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4296字,文章略長,簡單易懂,涉及孩子教育,請耐心看完。
鄭爽因為情緒問題頻繁上熱搜,在各大營銷號的助攻下,她的人設似乎都快妖魔化了,我也一度懷疑她是不是出現了精神方面的異常,於是我特意找了她最近幾年情緒失控的幾個場景,發現了共性。
一、鄭爽所有的情緒失控都暗藏了「情緒按鈕」
1、首先是在節目《這就是鐵甲》的錄製現場。
當時,鄭爽戰隊的「鎢」正在對戰吳尊戰隊的「紅河戰車」,鄭爽現場質疑現場裁判的倒計時讀秒速度,導致比賽結果不公平。
鄭爽大發雷霆,站在椅子上失控大喊:「你是怎麼讀秒的?我說話有人聽見嗎?我一直很尊重比賽的規則,但為什麼我的隊伍是最慘的……我真的生氣了!」
並且中途離場,導致節目中斷錄製,現場十分尷尬,後來還是吳尊90度鞠躬道歉才平息了怒火。
2、前不久鄭爽發文指責裝修公司不負責任。
裝修公司一次性收費後,對各項承諾均未做到,鄭爽求助無門藉助微博發聲。
結果很快鄭爽就發文道歉,稱是中間溝通問題沒對接好,魯莽發言導致對裝修公司產生很大影響,為自己的魯莽道歉。
3、再就是8月22日這天,鄭爽直播翻車事件。
關於這件事的解讀很多,但普遍認為鄭爽籤了帶貨合同,但不履行帶貨義務,紛紛指責她脾氣大、不負責任等。
網絡鋪天蓋地的引導性言論,為了不斷章取義,我完整地看完直播視頻。
在直播的前半部分,鄭爽都是非常開心的,也很配合主播帶貨,也試圖去活躍氣氛。
但是在大約第4個小時,剛介紹完眼影,當時鄭爽拿著眼影說要自己玩會兒,男主播為了趕進度,就趕緊把鄭爽手中的眼影盒拿開,並開始講解口紅,要鄭爽推薦色號。
也就是在這時,鄭爽突然變臉了,可以說是前一秒還在笑嘻嘻,後面突然就開始抱怨帶貨直播形式她不接受。
變臉變得太快,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結合上下文,以及鄭爽表達的「這是我的直播間」、「我不喜歡這樣的直播形式」等言論可以看出些許苗頭。
鄭爽由於是第一次直播,一開始她確實是在努力配合主播,輪番介紹完多種產品後,主播給的節奏太快,完全沒有照顧到鄭爽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只顧著帶貨,鄭爽沒有得到重視和尊重,她內心也對這種形式的忍耐度到了極限。
所以,她到了情緒臨界點時,就突然失控起來。
當然,不能怪主播,他們沒做,他們有自己的立場和任務,他們做的很好。
鄭爽的轉變看似很突然,其實在她內心,是有一個心理的演變過程的。
二、「情緒按鈕」一旦被觸發,就會啟動非理智情緒反應
這中間,其實有一個關鍵點,也就是有一個情緒按鈕被觸發,啟動了鄭爽的情緒反應。
鄭爽的這個情緒按鈕就是:當她自己不被尊重、需求不被看見,訴求不被聽見時,她會失控。
結合其它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發現,發怒場景都具備這個特點。
在《這就是鐵甲》現場,當時裁判在倒計時時,鄭爽明顯聽到裁判的倒計時長太長,完全不公平,她當時就在座位上喊:「讀秒,讀秒太慢了!怎麼讀秒的」等等,類似言論。
但是,因為當時現場有解說員,鄭爽的麥沒有打開,導致她的聲音沒有被聽見,沒有工作人員給她反應,她的訴求沒被聽見,她的感受不被尊重,繼而,她的喊叫越來越失控,情緒也變得崩潰。
在裝修時間裡面,同樣,她的裝修和維護訴求沒有得到反映,也引起了她的憤怒,而魯莽的發微博,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所以,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看見就是鄭爽的情緒按鈕,一旦類似場景的事件發生,就會迅速啟動她的情緒反應,失去理智。
因為情緒按鈕被觸動而引發的情緒,並不是常規意義上微弱的喜怒哀樂,通常都是深刻、潛意識裡、不能控制的持續性體驗,很多時候,事後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的情緒問題。
所謂情緒按鈕,指的就是一個人心理上的敏感點,是各類情緒的開關,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存在這樣的情緒按鈕。
