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好有趣哈哈哈……哦,我明天要把車開出去洗一下……我關掉爐子了嗎?為什麼這個人講話這麼大聲?我感覺我的腳趾很奇怪……這個人我好像認識……太陽出來了,哇!
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處於無休止的思考循環中。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告訴自己,別想了別想了,但是,我們真的停止得了這種思考嗎?
麻省理工大學認知科學系助理教授Michael Halassa表示,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他說,一個想法是腦細胞之間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水平上發生。
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思維類型,比如我們輾轉反側時突然冒出的小心思,理論上是可以被暫停的。Halassa說,這大概就是冥想的意義所在。
但是,即使這是冥想者努力做到的——我們也還不清楚他們到底能達到多空白的狀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奈特實驗室的認知科學家Julia Kam說:「我不知道(完全停止思考)在理論上是否可能,如果是的話,我認為這將是非常難測試出來的。」
但很顯然,「冥想者更傾向於調整他們的想法,」Kam表示:「因此,當他們應該專注於某件事,而腦海的注意力卻轉移時,他們更善於接受這種轉移。」
她說,有想法和意識到自己有想法是有區別的。因此,如果你問別人他們在想什麼,而他們回答的「什麼都沒有」,他們就不會意識到自己有想法。例如,你可以深入思考一段關係或即將到來的測試,只有當有人輕拍你的肩膀,讓你回過神來,你才會意識到這一點。Halassa說,那些「什麼都沒想」的人可能也有意識思潮,但這些思想並不能成為一個連貫的故事。
但是大腦從未真正停止在更廣泛意義上的「思考」。Halassa表示,大多數想法實際上是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在大腦的後臺發生的,「沒有辦法能真正把這些事情關掉」。
Halassa說,如果你在人群中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感覺自己好像認識他們,你也許無法馬上想出他們到底是誰。但也許幾個小時後,你會突然想起。這就是你的大腦在後臺「思考」的結果。
即使做決定也大多是發生在無意識階段。例如,一些這種後臺「思考」被我們稱作為「直覺」。「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在處理大量的數字,然後得出一種我們最終同意的直覺。我們並不總是有意識地進入大腦的決策過程,有時我們創建一個故事來解釋決策——而有時它是準確的,有時不是」,Halassa說道。
Kam同意對「思考」的這種定義,而這也改變了問題的答案。Kam說:「如果你的意思是思考,比如與我們自己進行內部對話,那麼,是的,我們可以停止內在對話。但是,如果思考意味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任何特別的事情上,我認為這對外行來說會更加困難。」
即使你是坐著閱讀這篇文章,思考著如何「思考」也就是通過大腦中的神經元鏈發送信息。因此,如果我們設法阻止自己有意識地「思考」,或者通過冥想達到「空白狀態」,大腦就不會停機,它將繼續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是意識不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