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想不明白的是對事情的看法還是想法?網友:有自己的想法!
之前看到過一篇深得人心的文章名字叫「真正傷害你的是你對事情的看法」如果是平時愛研究心理的專業人士看到會想起著名的ABC理論,如果沒記錯的話是一個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名字就不說了,想知道自己查吧
這個理論就強調說:是我們對某件事的認知評價引起消極或積極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而非事件本身。
再講一個故事吧就是說在沙漠裡有一隻駱駝,走的過程中腳踩到了小玻璃瓶,把腳硌了一下,玻璃也沒碎,這時,它完全可以不去理會這個小插曲,繼續走,但它就是大動肝火,腳又用力去踢那個小瓶子,但這下真的碎了,腳瞬間出現了一個傷口,血跡引來了沙漠裡的腐蝕者,禿鷹,兇狠的狼,和成群結隊的螞蟻,駱駝臨死前嘆到:我為什麼和一個玻璃瓶生氣呢?
那當你看到這個故事時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在比如說,你今天穿了件新衣服去上班路上突然下大雨,這時你並沒有傘,你是會樂觀的跑到近處躲雨,還是怨天尤人的煩躁一整天呢?當你情緒下降時,你的行為也緊跟著不理智,這是慣性。
還有一個觀點是說:你對事件的最終看法是事件發生原因的解釋造成的情緒方面波動
就比如說你發給經常聯繫的人一條消息,他久久沒有回覆你,這時在你心裡就產生了催化劑的效應,科學的說法就是歸因方式,也就是解釋風格,就是每件事發生的原因的傾向。
當我們看到消息沒有回覆的時候,大腦並不是立刻作出決定或者看法,而是對方為什麼不回復我,並想好了他會如何解釋。如果這時對方回覆你現在忙或者回復時機不對,你就會放鬆警惕,繼續等待。但是如果你大腦裡想的是會不會有什麼緊急情況,你會很緊張,緊張到憂慮半天還要打個電話去問問。
總之就是你對事件的最終看法是事件發生原因的解釋造成的情緒方面波動。
那每天都要生活,總會發生很多的事情,我們不斷地在腦海裡給事件做出一個解釋,久而久之,大腦形成一種慣性,會有一種穩定的解釋風格,甚至有時候事情還沒發生,你就潛移默化的在思考這個慣性解釋了
除了不成熟的解釋外,單一的解釋風格也是造成人生困境的原因
相信大家都讀過愛《愛迪生傳》從心理學去看發明大王成功的原因,就是他潛移默化的解釋風格
大家都知道愛迪生耳聾,這個事情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痛苦的,但是愛迪生就不這樣想,他反而說耳聾從莫種意義上對他來說是有益處的,我在工作時只能聽到自己的電臺聲音,別人影響不到我,別人工作時都說電臺聲幹擾到對方工作很難進行,而我卻不會,當我在實驗電話機時,正是耳聾讓我必須改進送話器,以便連我也能聽到。
1868年愛迪生發明的電動表決機問世了,當時是要賣給國會使用,當時國會主席說道:年輕人,如果說一件最無用處的東西,那便是你這機器。
愛迪生遭到了嘲笑,但是他說,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我並不覺得我犯了什麼錯,而是商人犯了錯!
所以說一個人的解釋風格很重要,它深刻的影響著人的生理,心理變化,它甚至主導著我們的思想,控制我們的行為
讓你想不明白的是對事情的看法還是想法?網友: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