負性情緒按鈕多的人容易出現情緒控制困難,與之相處稍有不慎就踏入其情緒雷區,引爆暴怒、急躁、焦慮、抑鬱等情緒。
三、鄭爽「情緒按鈕」的形成與其教養方式有關
情緒按鈕的形成通常都是在嬰幼兒、童年期形成。
小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感受和情緒體驗是一張白紙。
比如,小時候我們第一次見蟑螂時,並不會有任何害怕的感覺,可能還會想動手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玩大便、啃腳趾等等這些行為常有發生。
但是懂事以後,我們不會再這麼去做,是因為我們腦海裡已經種下了蟑螂有害、大便臭、腳很髒等認知,進而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
這個認知形成過程,就是在養育者的照顧互動中,我們根據他們的言行反饋,而習得的。
同樣的,如果我們的童年產生了一些刺激強、持續性長,多次重複的負面體驗後,這種強烈情緒會存入潛意識,情緒按鈕的安裝就完成了。
當相似的情境出現時,潛意識的記憶片段就會自動啟動,按鈕按下,情緒湧來。
因為已經形成了自動化的連結,啟動非常迅速,根本由不得我們的理智思考,尤其是那些創傷性強的體驗發生時,甚至會出現非理性的行為。
鄭爽經常和父親一起參加綜藝節目沒印象最深的是《旋風孝子》,鄭爽在裡面多次流淚,和父親也產生了幾次大的爭吵。
印象最深的有兩處。
第一處是,父親在回憶鄭爽小時候一個人外地讀書被欺負的事情,問鄭爽為什麼不告訴給他們聽。
鄭爽當時說,一是害怕他們擔心,二是覺得萬一說出來,你們也沒有什麼反饋的話,怎麼辦。
重點在後一句,鄭爽為什麼覺得他們會沒有反饋呢?
那一定是因為鄭爽在長期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情緒和感受不被重視,父母總是忽略她的內心需求,給不到鄭爽想要的關心,從而她會擔憂父母會沒有反饋,所以她乾脆選擇不去和父母說,自己默默承受,這是一個重點,要記住。
第二處是,父親提醒鄭爽要多吃點飯,太瘦了,不能影響健康。
當時鄭爽就說:我也很想吃飯啊。
言下之意,明眼人其實都懂,鄭爽作為藝人,要控制體重,根本不能由著性子吃。
但是,當時她的父親就說了一句:你想吃就吃唄。
後來,鄭爽就生氣了,兩人產生了衝突。
鄭爽當時就表達了 ,她說:
「我平時會照顧你們,會告訴你們怎麼保養,買各種保養品,讓你們變得更年輕,都是為你們考慮切身的東西,你們真正需要的,我不會不去解決問題,就只會說你。」
她的意思,也很明了了,就是自己都是會替父親切身考慮,也會實實在在的去解決問題,而父親你就只會說,不會去理解我作為藝人的身不由己,還要責備她,只會說,而不去幫她解決問題。
其實,這裡面,就蘊含著她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情緒按鈕。
後續,鄭爽依舊委屈,她說了一長串話,大概意思是說自己不是只聽不做的人,她會很努力地用能讓父親下得來臺面的方式去和父親溝通,但是父親只會往死裡說她。
當時,鄭爽的父親就火了,開始了話語機關槍。
不停地說:
「你這孩子怎麼說句話還說不了了,我已經都不說話了,我已經沉默十分鐘了,還怎麼的,總拿這些問題去糾結,好的事情,就繼續加油,繼續努力,不去糾結別的事。」
等等,一長串的指責,完全聽不進鄭爽的需求,也感受不到鄭爽的傷心,這其中鄭爽其實說得更少,反倒是父親不給鄭爽多餘插話的機會,感覺十分窒息。
在鄭爽父親看來,她是女兒,父親說了就說了,不要總是去糾結有的沒的,想太多。
其實這真的也是很多父母長輩去犯的錯誤,鄭爽的體驗也是很多子女會體驗到的窒息和無奈。
可以看出,這段父女關係裡,父親是把自己作為絕對的權威,而不允許女兒去推翻,他不會去傾聽女兒的心聲,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好,他認為,晚輩聽長輩的,天經地義。
這對鄭爽來說,就是被忽視,被壓迫,被安排,不被尊重。
可以想見,在鄭爽的成長經歷中,她就是經常會被父母忽略感受的女兒,不被父母平等對待和傾聽的女兒。
所以慢慢她就養成了自己的情緒按鈕,從此,只要類似於自己得不到尊重、理解、傾聽的場景時,她的按鈕就會開啟,內心的窒息感急需要發洩,從而失控。
