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過因一時行動而事後無限懊悔的經驗,足證情緒的力量往往非吾人所能控制,問題是我們何以會如此輕易地喪失理性?舉個例子,一個女孩開了兩個小時的車到波士頓與男友約會。共進午餐時男友送給她一份她渴想多月的禮物,一個極難覓得的西班牙藝術品。
她看了自是滿心喜悅,便興高採烈地提議餐後去看一部好電影,沒想到男友竟回答要去練球而無暇陪她。她在氣憤傷心之下,含淚轉身離去,一時衝動將那珍貴的藝術品丟進垃圾桶。幾個月後回想起這件事,她並不後悔負氣而去,痛心的是那件藝術品。
這股衝動正是杏仁核作祟的結果,杏仁核接受外來的感覺訊息後,便會從過往的經驗中尋找任何不利的證據。可以說杏仁核就像一個心理哨兵,不管來者是誰一律加以質問,只為了印證內心最原始的疑問:「這不正是我最討厭恐懼的嗎?」而只要讓它找到近似肯定的答案,杏仁核便立刻加以反制,點燃神經引信,通告腦部各區危機來臨。
在腦部構造中,杏仁核的設計有點像保全公司,總機人員二十小時待命,只要保全系統被啟動,立刻發出警訊給消防隊、警察局及左右四鄰。
假設觸動的是恐懼的警鈴,杏仁核會將警訊傳給腦部各主要的部位:促使分泌打或逃的荷爾蒙,動員運動中樞,激活循環系統、肌肉與消化系統。自杏仁核分出的其他路徑發出分泌正腎上腺上腺素的訊息,刺激腦部進入警戒狀態。另外也發出訊息給腦幹,使及部露出恐怖的表情,肌肉僵凝、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減緩。同時將注意力專注在引發恐懼的來源,動員肌肉隨時準備因應。同時從大腦皮質的記憶系統抽出與眼前危機相關的知識,做為採取行動的優先參考。
當一個人受到否定時,馬上落入一種痛苦情緒,立即會搜索與否定人有關的人或物,往往會把憤怒發在有關的人或物上。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到英國度假的奇妙經驗。有一天他在運河旁的咖啡館吃飯,餐後沿著運河旁的石板散步,到河邊時他突然看到一個小女孩瞪著水面,臉上露出極驚恐慌的表情。我的朋友來不及思索便有骨碌跳進水裡——身上還穿著西裝打領帶。一碰到水,他才恍然原來有個剛學步的小孩落水,這也是那個小女孩一臉震驚的原因 ,他因此救了這個小孩兒。
如何能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跳入水中呢?這可能要歸功於杏仁核。
神經科學的傳統觀念認為,眼耳鼻等感官將訊息傳達到丘腦,再傳送到新皮質的感覺處理區,整理成為我們對事物的觀感。經過此一處理過程,腦部得以認知外物的內容與意義。最後新皮質將訊息傳送給邊緣系統,決定適當的反應後通告腦部其他區及全身。通常的運作情況也確是如此,透過這些窄小的巷弄,杏仁核可直接接收感覺訊息,在新皮質尚未全然察覺之前便撫斬後奏。
傳統觀念以為,杏仁核只能倚賴新皮質的指令以決定情緒反應,這觀念已不攻自破。現在我們知道,即使在杏仁核與新皮質之間同時發出平等的訊號,杏仁核仍可搶先決定回應方式。
本文由知了說情感原創,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