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噩夢對大腦是必要的 或有助於人控制負面情緒

2021-01-12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新媒體專電 據西班牙每日新聞網站6月20日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後,人們做噩夢的頻率似乎越來越高了。4月份,人們在谷歌上搜索「奇怪的夢」的次數翻了一番,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

報導稱,焦慮引起的噩夢不僅會打斷睡眠,還會在第二天早晨加重壓力和焦慮感,並且這種不適感可能會持續一整天。這反過來又會增加做噩夢的可能性。疫情期間,許多居家隔離的人們不再早起,所做的夢也更加強烈。

但無論噩夢有多麼令人討厭,它們對大腦來說或許是必要的。在夢中體驗這些負面情緒,似乎是大腦訓練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它們的方式。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夢中體驗恐懼的人能夠在清醒時更好地控制這種情緒。

其他研究也證實,夢是一種情緒模擬器,一種有助於我們處理和控制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的全面檢測。而且,白日夢還能更好地改善我們自身的情緒。

報導指出,儘管有這些好處,但也不能忘記,睡眠質量差會對健康和情緒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如果你被噩夢驚醒,以下是你可以採取的做法:

1.起床:如果你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不要待在床上,這只會加劇沮喪和焦慮。最好是起床。

2.做一些放鬆的、雖然有些無聊但愉快的事情。衝杯熱飲,聽些平和的音樂或者讀本小說,都會有所幫助。

3.冥想音頻和ASMR(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的低語聲幫助了很多人放鬆。

4.不要關注時間。這只會讓情況更糟糕。

相關焦點

  • 減少負面情緒,控制大腦的腥風血雨
    (保護生態環境,讓地球溫度不再持續上升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可以將海洋中的颶風和我們大腦的「腥風血雨」做一個比較。正熱熱量的增加是地球產生颶風一樣,我們生活中壓力的增加,還有現代的生活方式使大腦產生內在的破壞力,這無異於颶風給沿途的生命和建築物帶來的破壞。
  • 噩夢是負面事件的映射:這種方法能讓人避免做噩夢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有什麼方法能控制或者阻止人們做噩夢嗎?
  • 心理學:最有效的五個方法,徹底控制你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生氣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因為生氣導致一系列的麻煩則是我們需要避免的。心理學上曾提及過踢貓效應即負面情緒帶來惡性循環: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回。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氣,就故意找接線員的茬。接線員無可奈何垂頭喪氣何地回到家,對著自己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父親痛斥之後,也很惱火,便將自己家裡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這就是情緒衝動產生的負面情緒效應,最終帶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通常來說,不能有效控制自己負面情緒的人往往導致因小失大,所以學會調節好自己負面情緒對於我們生活人際關係也好,還是生活都有很大幫助。
  • 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
    積極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正面情緒,會激勵人越挫越勇,遇到困難不畏不懼,反而勇往直前。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負面情緒。容易影響人對事物的判斷力,產生一系列的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心理學上把它們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和負面情緒並無二致。
  • Apple Watch應用想要「終結」噩夢,但噩夢真的「百害而無一益」嗎?
    這種理論認為,因為杏仁核在睡眠時比清醒時更活躍,這可能是大腦讓你準備好應對威脅的方式。另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稱,做夢是大腦的「複習鞏固」階段,能幫助大腦儲存重要的記憶,清除不重要的記憶,整理複雜的想法和感受,或模擬現實生活。一些研究表明做夢有助於大腦的記憶功能。做夢有助於促進我們的創造傾向,讓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邏輯過濾器」不再起作用,釋放更加天馬行空的想法。
  • 學會控制負面情緒,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而這些情緒,往往分為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情緒有助於讓人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而負面情緒則相反,甚至能危及健康。情緒對我們的影響,應該不必多說。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有一個經典的現象,很多人明明沒有做什麼,為什麼還是感覺很疲累,特別是上班族,明明工作不算忙,也一直是坐著,卻還是感覺累了一天。
  • 只知大腦分左右,不知大腦分上下,鍛鍊孩子的上下腦有效控制情緒
    家長們一邊想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邊又真的無法忍受孩子們「不可理喻」的行為。這就帶入一個很多人沒聽過的概念——「上、下腦」。很多家長朋友會問,大腦不是只分左、右腦嗎?怎麼還有上、下腦呢?那麼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上下腦是如何來調節或者控制孩子們的「不可思議」的行為。左右腦VS上下腦,大腦究竟應該怎麼劃分?
  • 多巴胺決定對負面情緒不同反應
    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神經遞質。科學家們發現,個體對負面情緒線索的不同反應主要基於大腦中多巴胺的儲存數量,新成果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期刊上,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壓力或情感事件。
