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情緒失控心理分析:絕大數家長會犯的錯,有孩子的一定要注意

2020-12-06 陽光葡萄魚

本文4296字,文章略長,簡單易懂,涉及孩子教育,請耐心看完。

鄭爽因為情緒問題頻繁上熱搜,在各大營銷號的助攻下,她的人設似乎都快妖魔化了,我也一度懷疑她是不是出現了精神方面的異常,於是我特意找了她最近幾年情緒失控的幾個場景,發現了共性。

一、鄭爽所有的情緒失控都暗藏了「情緒按鈕」

1、首先是在節目《這就是鐵甲》的錄製現場。

當時,鄭爽戰隊的「鎢」正在對戰吳尊戰隊的「紅河戰車」,鄭爽現場質疑現場裁判的倒計時讀秒速度,導致比賽結果不公平。

鄭爽大發雷霆,站在椅子上失控大喊:「你是怎麼讀秒的?我說話有人聽見嗎?我一直很尊重比賽的規則,但為什麼我的隊伍是最慘的……我真的生氣了!」

並且中途離場,導致節目中斷錄製,現場十分尷尬,後來還是吳尊90度鞠躬道歉才平息了怒火。

2、前不久鄭爽發文指責裝修公司不負責任。

裝修公司一次性收費後,對各項承諾均未做到,鄭爽求助無門藉助微博發聲。

結果很快鄭爽就發文道歉,稱是中間溝通問題沒對接好,魯莽發言導致對裝修公司產生很大影響,為自己的魯莽道歉。

3、再就是8月22日這天,鄭爽直播翻車事件。

關於這件事的解讀很多,但普遍認為鄭爽籤了帶貨合同,但不履行帶貨義務,紛紛指責她脾氣大、不負責任等。

網絡鋪天蓋地的引導性言論,為了不斷章取義,我完整地看完直播視頻。

在直播的前半部分,鄭爽都是非常開心的,也很配合主播帶貨,也試圖去活躍氣氛。

但是在大約第4個小時,剛介紹完眼影,當時鄭爽拿著眼影說要自己玩會兒,男主播為了趕進度,就趕緊把鄭爽手中的眼影盒拿開,並開始講解口紅,要鄭爽推薦色號。

也就是在這時,鄭爽突然變臉了,可以說是前一秒還在笑嘻嘻,後面突然就開始抱怨帶貨直播形式她不接受。

變臉變得太快,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結合上下文,以及鄭爽表達的「這是我的直播間」、「我不喜歡這樣的直播形式」等言論可以看出些許苗頭。

鄭爽由於是第一次直播,一開始她確實是在努力配合主播,輪番介紹完多種產品後,主播給的節奏太快,完全沒有照顧到鄭爽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只顧著帶貨,鄭爽沒有得到重視和尊重,她內心也對這種形式的忍耐度到了極限。

所以,她到了情緒臨界點時,就突然失控起來。

當然,不能怪主播,他們沒做,他們有自己的立場和任務,他們做的很好。

鄭爽的轉變看似很突然,其實在她內心,是有一個心理的演變過程的。

二、「情緒按鈕」一旦被觸發,就會啟動非理智情緒反應

這中間,其實有一個關鍵點,也就是有一個情緒按鈕被觸發,啟動了鄭爽的情緒反應。

鄭爽的這個情緒按鈕就是:當她自己不被尊重、需求不被看見,訴求不被聽見時,她會失控。

結合其它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發現,發怒場景都具備這個特點。

在《這就是鐵甲》現場,當時裁判在倒計時時,鄭爽明顯聽到裁判的倒計時長太長,完全不公平,她當時就在座位上喊:「讀秒,讀秒太慢了!怎麼讀秒的」等等,類似言論。

但是,因為當時現場有解說員,鄭爽的麥沒有打開,導致她的聲音沒有被聽見,沒有工作人員給她反應,她的訴求沒被聽見,她的感受不被尊重,繼而,她的喊叫越來越失控,情緒也變得崩潰。

在裝修時間裡面,同樣,她的裝修和維護訴求沒有得到反映,也引起了她的憤怒,而魯莽的發微博,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所以,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看見就是鄭爽的情緒按鈕,一旦類似場景的事件發生,就會迅速啟動她的情緒反應,失去理智。

