這個節目。」


假想夥伴的存在讓孩子可以用較為輕鬆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通過這個過程,孩子能夠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並且掌握父母平時傳達的觀念與價值觀。

相對於無假想朋友的兒童,有假想朋友的兒童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能夠進行更多更高水平的裝扮遊戲和自發遊戲。可以說「假想夥伴」的出現,給了孩子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想像世界。

所以,這是一件好事,父母無需過度擔憂。

首先,正確認識這一現象,不要多度擔憂。



孩子有假想夥伴是正常現象,家長不要覺得羞恥,嘲笑孩子幼稚,阻止他們跟假想夥伴交往。


這時候,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與假想夥伴和諧相處,尊重孩子與假想夥伴的互動,可以適當性地詢問:「寶寶,你的夥伴跟你說什麼了?可以跟媽媽分享一下嗎?」


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購買一些關於假想夥伴的繪本,譬如《小白找朋友》、《我的秘密朋友阿德》等,通過繪本的內容加深孩子對假想夥伴的認識。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光愛孩子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們感受到愛。」

大部分家長都是愛孩子的,而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多賺錢。


這就夠了嗎?答案顯然易見。


當孩子上小學後,仍然有假想夥伴的時候,家長就要深思了:

自己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了?

自己有好好地陪過孩子嗎?

自己給予孩子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嗎?

家長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多陪他們玩,這樣才會減少孩子對假想夥伴的依賴,真正地幫助孩子成長!

家長可以通過假想夥伴引導孩子化解負面情緒、克服生活困難。


黃磊的女兒多多,小時候就有一位假想夥伴,是一隻長頸鹿。


「爸爸,窗戶外面有一隻長頸鹿,那是我的好朋友!」


黃磊是怎麼回答的呢?


「哇噻!好高的長頸鹿啊!你喜歡長頸鹿嗎?」


「喜歡,它喜歡我嗎?」


黃磊笑著回答:「它也喜歡你。」


多多聽到這句話時,臉上笑開了花!


不過,有一天多多不開心了,在地上打滾哭鬧,黃磊就說道:


「多多,長頸鹿在笑話你呢。」


多多聽到後,馬上擦拭著臉上的淚水,調整情緒衝窗外的長頸鹿道:


「長頸鹿,我不哭了。」

由此可見,家長利用孩子的假想夥伴,可以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哦!

假想夥伴雖然給孩子帶來許多好處,但是孩子過於依賴假想夥伴,可能就會分不清現實與幻想。


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長時間跟假想夥伴交談,不理會朋友、老師的時候,就要進行積極地引導了。

你們家的孩子有假想夥伴嗎?你們覺得假想夥伴對於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快來探討一下吧!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相關焦點

