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南陽訊高考過後,考生應該怎樣放鬆自己?對於孩子高考後的情緒波動,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市中心醫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馳,為考生和家長支招。
高考過後4種心理問題很常見
「很多考生在經歷緊張的高考之後,各種心理需求出現『井噴』現象。由於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後心理不太關注,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從高考前為考生「充電」,到高考後幫助考生調整心理狀態,劉馳最近一直很忙。不少孩子自述情緒煩躁、睡不著覺,而家長們也很鬱悶:都已經考完試了,孩子怎麼還像火藥一樣,一點就炸。
劉馳說,高考過後,考生的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放縱,高考一結束,部分考生感覺「苦日子終於熬出頭」,通宵達旦地上網、打遊戲、聚會,「報復性」宣洩備考期間的壓力;一種是焦慮,尤其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不錯的考生,他們對自己的期待較高,在等待分數的日子裡,由於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焦慮隨之加強;一種是茫然,部分考生考前辛苦備戰,沒有什麼興趣愛好,突然脫離高壓狀態,蒙頭睡幾天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尤其是習慣被家長管理的孩子,更容易茫然失措;還有一種是抑鬱,有這種心理的考生往往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會陷入強迫思維,自怨自責。
考後減壓家長要當好「減壓艙」
劉馳說,備考期間,每天緊鑼密鼓地學習,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個彈簧,被高考的壓力壓縮到極限,許多情緒積壓在一起無法釋放。考試結束後,這股「外力」突然消失,孩子的「心靈彈簧」帶著積壓多時的情緒強力反彈,難免會產生一些不良心態,這是一種正常現象。面對這種情況,孩子們要學會自我調整,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要適當對孩子進行疏導,充分發揮「減壓艙」的作用。
劉馳建議,高考結束後,可以進行適當的放鬆,但要建立在規律生活的基礎上;對未來進行規劃,合理、客觀地評估自己的成績,為接下來的填報志願等事項作準備;學習一些感興趣的技能,照顧一下辛勤付出的父母,和同學一起參加一些活動。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情緒,及時對孩子的不良心態進行引導;儘量不提及考試與成績,多陪孩子去運動、閱讀,讓孩子了解到考試與成績並非人生的全部,減輕孩子的思想包袱,幫助他們走出考試帶來的壓抑情緒。
全媒體記者張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