因為情緒按鈕被觸動而引發的情緒,並不是常規意義上微弱的喜怒哀樂,通常都是深刻、潛意識裡、不能控制的持續性體驗,很多時候,事後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的情緒問題。

所謂情緒按鈕,指的就是一個人心理上的敏感點,是各類情緒的開關,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存在這樣的情緒按鈕。

負性情緒按鈕多的人容易出現情緒控制困難,與之相處稍有不慎就踏入其情緒雷區,引爆暴怒、急躁、焦慮、抑鬱等情緒。

三、鄭爽「情緒按鈕」的形成與其教養方式有關

情緒按鈕的形成通常都是在嬰幼兒、童年期形成。

小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感受和情緒體驗是一張白紙。

比如,小時候我們第一次見蟑螂時,並不會有任何害怕的感覺,可能還會想動手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玩大便、啃腳趾等等這些行為常有發生。

但是懂事以後,我們不會再這麼去做,是因為我們腦海裡已經種下了蟑螂有害、大便臭、腳很髒等認知,進而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

這個認知形成過程,就是在養育者的照顧互動中,我們根據他們的言行反饋,而習得的。

同樣的,如果我們的童年產生了一些刺激強、持續性長,多次重複的負面體驗後,這種強烈情緒會存入潛意識,情緒按鈕的安裝就完成了。

當相似的情境出現時,潛意識的記憶片段就會自動啟動,按鈕按下,情緒湧來。

因為已經形成了自動化的連結,啟動非常迅速,根本由不得我們的理智思考,尤其是那些創傷性強的體驗發生時,甚至會出現非理性的行為。

鄭爽經常和父親一起參加綜藝節目沒印象最深的是《旋風孝子》,鄭爽在裡面多次流淚,和父親也產生了幾次大的爭吵。

印象最深的有兩處。

第一處是,父親在回憶鄭爽小時候一個人外地讀書被欺負的事情,問鄭爽為什麼不告訴給他們聽。

鄭爽當時說,一是害怕他們擔心,二是覺得萬一說出來,你們也沒有什麼反饋的話,怎麼辦

重點在後一句,鄭爽為什麼覺得他們會沒有反饋呢?

那一定是因為鄭爽在長期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情緒和感受不被重視,父母總是忽略她的內心需求,給不到鄭爽想要的關心,從而她會擔憂父母會沒有反饋,所以她乾脆選擇不去和父母說,自己默默承受,這是一個重點,要記住。

第二處是,父親提醒鄭爽要多吃點飯,太瘦了,不能影響健康。

當時鄭爽就說:我也很想吃飯啊。

言下之意,明眼人其實都懂,鄭爽作為藝人,要控制體重,根本不能由著性子吃。

但是,當時她的父親就說了一句:你想吃就吃唄。

後來,鄭爽就生氣了,兩人產生了衝突。

鄭爽當時就表達了 ,她說:

「我平時會照顧你們,會告訴你們怎麼保養,買各種保養品,讓你們變得更年輕,都是為你們考慮切身的東西,你們真正需要的,我不會不去解決問題,就只會說你。」

她的意思,也很明了了,就是自己都是會替父親切身考慮,也會實實在在的去解決問題,而父親你就只會說,不會去理解我作為藝人的身不由己,還要責備她,只會說,而不去幫她解決問題。

其實,這裡面,就蘊含著她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情緒按鈕。

後續,鄭爽依舊委屈,她說了一長串話,大概意思是說自己不是只聽不做的人,她會很努力地用能讓父親下得來臺面的方式去和父親溝通,但是父親只會往死裡說她。

當時,鄭爽的父親就火了,開始了話語機關槍。

不停地說:

「你這孩子怎麼說句話還說不了了,我已經都不說話了,我已經沉默十分鐘了,還怎麼的,總拿這些問題去糾結,好的事情,就繼續加油,繼續努力,不去糾結別的事。」

等等,一長串的指責,完全聽不進鄭爽的需求,也感受不到鄭爽的傷心,這其中鄭爽其實說得更少,反倒是父親不給鄭爽多餘插話的機會,感覺十分窒息

在鄭爽父親看來,她是女兒,父親說了就說了,不要總是去糾結有的沒的,想太多。

其實這真的也是很多父母長輩去犯的錯誤,鄭爽的體驗也是很多子女會體驗到的窒息和無奈。

可以看出,這段父女關係裡,父親是把自己作為絕對的權威,而不允許女兒去推翻,他不會去傾聽女兒的心聲,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好,他認為,晚輩聽長輩的,天經地義。

