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fufu
編輯 / Celia
最近我正在嘗試每天記錄夢境,想著通過記錄夢境中的美好時刻來慰藉自己。
然而我卻發現,自己不是夢見和男朋友吵架就是夢見錯過重要的會議,刺激一點直接就是和殺人魔生死時速——
在生活中做一個社畜已經夠辛苦了,究竟為什麼還要在夢裡被虐得這麼慘?
當我不甘心地搜索夜夜美夢的訣竅時,科學家卻還告訴我,做點噩夢挺好的——
01.
洗洗睡吧,別想著做美夢了
作為一個極少能如願以償做個美夢的人,我不得不說,那些告訴我 「夢裡啥都有」的人,真的太高估人們對夢境的控制力了。
關於夢境內容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神經科學家Jane Merritt等人(1994)就分析了人們在睡夢中體驗的情緒。他們發現,諸如焦慮、恐懼、憤怒,或是悲傷等負面情緒佔據了大部分的夢,而愉悅感和愛意之類的正面情緒大概只佔我們夢境的30%左右。
充滿負面情緒的夢,或許才是我們夢境的常態。截圖自Merritt, J. M., Stickgold, R., Pace-Schott, E., Williams, J., & Hobson, J. (1994). Emotion profiles in the dreams of men and women.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3(1), 46-60.
同時,這份研究通過分析人們在夢境中的情緒變化還發現,不僅負面情緒更經常佔據我們的夢境,即便那些以美夢開頭的夢境,也有一半會以負面情緒收尾(Merritt et al., 1994)。
從這個角度來看,夢境可以說是非常現實主義了——和我們的人生一樣起起落落落落落。
02.
做噩夢,不一定是壞事
如果有的選擇,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希望能夜夜美夢,不過科學家表示,被我們嫌棄的噩夢其實對於我們的情緒健康有重要的價值。
a. 情緒清道夫
之所以頻繁做噩夢,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壓抑了太多的負面情緒(Malinowski et al., 2019)。很多時候,身為社畜的我們不得不咽下生活中的委屈和焦慮,表現出一副積極向上的樣子處事待人。而這些生活裡說不出的苦,很可能在夢境中得到了釋放。
一份研究發現,夢見平日壓抑的負面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對負面情緒有所釋懷(Malinowski et al., 2019)。
平日裡對於情緒的壓抑會降低我們的愉悅感,而夢提供了發洩壓抑情緒的渠道,一定程度上調節了我們的情緒。截圖自Malinowski, J., Carr, M., Edwards, C., Ingarfill, A., & Pinto, A. (2019). The effects of dream rebound: Evidence for emotion‐processing theories of dreaming.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8(5), e12827–n/a.
b. 情緒模擬訓練
Sterpenich等人(2019)的研究發現,噩夢能夠減少人們面對現實情況時產生的恐懼和焦慮。對此,研究人員解釋道,噩夢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演習負面情緒的機會,於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令人恐懼和焦慮的情境時,我們便像是提前打過了「預防針」,可以更好地應對。
那些在噩夢中體驗了恐懼的被試,面對現實中引發恐懼的情況時,大腦觸發恐懼的腦區顯得更加冷靜。截圖自Sterpenich, V., Perogamvros, L., Tononi, G., & Schwartz, S. (2019). Fear in dreams and in wakefulness: Evidence for day/night affective homeostasis. Human Brain Mapping, 41(3), 840–850.
03.
噩夢,還是心理健康的指示器
噩夢本身不是病,但頻繁的噩夢可能是對於自身心理健康的警示。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都可能是造成頻繁噩夢的原因(Love, 2020)。
因此,如果發現噩夢頻繁並且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這時候的噩夢便已經不再只是幫助我們進行情緒調節了,而是在警示我們應當多多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最後,希望大家不管是夢裡的情緒是好是壞,現實中的我們都能夠獲得身心平衡的生活呀~
(雖然但是,還是很想夜夜做美夢呢……有沒有人最近做過特別棒的夢分享出來讓我羨慕一下吧!)
Love, T. (2020). Nightmares are good for you,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Medium.
Malinowski, J., Carr, M., Edwards, C., Ingarfill, A., & Pinto, A. (2019). The effects of dream rebound: Evidence for emotion‐processing theories of dreaming.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8(5), e12827–n/a.
Merritt, J. M., Stickgold, R., Pace-Schott, E., Williams, J., & Hobson, J. (1994). Emotion profiles in the dreams of men and women.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3(1), 46-60.
Sterpenich, V., Perogamvros, L., Tononi, G., & Schwartz, S. (2019). Fear in dreams and in wakefulness: Evidence for day/night affective homeostasis. Human Brain Mapping, 41(3), 84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