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過讀者文摘中的一篇故事,講的是有個小男孩每天上學回來都跟父母講起同學DANIAL的故事,DANIAL是個搗蛋鬼,常常把其他的小朋友打哭,總是在惹禍,總是在製造麻煩,幾乎每天都被老師罰站。
有一天,父母去開家長會,他們非常想見見DANIAL的父母,為什麼他們不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
老師很驚訝的回答說:我們班從來都沒有一個叫DANIAL的小孩啊!最後,家長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個搗蛋鬼,而他那麼聰明把一切的罪名都放在了一個假想的小孩DANIAL身上。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人都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曾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眼中經常會出現幾個「看不見的朋友」。生活中,不少3~6歲的孩子也會給自己塑造出「看不見的朋友」。他們總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見的「小朋友」或者「小動物」,有的孩子甚至能和他們成為「朋友」。
比如:
孩子做了壞事不承認,非說是「另一個小朋友」幹的......
孩子經常對著家裡的布娃娃說話、發脾氣......
孩子跟「一個小動物」在一起玩玩具……
原來啊,這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假想朋友」。
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假想小夥伴?
答案是:挺常見的。
最新研究發現:42.7%的學齡前兒童有過假想夥伴。
假想夥伴是隱形的人物,由兒童命名並會在與他人的談話中被提及。兒童在一段時間(至少幾個月)與之玩耍,雖然客觀上他們並不存在,但兒童覺得他們是真實的。而且,某些擬人化的動物也可以被歸入假想夥伴的範疇。
說人話:就是孩子想像出一個夥伴來,這個夥伴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甚至是動畫片裡的人物。
雖然我們成年人認為他們事實上並不存在,但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太傻,人家小朋友可是相信他們存在的。
早在1918年,學者 Harvey 就開始研究這一現象了,當時,他認為有6%的孩子存在假想夥伴。
不過,真實的比例遠遠不止於此。1946年,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女兒,雅克琳娜,竟然也有一位假想的夥伴。
到了現代,假想夥伴這一現象更成為兒童心理學、兒童神經發育、幼兒教育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熱點。據不同的研究報導,估計高達60%以上的兒童存在假想夥伴。
一般來說,2歲半到3歲半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假想夥伴,到孩子7、8歲時,這一現象逐漸減少,9~12歲時只有很少的孩子仍然存在假想夥伴。
不過,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或許假想夥伴終生都會伴隨和守護著我們,只是,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能夠分清幻想與現實。
多麼無趣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6歲的兒童正處於特殊的遊戲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就叫做象徵性遊戲或假裝遊戲階段。
皮亞傑認為,這段時期的孩子經常創造出一個「假想夥伴」,原因無非有3點。
1.孩子同伴交往少
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他們就不善言談,就算上了幼兒園也不會交到好朋友。
再加上班級的學生眾多,老師管不過來,孩子在幼兒園裡就得不到心靈上的藉慰。
2~6歲孩子,他們的主要活動就是遊戲。可是他們沒有朋友,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自己跟自己玩!
2.父母關注度不夠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忙碌於事業,他們把孩子交到老人手裡,自己就不管了,完全成為了「甩手掌柜」。
孩子感受不到父愛和母愛,缺乏安全感,他們就會孤獨、空虛、寂寞,覺得自己不受父母重視,生活無趣。
於是,他們就會創造出一個假想夥伴,自己跟自己玩。
各位寶媽、奶爸,如果你們家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千萬別驚慌、別奇怪,先反思下自己吧!
3.「泛靈心理」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提出過「泛靈心理」,他認為:2~3歲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覺醒,對世界認識不充分,會下意識地把一些無生命的物體當成自己的朋友。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時,他們可能會認識到自己的理解有誤,從而停止這種行為。
孩子有大人「看不到的朋友」?心理學家:並非迷信,有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假想朋友」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比如,當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法陪伴孩子時,「假想朋友」可以很好地緩解孩子的消極與焦慮情緒,它是孩子自我修復的一個產物。
「假想朋友」不會生氣,隨叫隨到,全心全意地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假想朋友就像一個有超能力的勇士,帶給孩子安全、溫暖、穩定的感覺。
但是話說回來,「假想朋友」如果出現的過於頻繁,也正說明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渴望父母的關愛和陪伴。爸爸媽媽應該多陪伴孩子,消除他們的焦慮感,避免孩子過於沉溺和依賴「假想朋友」而阻礙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而且,假想夥伴的存在,對孩子還有不少好處:
有假想夥伴的孩子,通常在獨生子女家庭或在二胎家庭的老大中最為常見。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忽略或者情緒沒有被及時安撫時,假想夥伴就會「出現」,它能給孩子帶來力量和支持,並以多種方式減輕這些因素的消極影響,使孩子對外在事物與自身生活更有控制感。
國外有研究者發現,女孩更經常通過把恐懼注入到假想夥伴(如洋娃娃)身上來克服恐懼。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遇到了不喜歡的節目,孩子會說:「媽媽換一個臺吧,威廉不喜歡這個節目。」
假想夥伴的存在讓孩子可以用較為輕鬆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通過這個過程,孩子能夠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並且掌握父母平時傳達的觀念與價值觀。
相對於無假想朋友的兒童,有假想朋友的兒童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能夠進行更多更高水平的裝扮遊戲和自發遊戲。可以說「假想夥伴」的出現,給了孩子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想像世界。
所以,這是一件好事,父母無需過度擔憂。
首先,正確認識這一現象,不要多度擔憂。
孩子有假想夥伴是正常現象,家長不要覺得羞恥,嘲笑孩子幼稚,阻止他們跟假想夥伴交往。
這時候,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與假想夥伴和諧相處,尊重孩子與假想夥伴的互動,可以適當性地詢問:「寶寶,你的夥伴跟你說什麼了?可以跟媽媽分享一下嗎?」
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購買一些關於假想夥伴的繪本,譬如《小白找朋友》、《我的秘密朋友阿德》等,通過繪本的內容加深孩子對假想夥伴的認識。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光愛孩子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們感受到愛。」
大部分家長都是愛孩子的,而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多賺錢。
這就夠了嗎?答案顯然易見。
當孩子上小學後,仍然有假想夥伴的時候,家長就要深思了:
自己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了?
自己有好好地陪過孩子嗎?
自己給予孩子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嗎?
家長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多陪他們玩,這樣才會減少孩子對假想夥伴的依賴,真正地幫助孩子成長!
家長可以通過假想夥伴引導孩子化解負面情緒、克服生活困難。
黃磊的女兒多多,小時候就有一位假想夥伴,是一隻長頸鹿。
「爸爸,窗戶外面有一隻長頸鹿,那是我的好朋友!」
黃磊是怎麼回答的呢?
「哇噻!好高的長頸鹿啊!你喜歡長頸鹿嗎?」
「喜歡,它喜歡我嗎?」
黃磊笑著回答:「它也喜歡你。」
多多聽到這句話時,臉上笑開了花!
不過,有一天多多不開心了,在地上打滾哭鬧,黃磊就說道:
「多多,長頸鹿在笑話你呢。」
多多聽到後,馬上擦拭著臉上的淚水,調整情緒衝窗外的長頸鹿道:
「長頸鹿,我不哭了。」
由此可見,家長利用孩子的假想夥伴,可以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哦!
假想夥伴雖然給孩子帶來許多好處,但是孩子過於依賴假想夥伴,可能就會分不清現實與幻想。
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長時間跟假想夥伴交談,不理會朋友、老師的時候,就要進行積極地引導了。
你們家的孩子有假想夥伴嗎?你們覺得假想夥伴對於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快來探討一下吧!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