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種情形:
作為管理者,想要做出一個決策,為了保證決策的準確性,會開會徵求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但是,面對一些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的反對者,又會覺得不舒服:下意識猜想持不同意見者是不是對我有成見?他們考慮的不全面,所說的只是一面之詞,而事情本來並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嚴重……而對於與自己想法相同的人,會不自覺的認為對方思考有深度,甚至覺得這個人很正直,很客觀,深感「英雄所見略同!」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驗證一個決策是否合理,而是情不自禁,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在搜尋足夠說明決策正確的證據。
還有些時候,明明知道,在職場中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發洩情緒的」,「對事不對人」這些大道理都懂得,但就是在那一瞬間控制不住自己。事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
大部分人都認為,我們是自己的主人,其實很多的時候,是大腦支配了我們——我們成為了大腦的奴隸!
大腦現在的運行機制,是人類通過千百萬年的進化,形成的一種心理技能。這種心理技能是為了適應生存,保證自己的安全,減少能耗的保護機制。
德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克裡斯汀.奈佛博士說:幾千年前,當我們的祖先在篝火邊圍坐聊天時,那些積極樂觀、放鬆隨意的人,會比那些負面思維較多、緊張戒備的人,更容易被獅子叼走。
所以,我們的大腦天然的傾向是關注危險與痛苦的。同時,為了逃避大自然的危險,大腦在遇到危險時,會將血液和能量更多的集結在四肢,而大腦和消化系統是缺少能量的。於是,在遇到侵犯時,下意識採取的過激行為,是人類為了生存,千百年來進化出來的心理技能。這種技能在生理上保護了我們的安全,但在更加注重人際關係的現代,大腦這種自動啟動的保護機制,帶給我們的可能更多的是不利的因素。
另外,大腦是人體中最為耗費能量的器官:我們大腦的重量,僅佔體重的2%,但是卻消耗了我們20%的能量。
我們每個人每天大約產生7萬個想法,而這些想法98%是無意識的,是大腦自動篩選做出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以,其實人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受自己的潛意識支配。
但我們不能說這種機制不好,如果人每天的7萬個想法都要由我們去支配,那麼用不了多久人就會崩潰,就像一臺容量有限的電腦,你在同一時間讓它處理海量的信息,電腦馬上就會因為超負荷而死機。所以,大腦大部分時間對信息採取自動篩選和處理的方式,從而達到節約能量,提高效率的目的。
就好比,我們剛剛拿到駕照不久,開車的時候是很累的——因為要時刻想著教練教的各種動作要領,要想著油門和剎車分別在哪邊,各種檔位應該怎麼掛……這些都要耗費我們思考的能量。而當變成了老司機後,油門、剎車、方向盤的操作,都是下意識的了,根本不用刻意的去想怎樣操作,我們可以邊開車邊打電話,聽音樂,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外部路況即可。這就是我們的潛意識幫我們自動的處理的一些信息,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所以,大腦有時候幫我們分擔了一些控制自動行為和思考的任務,讓我們更加高效;有時候也會篩選掉一些做出正確判斷的有用信息,好心幫倒忙。
所以,心理學的意義就在於,認識我們的潛意識,做自己大腦的主人。該怎麼做呢?
第一,認識我們自己,告別無覺知的狀態
蘇格拉底以德爾菲神廟的銘言為自己的座右銘:「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是一種「覺知的狀態」。人之所以有智慧,就是在做出決定前,第一時間把自己拉回覺知的狀態,而不是任由潛意識支配著我們的行為;只有真正認識和走近自己和他人的潛意識,了解潛意識幫助和支配我們的機制,才能更理性的做出決策;
第二,避開缺陷,跳出心理陷阱
人的心理是生存進化的結果,是造物主賦予給我們的心理技能,其本質是保護我們,讓我們更有效率,但之所以有缺陷是因為你未進入覺知的狀態,或者對這些自動的信息篩選機制使用過猶不及。所以要有意識的避開大腦的BUG,不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成為大腦的主人。
第三,發揮心理技能的優勢
大腦善於按照習慣和熟悉的方式去處理信息,從而使我們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習慣。避開受潛意識支配的不好的行為,而對一些好的行為加以強化,形成肌肉記憶,能夠讓我們更有效率,變得更加優秀。
人的大腦是有缺陷的指揮官。所以,我們要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主動覺知、避開缺陷、發揮優勢。既能夠利用大腦的慣性機制,提高我們的效率,又能避開心理陷阱,做出理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