  • 學齡前兒童應定期做眼健康檢查
    近年來,「小眼鏡」兒童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每年的寒暑假,都是配鏡的高峰。國家衛健委日前公布的調研結果顯示,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近視問題日益嚴重且低齡趨勢明顯,青少年近視群體已超過一億人,已成為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    進入暑期,長沙多家眼科醫院迎來了青少年眼健康檢查和驗光配鏡的高峰期。
  • 孩子和空氣說話,其實是她的「假想夥伴」,父母要注意3點
    結果令她意外的是呂子喬竟然也有一個"假想夥伴"小澤又沐風,只不過關穀神奇的夥伴是陪他一起打遊戲通關,呂子喬的夥伴是陪她談心玩樂,並且故事的最後觀眾也看到了這些夥伴只是他們幻想出來的人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很困惑,自己的孩子有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了,竟然自言自語的,對著空氣在說話。
  • 兒童機器人能成為孩子們的夥伴嗎?
    2018年兒童手錶市場出貨量2167萬臺,同比增長16.6%,兒童機器人市場銷售額達到25.2億元,同比增長55.5%。我們之前已對兒童手錶進行了分析,而本文將為大家深入解讀兒童機器人與學齡前兒童的互動方式與特點。 兒童機器人的主要使用者是2-7歲學齡前的兒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主動探索周圍環境,發展個性和社交圈,正處於知覺、語言、思維、情感等發展的關鍵時期。
  • 學齡前兒童股骨幹骨折:彈性髓內釘和人字石膏不相伯仲
    彈性髓內釘在學齡兒童股骨骨折治療中療效顯著,而人字石膏則更適合於治療更年幼兒童的股骨幹骨折。隨著手術技巧的不斷提高,限制採用保守治療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 學齡前的孩子提前學拼音,有必要嗎?這4點知識你了解了嗎
    蕭蕭媽媽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這些東西等孩子進了小學自然會學,還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提高社交能力和學習思維能力的好。現在眼看著班裡同學一個個都去報班學習了,玲玲媽媽也實在坐不住了,打算也給孩子報個班去,不想孩子將來因為學習差而喪失學習信心。總之,玲玲媽媽和蕭蕭媽媽都各有自己的想法,那她們的想法對嗎?學齡前的孩子究竟該不該提前學習拼音?
  • 3000名學齡前兒童將享受到口腔局部塗氟免費項目
    齲齒的發生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許多寶爸寶媽在發現孩子有齲齒的情況下才會想到尋求牙醫幫助,而這時候孩子的牙齒已經受到了損傷,並且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所以,兒童齲齒的預防至關重要。學齡前兒童口腔局部塗氟項目作為全國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幹預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支持,目前在全國25個省內進行推廣,提在提高幼兒健康水平、降低乳牙患齲病率。針對學齡前兒童患齲風險較高的特點,該項目納入兒童年齡段為3-6歲。
  • 和寶寶一起打造「假想世界」
    北美大約30%的寶寶有自己的假想夥伴,對於小男孩兒來說,用假想來創造一些動物或者是「變成」假想的夥伴是十分常見的。通常,小寶寶們會在2歲時開始為自己創造假想夥伴,但1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開始假想遊戲了,比如把一塊積木假當作餅乾或從一個空的杯子假裝喝水。
  • 寶寶爬行墊竟然有這麼多危害,幸好阿姨提醒,否則我就坑娃了!
    今天小編說說寶寶爬行墊竟然有這麼多危害,幸好阿姨提醒,否則我就坑娃了!一、爬行墊危害不好的爬行墊裡面會有一種化學成分,是甲醯胺又叫氨基甲醛,是一種工業化學品,目前已經被歐盟化學品管理局分類為具有生殖毒性的物質。在製作工藝中,添加了甲醯胺的塑料,體積會變大,重量會減少,這樣可以節省成本。
  • 最新兒童身高標準表快收藏,男童女童有差異,7歲以下都可對照
    對於 6 歲~青春期前的孩子,男孩每年身高增長至少 4 cm,女孩至少 4.5 cm。在青春發育期期間,個別孩子甚至能達到10—12釐米之多。在媽媽眼中,孩子長得矮那肯定和自己照顧不周有關係,日常叮囑多吃飯、多運動,已經快要把孩子的耳朵「磨出繭子」了,生怕孩子比同齡人矮,那麼在孩子各個年齡段,多高才屬於發育正常呢?孩子多高算達標?
  • 華納將推學齡前兒童DC動畫 蝙蝠車等交通工具是主角