這對鄭爽來說,就是被忽視,被壓迫,被安排,不被尊重。

可以想見,在鄭爽的成長經歷中,她就是經常會被父母忽略感受的女兒,不被父母平等對待和傾聽的女兒。

所以慢慢她就養成了自己的情緒按鈕,從此,只要類似於自己得不到尊重、理解、傾聽的場景時,她的按鈕就會開啟,內心的窒息感急需要發洩,從而失控。

同時, 在鄭爽的身上還有一個特性,即她的表達溝通能力實在太差,經常說話語無倫次,寫的文字也讓人很多人驚呼沒文化、看不懂,缺主語亂結構的,像現代版文言文。

其實,這也是加重她不良情緒的很重要一道環節

很多人評論說看不懂她要表達的意思

前面我們說了,鄭爽在遇見事情時,不會選擇和父母溝通,是害怕他們沒有反饋。

說明她並不是個願意去直接表達和溝通的人,似乎在某些環節可以發現她確實存在這方面的障礙。

在《旋風孝子》裡,鄭爽在爭執後想寫信給父親,但是她連寫了三封都寫不下去,被自己撕毀了,所以她在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是不太順暢的。

但其實,她遇見的很多情緒失控的場景,其實都可以藉由溝通來解決的,但她沒有,先是選擇向內的隱忍,忍無可忍再去爆發。

也就導致很多人並不能夠聽得懂她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進而導致無法真正的理解她。

一旦她得不到理解,內心的情緒按鈕又會啟動,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才會有我們看到的那麼多次的鄭爽流淚、發脾氣、失控等場景。

其實,真的不是她耍大牌,性格不好,相反,了解她的心理機制後,會更加認為她是一股清流,但是真的不適合待在娛樂圈,她根本不可能被真正的理解,她生活在聚光燈之下,就永遠不會清淨,永遠只會有更多的誤解和消費。

說她是一股清流,是因為她面對鏡頭,也能夠勇敢說出自己的不適,勇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她說得不是那麼的清楚明白,就像上次直播,她就說直播帶貨形式她不喜歡,她要找到新的適合她的方式。

她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有壞心,也不是不負責任,相反,她就是對工作太較真。

但她不好的地方,就是太容易失控,情緒不夠成熟,就導致了自己太多的負面新聞,也影響到工作。

她的幾次發怒,時候其實都有人站出來幫她說話,其實也只有真正懂她的人才能明白她要表達的意思。

四、不要小瞧任何一個孩子,用平等的姿態去和他對話

同時,我也想跟很多的父母長輩說,要去重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大部分的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小孩,認為他們的問題是無關緊要的小問題,用自己去權威的身份和態度去指責他過分糾結,甚至是嘲笑。

這對孩子,其實都是一次創傷體驗,他們的自尊就在你不經意間一句話被傷害

你不會知道,這個過程,他會在潛意識裡種下什麼情緒按鈕,對他的成長有何影響。

但我可以百分百確定告訴你的是,你對他小時候感受的忽視、嘲笑和糊弄,會在他心裡種下種子,他長大後很難和你分享自己的生活。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已經在內心根植了你不在乎他,不理解他的想法,很難再去改變,很多青少年到了叛逆期的孤僻,就是因為小時候不會理解。

其實,往往只需要家長轉變一下態度和身份,不要認為自己生了他養了他,就是他的主宰,不要試圖去控制,去彰顯自己的權利和高高在上。

只需要學會像朋友一樣、平等的方式和他們交流彼此的心情、感受、想法,不要試圖去評判他,你們之間能夠分享的就會越來越多,也不要認為他們是小孩,不懂大人那些事。

其實,小孩會非常願意和大人溝通,去了解你們在煩惱什麼、開心什麼、焦急什麼,他會願意替你分擔,安慰你。

像朋友一樣,不會讓你失去父母的權威,卻會讓你擁有一個暖心如朋友般的孩子。

你的權威感和控制感,請到工作中、到事業上尋找,不要試圖在家庭裡尋找。

孩子的敏感,比你想像中更細膩,孩子的堅強,也比你想像中更堅硬,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孩子。

