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道路上都難免會遇到挫折,而有的人抵抗挫折的能力強,便能很快地擺脫挫折帶給自己的不良情緒來迎接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則會一直沉浸在不良情緒中不能自拔,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那麼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你知道如何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一時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幹擾,不能實現個人的動機,不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往往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失意受挫的情緒。可是,這種情緒反應的強弱,與個人的抱負水準和容忍耐力直接相關。抱負水準是指個人自己設計的預期目標的標準。一個人的自我估計、期望水平恰當與否,往往是造成受挫反應的重要因素。例如兩個人同時參加高考,一個人填報名牌大學,另一個人填報大專班,結果兩人都被錄取到普通的本科院校,前者會感到遭受挫折,後者卻覺得十分滿意。
容忍耐力來源於個人的意志和意念。面對半杯水,樂觀主義者會說杯裡還有半杯水,悲觀主義者則會說杯裡已經失去了半杯水。前者強調的是成就和希望,後者強調的是缺陷和失落,兩者對挫折的體驗自然大不相同。總而言之,失意受挫的情緒反應雖因外界不幸而起,卻受個人內在的意念所制約。因此,心病還須心藥治。
人生未必盡如意。並非所有的願望都能夠實現,也並非所有的願望都不能修改或放棄。如果你設計的目標與社會的要求相矛盾,或者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實現,那麼在碰壁之後,你大可不必自己給自己出難題,造成心理上的苦悶和創傷。你完全可以修改或者重新確立新的合理的目標,從另外一條道路上前進。這不是畏難而退,而是使你的自我估計和期望目標更切合實際,「條條道路通羅馬」,你從理想的浮雲跌落到地上之後,興許還能重新找到一條現實的成功之路呢!
增強容忍耐力與進行有益的自我防衛,是消除失意絕望情緒的最好辦法。古人云:「人不經憂患、窮困、頓挫、折屈,則心不平,氣不易,察理不盡,處事多率。至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則可以任大事矣。」因此,你無須抱怨命運多舛,而應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將身陷逆境,視為修心忍性之地;將失敗挫折,作為考驗磨練之時。
為了幫助朋友們解決遇到挫折不懂怎麼辦的問題,小編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些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
(1)正視。要培養坦率地正視現實、面對現實的態度,把挫折當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自古英雄多磨難」,挫折和失敗往往是成才者的搖籃。培根說過:「奇蹟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挫折和逆境是到達成功的一條通路。
(2)升華。遭到挫折後,將不良的情緒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從另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使情緒穩定下來,並努力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導向更崇高的方向,將挫折變成動力。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量子理論的時候,妻子去世,兩個女兒又先後死於難產,一個兒子死於戰爭。普朗克以加倍努力的工作來轉移自己內心的巨大悲痛,終於發現了基本量子,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3)補償。原先的預期目標受挫,可以改行別的途徑達到目標,或者改換新的目標,獲取新的勝利。這就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高考落第是升學動機的挫折,但不少有志青年走自學成才之路,結果無論是學問還是實惠都比「科班」出身的強得多。在經濟發展的一些地區,青年人的價值取向已經不是就學而是經商,這未必不是對進不了大學的補償。
(4)渲洩。將落難受挫而產生的鬱悶和頹廢情緒發洩出來,有助於恢復平靜的心境。心中有煩惱,可以向至親好友傾訴,也可以到空曠無人處悲歌呼號。與人鬧矛盾,可以冷靜下來之後消除誤會,解決糾紛。此外,健康的業餘愛好,積極的體育活動,甚至痛痛快快地睡上一大覺,都是平抑心緒的辦法。
(5)期望。期望是不幸者的第二靈魂。要向前看,而不再向後看。嚮往美好的未來,是落難者最好的自我安慰。
(6)自足。古人云:「知足常樂。」這是正確的經驗之談。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實際可能,正確抉擇主導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方式。對難以得到的東西不必奢望,對已經得到的東西要感到滿足,對失去的東西也毋須在意,這樣就可以減去不少煩惱。
面對挫折,要抬起頭來,迎著太陽走,把陰影永遠甩在身後。你說對嗎?如果大家在應對挫折方面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議,歡迎在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