    據外媒報導,華納兄弟宣布推出一部學齡前兒童新劇《蝙蝠交通工具!》(Batwheels!),不同於以往的超級英雄題材,本劇主角將會是DCComics宇宙中知名的交通工具,包括蝙蝠俠的汽車Bam、蝙蝠少女的車Bibi、紅鳥機車Red、蝙蝠飛機Jett和蝙蝠貨車Buff等。
  • 學齡前兒童有以下三個特質,那麼恭喜了,您的孩子智商很高
    「我是楚媽,喜歡和大家分享和交流育兒想法,歡迎您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健康成長。」這個時代,很多父母對於自己孩子的成長發育非常的關心,自己的孩子幾乎成了生活的重心和焦點。孩子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做父母的都會看在眼裡。
  • 學齡前英語學習,有必要費那麼大勁兒嗎?
    實話實說,我們學齡前家長雞英語誰不是為了考試?但學齡前雞英語大多都是聽兒歌,看動畫,蹦蹦跳跳開開心心地學習。練練口語,聽聽對話,應用型很強的學習方式。但別忘了,我們的考試還是應試教育。在上小學之後,要學語法、背單詞、背課文、抄句子……這樣的學習衝突,不能說不相容,只能說,會說話聽力強的,未必能高考分;啞巴英語死摳課本的也未必會考低分。
  • 陳鶴琴將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細分為哪幾個連續的階段進行研究
    讓自考更有氛圍,想加入自考365訂閱號請添加zhengbaozikao365   陳鶴琴將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細分為哪幾個連續的階段進行研究?( )。   A. 嬰兒期、乳兒期、行走期和幼兒期   B. 新生嬰兒期、乳兒時期、步兒時期和幼兒時期   C.
  • 學齡前數學怎麼教?教什麼?一文全搞定∣PK榜
    文∣Q媽 來源:微信公眾號「Q媽來了」 ID:qmalaile 培養學齡前兒童的數學能力,重點在於發展數學思維。這包括:數算思維、空間和幾何思維,測量和對比思維。
  • 育兒書總是反映了人們看待兒童的意識和對兒童的願望
    【編者按】《兒童觀的社會史——近代英國的共同體、家庭和兒童》一書通過肖像畫、育兒習俗等微觀史料,分析17—19世紀的英國社會,解讀兒童觀與育兒意識變遷。兒童觀的社會史研究旨在把握新歷史學方法論,在歷史考察的過程中釐清社會中的兒童發展與教育問題。本文摘編自該書第四章《兒童生命觀的變化》,由澎湃新聞經上海教育出版社授權發布。
  • 學齡前數學啟蒙究竟學什麼?詳細小結+20套繪本書單,寓教於樂
    加上維尼幼兒園有蒙氏數學課的加持,她有陣子要天天跟我玩的「腦筋急轉彎」遊戲竟然是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還天天拿著各種奇奇怪怪的小道具測量東西玩。沒想到我這樣的數學學渣,竟然生了個喜歡數學的孩子!因為她的興趣,我開始更多關注數學思維方面的繪本和玩教具。今天這篇文章,算是這5年來關於數學思維培養的方法和繪本閱讀的一個小總結。
  • 為家庭育兒提供支持服務 保障0~6歲嬰幼兒身心健康
    每天早晨,晴晴媽媽都是用這段「早安問候」喚醒兩歲女兒的。 「五官認一認」「猜猜我是誰」……疫情防控期間,每天,晴晴媽媽都會帶著女兒跟著微信上的視頻一起做遊戲、聽講繪本故事。漸漸地,她和女兒都愛上這段有意思的互動時光。細心的她還發現,每天的「早安時間」不僅豐富了女兒的居家生活,還在不知不覺中讓女兒的「小手更靈活、小腦瓜轉得更快,對媽媽也更親近了……」 小活動,大能量。
  • 國家禁止學齡前兒童學拼音,家長擔心小學跟不上,到底該如何做?
    2 大多數都上,隨大流,上吧。況且學前班比幼兒園便宜得多呢。所以,學前班遍地開花。他們的招生人員會告訴家長,不上孩子跟不上,將來麻煩大了。上過的家長也會現身說法:自己的孩子上了學前班,前兩年好多了。於是,有80%左右的幼兒會在上小學的前一年或半年進入學前班學習。
  • 300社區兒童情迷「太空探索」(圖)
    本報訊(記者王金躍)「小火箭,我是木星,是八大行星中個頭最大的一個,但是我並不笨,也不是用木頭做的,其實我渾身上下都充滿了水呢。」近日,家住東鐵匠營的5歲學齡前兒童黃宇昊特意帶著自己的姥姥來參加「A+太空探索學習計劃」活動,上面那段充滿童趣的對話就是由兒童中心的小學生編排的一出舞臺劇中的臺詞。
  • 育兒研究所丨火遍媽媽圈的「磨耳朵」英語啟蒙,到底是什麼
    育兒研究所  「育兒研究所」欄目,旨在圍繞家長們關心的熱點話題,通過專業而強大的記者採編團隊,連線專家、名師、學者……深刻剖析,解疑答惑,讓家長們不恐慌、不盲從,科學育兒,理性選擇。    區優秀青年教師 區命題一等獎  區教學大賽一等獎   《探究新課改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新策略》  論文二等獎  如今英語啟蒙的資源多,方法多家長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