  • 思維如何影響大腦?如何避免長時間陷入負面情緒中「難以自拔」
    大腦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思維,我們的腦袋裡一直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充斥著,有的人覺得「我很失敗,我連減肥都做不到」「我壓力太大了,我必須吃點東西」「我的睡眠就是糟糕透了,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睡覺」「我已經老了,所以記性變差很正常」。
  • 研究顯示:沉浸式VR自然風景有助於排解負面情緒,激發積極情緒
    發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環境心理學期刊)》的一份研究論文發現,通過高畫質電視、360度視頻或沉浸式VR欣賞自然節目的被試在無聊程度和其他負面情緒方面的得分都較低。
  • 兩種方案,讓孩子輕鬆控制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
    簡單來說就是控制你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是一種抑制衝動的能力。為什麼我們沒有完美的自控能力呢?這和大腦結構及運作機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人類的大腦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腦核、腦緣系統、大腦皮質。腦核部分是掌管人類日常基本生活的處理,包括呼吸、心跳、覺醒、運動、睡眠、平衡、早期感覺系統等,因此也被稱之為「生存大腦」。
  • 研究人員發現預測人類情緒的「大腦模型」
    研究成果有助於診斷和治療一系列精神和身體疾病。「情緒」的預測模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上。「它說明了怎樣才能根據大腦活動來預測感覺、解釋情緒,令人印象深刻」,達特茅斯學院研究心理與腦科學的助理教授Luke Chang表示。他說,「情緒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而情緒異常則與大腦和身體相關的異常情況有關。
  • 負面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每個人都會有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它經常使我們的腦子,像亂麻一樣,沒法仔細思考問題的正確解決。我們都知道,情緒是有很多種的。比如說,愉悅、恐懼、憐憫、崇敬等等。這些情緒,對我們都是比較有用的。經常幫助我們處理很多的日常情況。
  • 多少人「廢」在負面情緒上!戒掉這五種負面情緒,學會和自己和解
    長期處於負面情緒,容易「廢掉」一個人!多少人就是「廢」在了負面情緒上!尤其是以下這五種負面情緒,要努力戒掉,學會和自己和解。一、憤怒情緒。人在情緒憤怒時,是很容易做出錯誤決定的,也會因為錯誤的決定而付出高昂的甚至是難以承受的代價和難以彌補的損失,因為憤怒情緒,你或許會失去以一個朋友,或許得罪不該得罪人,又或許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乃至禍端。
  • 疫情期間老年人出現負面情緒怎麼辦?這個平臺給你線上指導!
    疫情期間,老年人群中也不乏出現緊張、認知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如何幫助老年人科學有效地防疫抗疫,並讓老年人真正做到生理及心理的「痊癒」?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委託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北京師範大學老年腦健康研究中心,設計研發了「老年認知焦慮身心調適康養平臺」。
  • 科學發現,做噩夢對身體有好處!| KY趣味心理速遞Vol.59
    做噩夢,不一定是壞事 如果有的選擇,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希望能夜夜美夢,不過科學家表示,被我們嫌棄的噩夢其實對於我們的情緒健康有重要的價值。 a. 一份研究發現,夢見平日壓抑的負面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對負面情緒有所釋懷(Malinowski et al., 2019)。  平日裡對於情緒的壓抑會降低我們的愉悅感,而夢提供了發洩壓抑情緒的渠道,一定程度上調節了我們的情緒。
  • 這個訓練開發孩子大腦,同時教會孩子專注、安寧和情緒控制的技能
    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正念對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成年人有很多好處,許多成年人通過正念和冥想訓練,舒緩了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淨化自己的心靈,正念冥想日益成為自我身心訓練的有效途徑。既然正念的技巧對成年人這麼有幫助,為什麼不教給我們的孩子呢?在許多教育發達的國家,正念對兒童的好處已得到認可。
  • 正念和冥想可能會加重你的抑鬱焦慮情緒:8%的人會經歷負面效果
    正念和其他類型的冥想通常被視為簡單高效又實用的減壓方法,但它有時會讓人的境況更糟。根據對現有證據的整理分析,大約每12個嘗試冥想的人中,就會有1個人產生並不想要的負面效果,這些通常都是抑鬱或者焦慮情緒的惡化,有極少數人甚至會通過冥想而首次出現抑鬱或者焦慮的情況。
  • 大腦情緒控制系統——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在情緒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同時也在學習、記憶、行為中起關鍵作用。邊緣系統命名來源大腦邊緣系統最早是由美國神經學家Paul D. MacLean提出並命名的。邊緣系統也叫古哺乳動物腦,是Paul提出的三重腦模型的「一重腦」。另外「兩重腦」分別是爬行動物腦、新哺乳動物腦(或叫新皮層)。
  • 腦部掃描顯示,我們的噩夢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恐懼
    每個人都會做夢,當夢醒時,如果是美夢則希望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如果是噩夢則希望早早就醒來。人們形容不好的經歷時往往用「一場噩夢」來形容,噩夢支配了人類的最高恐懼。但新的研究表明,噩夢除了恐嚇我們之外對我們還有有益的地方,它們可以像「一夜療法」一樣工作,重新調整我們的大腦,以便在第二天更好地應對恐懼。通過繪製人類睡眠時的大腦活動圖,這一發現強化了這樣一種觀點:在做夢時排練糟糕的事件,為我們準備好面對現實。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報告噩夢較多的人在清醒時也有更強的恐懼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