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它經常使我們的腦子,像亂麻一樣,沒法仔細思考問題的正確解決。
我們都知道,情緒是有很多種的。比如說,愉悅、恐懼、憐憫、崇敬等等。這些情緒,對我們都是比較有用的。經常幫助我們處理很多的日常情況。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負面情緒,是我們非常討厭的。其中以下四種是主要的:敏感、焦慮、憤怒和抑鬱。這些都是我們經常說的負面情緒。你可以看看周圍的人,一旦他們有這樣的情緒,就會被其他人指責為是製造「負能量」。
但是,這些有害的負面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呢?最近看到一本叫《暗理性》的書。這本書中,說清楚了負面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書中是通過一個思維框架來分析的。一起來看下!
現實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每個人,一直都在做三件事情:感覺、思考和行動。你也許看出來了,如果把人當作一個機器,這個感知、思考以及行動,這三個步驟可以對應三個過程:信息的輸入、加工以及輸出。
這樣一看,如果這三個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會產生負面情緒。接下來就按順序一個一個地仔細分析下。
首先,在感知的過程之中,肯定是能捕捉很多信號的。比如說,剛才站在那邊的人看我一眼,那眼神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瞧不起我?還是我剛才在他身邊,說了不該說的話?導致那人的不滿。
你想想,感知了過多的信號,這其實就是敏感啊。所以說,敏感是感知力的問題。
接下來第二步,是思考階段,也即是信息加工的階段。我們調動各種資源來處理問題。如果覺得資源不夠,比如說,馬上要上臺演講,我的講話稿還沒背好;馬上考試了,我的複習還沒有準備好,等等這些事情,說的就是焦慮啊。由此看見,焦慮問題,在實質上是一個資源不足的問題。
然後是第三步,也就是行動階段。此時,如果我們的行動能力,沒法解決問題,就會去找什麼來保護自己或者恐嚇對方,這不就是憤怒嗎?要麼對方被嚇得趕緊去按照我們要求的去做,要麼我覺得對方是個混蛋,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這人就這樣,我沒辦法,誰愛做誰做。
所以,很多人說,「憤怒是無能者的表現」,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憤怒在本質上,是我們對現實世界無奈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策略。
最後,如果行動確實失敗了。那就到第四個階段了。讓自己想辦法脫離這次行動。也就是承認自己的失敗。一邊在給自己療傷,一邊也不得不面對必要的損失。這就是另外一種情緒,對,就是抑鬱。
實際上,不只這四種有害情緒。還有一些從上面幾個衍生出來的有害情緒。其中就有「內疚」、「自責」。
內疚什麼呢?內疚自己為啥如此敏感而錯怪別人;內疚為什麼自己那麼焦慮,讓其他人也緊張;內疚自己的憤怒給別人造成傷害;內疚自己老是處在抑鬱中,沒法快速出來。
這樣的內疚情緒,不僅對我們自己有很大傷害,還是一種社會化情緒,可能會有更大的害處。
總結上面的內容,一開始敏感,目的是為了捕獲過多的信號;焦慮是調動資源出了問題;憤怒,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抑鬱是幫助我們療傷以及面對損失的方法;最後的內疚,是在上面四種有害情緒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下衍生出來的自我壓力。
如果從這幾個方面多想想,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很正常的。在其本質上,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如果要是完全沒有這些情緒,那反而讓我們暴露在,更加巨大的傷害之中。
以上改編自羅輯思維。侵刪!希望對你有些許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