尊重是相互的,分享也是相互。

以上圖源網絡,聯繫侵刪。

-

end

心理情感,深度解析,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葡萄魚哦~

相關焦點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看見孩子哭鬧,自己一不順心就用暴力解決孩子的情緒,企圖通過暴力讓孩子安靜。生活在暴力中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還要承受家長的批評與責罵,他們幾乎不會感受到溫暖。家長以自己的心情為標準,對孩子忽冷忽熱有一些家長雖叫家長,卻不具有家長該有的心態。當自己心情好的時候,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可能會溫柔的抱抱、安慰他們。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父母盲目對比: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的或者那樣的錯誤,有些家長就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其它孩子做比對,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別人家孩子」。4、過於孤單,雖然早已經開放了二胎,但是很多家庭依然選擇只生一個,這些00後的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過於狐單,因此日後再與別的小夥伴相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旦有事情緒就有可能變得暴躁。綜合以上所述,孩子情緒不穩,一定是有自己的原因,家長平時就需要仔細觀察,找到原因才好慢慢調節孩子的情緒。下面來講父母該如何調節孩子的情緒。
  • 家長批評有分寸,請停止無休止批評,碎碎念只有反作用
    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犯了錯,作為家長覺得應該教育孩子該怎樣改正,當時孩子已經很內疚,還要接受教育,心理只會覺得更加痛苦。但是即使家長了解這個情況,還是控制不住要教育一番,除此之外,這件事如果是早上發生的,那麼孩子可能一天隨時都要接受教育。為什麼孩子犯錯父母為什麼碎碎念沒完?家長一直說不停,其實根本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 鄭爽直播帶貨遭翻車: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有多可怕
    8月22日是鄭爽的生日,在明星直播不再是網友議論的話題時,她選擇直播帶貨的方式和粉絲慶祝,卻不料直播帶貨翻車,一時成了眾人討伐的焦點。這位生性耿直爽言爽語的妹子,熱搜體質的她,為什麼屢遭網友的吐槽。原來是一場很常規的明星帶貨直播,卻因鄭爽在直播間情緒失控,不配合搭檔等爭議性行為上了熱搜。
  • 如何拯救失控的情緒?
    上網課不認真,家長快被逼瘋!如何避免情緒失控?面對孩子,你經常崩潰嗎?最近,不少家長都哭訴,孩子在家裡快管不了了!上網課時,一會上廁所,一會找東西吃,還趁機刷會手機……家長說幾句,孩子就煩躁、逆反,矛盾不斷升級。很多家長都非常著急、焦慮,情緒極其不穩定,有的甚至到了情緒失控的邊緣!
  • 國際不打小孩日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可試著與孩子一起「立規矩」「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孩子不是碰不得,該管肯定要管。問題在於,平時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如果平時關係良好,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規則,那麼在孩子破壞規則或者做錯事時,家長是可以給予教育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秋玲表示,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很重要,態度要溫和,但規則要堅持到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如果家長沒有立好規則,平時不管大小事動不動就打罵,造成孩子麻木、恐懼心理,那麼嚴厲的教育恐怕只能適得其反。特別是暴力行為,可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
  • 孩子的這些表現,有可能是厭學症在作怪,家長該怎麼辦?
    心理學認為,厭學症是心理問題在軀體上的表現,這也被稱為「心理問題軀體化」。 當自家孩子也發生這類情況時,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關心不夠,沒有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要設法弄清學校裡困擾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是孩子與同學、老師和周圍的人關係不好,還是孩子不能適應學校的要求,缺乏學習動力?家長也要反思平時對待孩子有哪些不合理地地方,教育的方式是否過於嚴苛,對孩子的期望是否過高以至於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等等。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自閉症孩子由於腦神經系統的局部受損 ,認知有限,語言能力差,因而他們的情緒問題比正常孩子要嚴重得多。自閉症孩子由於認知能力有限,感覺和知覺異常敏感,在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時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加上本身對自己的情緒缺乏調控能力,因此經常會出現情緒失控問題。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打罵或服軟都不可,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家長慢慢地失去了耐心,開始對孩子動手。最後,她們在罵罵咧咧和孩子的哭鬧聲中離開了商場……相信生活中有不少的家長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會像上述的媽媽一樣,通過打罵或者對孩子服軟來解決問題。這兩種方法或許都可以讓孩子在眾目睽睽下收住自己的情緒,避免帶來更多的困擾。但今天我想跟各位家長說的是,面對孩子動不動的情緒失控,打罵和服軟都不可取。