同時, 在鄭爽的身上還有一個特性,即她的表達溝通能力實在太差,經常說話語無倫次,寫的文字也讓人很多人驚呼沒文化、看不懂,缺主語亂結構的,像現代版文言文。
其實,這也是加重她不良情緒的很重要一道環節。
很多人評論說看不懂她要表達的意思
前面我們說了,鄭爽在遇見事情時,不會選擇和父母溝通,是害怕他們沒有反饋。
說明她並不是個願意去直接表達和溝通的人,似乎在某些環節可以發現她確實存在這方面的障礙。
在《旋風孝子》裡,鄭爽在爭執後想寫信給父親,但是她連寫了三封都寫不下去,被自己撕毀了,所以她在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是不太順暢的。
但其實,她遇見的很多情緒失控的場景,其實都可以藉由溝通來解決的,但她沒有,先是選擇向內的隱忍,忍無可忍再去爆發。
也就導致很多人並不能夠聽得懂她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進而導致無法真正的理解她。
一旦她得不到理解,內心的情緒按鈕又會啟動,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才會有我們看到的那麼多次的鄭爽流淚、發脾氣、失控等場景。
其實,真的不是她耍大牌,性格不好,相反,了解她的心理機制後,會更加認為她是一股清流,但是真的不適合待在娛樂圈,她根本不可能被真正的理解,她生活在聚光燈之下,就永遠不會清淨,永遠只會有更多的誤解和消費。
說她是一股清流,是因為她面對鏡頭,也能夠勇敢說出自己的不適,勇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她說得不是那麼的清楚明白,就像上次直播,她就說直播帶貨形式她不喜歡,她要找到新的適合她的方式。
她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有壞心,也不是不負責任,相反,她就是對工作太較真。
但她不好的地方,就是太容易失控,情緒不夠成熟,就導致了自己太多的負面新聞,也影響到工作。
她的幾次發怒,時候其實都有人站出來幫她說話,其實也只有真正懂她的人才能明白她要表達的意思。
四、不要小瞧任何一個孩子,用平等的姿態去和他對話
同時,我也想跟很多的父母長輩說,要去重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大部分的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小孩,認為他們的問題是無關緊要的小問題,用自己去權威的身份和態度去指責他過分糾結,甚至是嘲笑。
這對孩子,其實都是一次創傷體驗,他們的自尊就在你不經意間一句話被傷害。
你不會知道,這個過程,他會在潛意識裡種下什麼情緒按鈕,對他的成長有何影響。
但我可以百分百確定告訴你的是,你對他小時候感受的忽視、嘲笑和糊弄,會在他心裡種下種子,他長大後很難和你分享自己的生活。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已經在內心根植了你不在乎他,不理解他的想法,很難再去改變,很多青少年到了叛逆期的孤僻,就是因為小時候不會理解。
其實,往往只需要家長轉變一下態度和身份,不要認為自己生了他養了他,就是他的主宰,不要試圖去控制,去彰顯自己的權利和高高在上。
你只需要學會像朋友一樣、平等的方式和他們交流彼此的心情、感受、想法,不要試圖去評判他,你們之間能夠分享的就會越來越多,也不要認為他們是小孩,不懂大人那些事。
其實,小孩會非常願意和大人溝通,去了解你們在煩惱什麼、開心什麼、焦急什麼,他會願意替你分擔,安慰你。
像朋友一樣,不會讓你失去父母的權威,卻會讓你擁有一個暖心如朋友般的孩子。
你的權威感和控制感,請到工作中、到事業上尋找,不要試圖在家庭裡尋找。
孩子的敏感,比你想像中更細膩,孩子的堅強,也比你想像中更堅硬,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孩子。
尊重是相互的,分享也是相互。
以上圖源網絡,聯繫侵刪。
-
end
心理情感,深度解析,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葡萄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