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發現沒?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
自控力往往也比較弱
學習任務還沒完成
就忍不住玩遊戲看電視
遇到事兒情緒容易失控
01
在對自控力的研究中,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沃特·米歇爾,讓一群4-6歲的孩子在兩種情況中做出選擇:一是現在馬上就獲得1份零食,二是等15分鐘後獲得2份零食。
實驗人員讓每個小孩單獨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有兩份零食和1個鈴鐺。如果孩子能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就可以得到兩份零食;如果等不及,可以在任何時候搖鈴鐺,然後立刻拿走一份零食。
實驗表明,大多數的孩子如設想的那樣,堅持不了多久就拿走一份零食,有的甚至才過了幾秒鐘就堅持不住了,只有個別小孩表現出了延遲滿足的特徵。
通過攝像頭記錄發現,有一個女孩用頭髮遮住自己的臉,故意讓自己不去看零食;有一個男孩雖然盯著零食,但是他把鈴鐺推的遠遠的,這樣他就夠不到了;還有的男孩只是嘗試著舔了零食,但沒有真正吃。
對這批孩子的後續追蹤調查結果顯示,能花15分鐘等待兩份零食的孩子,有更優秀的人生表現,他們長大後更受歡迎,高考成績更好,也更擅長處理壓力。
由此可見,良好的自控力對孩子的長期學習和發展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02
什麼是自控力?簡單來說就是控制你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是一種抑制衝動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沒有完美的自控能力呢?這和大腦結構及運作機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人類的大腦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腦核、腦緣系統、大腦皮質。
腦核部分是掌管人類日常基本生活的處理,包括呼吸、心跳、覺醒、運動、睡眠、平衡、早期感覺系統等,因此也被稱之為「生存大腦」。
而腦緣系統主要是負責行動、情緒、記憶處理等功能,因此我們經常稱之為「情緒大腦」。
大腦皮質則負責人腦較高級的認知和情緒功能,分左大腦和右大腦,均包含四個部分----額葉腦、頂葉腦、枕葉腦、顳葉腦,我們常稱之為「理性大腦」。
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思想、行為、決策和判斷影響最大的就是「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了。情緒大腦是一個肆意妄為、及時行樂的「衝動的自我」;而理性大腦是一個克服衝動、深謀遠慮的「自控的自我」。
而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誘惑屈服!
相信關注競思知識分享的家長都知道,從生理上來說,引發注意力不足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大腦皮質區域,額葉的神經遞質分泌不足,導致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調控能力低下。
這就導致我們「理性大腦」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注意力不足的負面影響,使得「自控的自我」被削弱,「衝動的自我」佔據上風!
03
由此可見,想要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做到更自律,第一要務是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能夠將注意力快速拉回應該做的任務目標上。
此外還有2個方法分享給各位家長,希望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1、改「自控」為「他控」
比如孩子在臥室學習,零食、玩具、床等物品都是潛在的誘惑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學生選擇去圖書館學習的原因。
儘可能減少分走我們注意力的幹擾物,那麼我們儘管想玩手機、想吃零食、想躺下休息,也無法滿足條件,注意力分散後也能相對快速地重新回到學習任務中。
2、「精力」管理
人能夠保持專注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個時間長度和間隔頻率與人自身的生理特點及能力高低有關。
比如有的孩子可以保持10分鐘的注意力,超出這個範圍後就容易疲憊走神,需要適當休息才能恢復狀態。
家長可以利用計時器測量孩子能保持多長時間的注意力,以此為標準,設定學習和休息周期,到了時間之後就休息,然後再開始下一期的「專注時間」。
04
當然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要給孩子提升注意力能力,如果保持5分鐘、10分鐘就需要長時間休息,整體效率是不高的,我們雖然要遵循生理機制,但也不能放任自然。
在「精力管理」方法的基礎上對注意力加以訓練和提升,當孩子慢慢能夠達到一次保持20分鐘、30分鐘甚至更久的注意力,那麼他的學習效率無疑會大大提升。
家長也不妨留言說說,孩子在學習、生活、情緒等方面的自控能力怎麼樣?尤其在學習時能抗拒外界因素的誘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