  • 當孩子進入「仇親期」,會有這4個表現,家長要學會「化敵為友」
    ——— ——— · Start · ——— ——— 在孩子到了十幾歲時,好像突然跟父母變成了仇人,試圖挑戰父母權威。 家長對於這一變化摸不著頭腦,以為是孩子學壞了,會有一種改掉他所有行為的心理,跟他「硬碰硬」不能輸給孩子。
  • 一定要給孩子看,拿高分
    01 考前施壓 有的老師家長把成績看得過重,考前不斷向孩子施壓,這是錯誤的做法。 複習階段,家長對孩子要以鼓勵為主,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態度高於一切,只要孩子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即使成績一時不盡如人意,也不必感到遺憾。
  • 三年級現象太可怕,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它是道坎!
    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把學習和自己的理想、社會事業聯繫起來,這個理想不一定是孩子以後從事的事業,但是孩子有了一個奮鬥的目標,會產生持久而主動的學習動力。 二是近期目標,最好是一兩周內通過孩子努力就可達到的。
  • 期中考試來臨前,一定要給孩子看這10大複習秘籍
    01 考前施壓 複習階段,家長對孩子要以鼓勵為主,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態度高於一切,只要孩子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即使成績一時不盡如人意,也不必感到遺憾。 帶著自信心和平常心進入考場,才有利於孩子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慫」?家長常犯的3個錯誤是根源,家長要重視
    文 | 小微爸爸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膽小,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越來越「慫」,這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犯的錯誤,導致孩子越來越膽小。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膽量時,不要過度要求孩子的心理想法,相反,我們要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否則會產生不良後果。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嬌生慣養,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孩子從小一直被嬌生慣養,不管是要什麼,都能夠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形成了蠻橫無理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要求不被滿足,就會做出衝動的行為。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遠離這幾種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妥協型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甚至對孩子的一生會產生深遠影響。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一、經常吵架孩子和父母吵架可能是親子之間的不理解造成的,如果孩子經常和父母吵架,這是孩子心理的消極情緒的一種發洩,表達自身的不滿,會破壞親子關係,產生隔閡,嚴重的孩子甚至會出現叛逆,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
  • 孩子被責罵時,會反駁還是沉默?不同的反應折射出孩子不同的性格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據理力,為自己的錯誤辯駁,而有的孩子即使自己有理由也會選擇保持沉默?多半是因為以下原因:1、缺乏安全感長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多沉默少言,不願去爭去搶,會比較佛系。但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採取極端方式保護自己,動手也是可能的。
  • ...調整情緒,心理專家貼心支招——考後減壓家長要當好「減壓艙」
    對於孩子高考後的情緒波動,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市中心醫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馳,為考生和家長支招。高考過後4種心理問題很常見「很多考生在經歷緊張的高考之後,各種心理需求出現『井噴』現象。由於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後心理不太關注,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 期末考試將近,家長應如何調節孩子心理狀態,助力孩子順利應考
    導讀:期末考試臨近,學生們都有一定的焦慮情緒,家長應如何給孩子減壓,保證孩子順利應考?轉眼間,一學期就要結束了。隨著考試的一天天臨近,無論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還是高三年級的準高考生,都難免會對期末考試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表現為考前看不進書、失眠、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緊張煩躁等。
  • 那些經常戴耳機寫作業的孩子,通常是4種心理,家長鬚注意第2種
    音樂已經成為孩子們互動社交的渠道,也是孩子減壓放鬆的助手。那些經常戴耳機寫作業的孩子,通常是4種心理,家長鬚注意第2種不僅在家裡,在學校裡,自習課上,經常能看到不少學生戴著耳機邊聽邊學。那些喜歡隨時隨地音樂不離耳的孩子,通常是4種心理:★隔絕外界,專心沉浸學習,效率更高不得不承認,音樂是有神奇力量的,不同的音樂能把人帶進不同的情緒裡。孩子學習的時候,需要專心沉浸在眼前的書本上,音樂能起到極好的隔絕效果,使孩子更加專注,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