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2020-11-29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博客

郝旭光

提要:今年春天因為疫情而被迫宅在家裡,人們常常會產生很多負性情緒。面對負性情緒,建議看問題時用相對、全面、動態代替絕對、片面、靜態的合理化方式,通過延遲、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當時面對來勢之洶、傳播之烈、傳播方式之隱秘的病毒,人們不得不面對封城、封路、隔離小區、隔口罩交流、宅在家的困境,內心瀰漫的情緒由恐慌、緊張、焦慮、鬱悶及逐漸出現有些無聊、壓抑,偶爾還會憤怒等負性情緒,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在低度或者適度範圍內,有些負性情緒甚至是有益的,例如恐慌。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的恐慌是因為人首先要保證安全,能讓人們對危險保持警覺,有利於人們對自身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判斷、提早預防。更好適應社會環境,因此恐慌對人類生存和繁衍有很大的影響。但過度恐懼會讓人們過度謹慎畏手畏腳,扭曲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同時恐慌過度也會對人們身心形成極大的傷害。因此,自己有負性情緒,如果不是特別嚴重,接受和正視自己現在有「負性情緒」這個事實。只要心理上接受、理解了負性情緒,人們就有可能不輕易被負性情緒所幹擾。

但是,如果聽任這些負性情緒的隨意變化,時間長了,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是生理健康,出現一些交「智商稅」的行為。例如,因為恐慌,而盲目夜間外出排隊搶購「雙黃連」;因為焦慮而失眠;因為無聊、鬱悶而不停地吃零食、刷各種社交媒體,以至於一天下來,咽幹氣短,頭暈眼花,好像大病一場;因為壓抑而憤怒,因為憤怒而有語言和行動的攻擊性等等。因此,疫情期間,宅在家裡,應該設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負性情緒。如何管理自己的負性情緒?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彼得薩絡威(Peter Salovey)、迪巴洛(Maria Dipaolo )和約翰梅耶(John D. Mayer)提出的情緒智力,情緒智力是與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緒相關的能力。控制,更多強調的是控制負性情緒。情緒的變化,邏輯上說兩個因素影響,引起情緒變化的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強度,情緒主體對事件的認知。從成本收益比較的角度,人們很難改變事件本身,或者即使能夠改變,所花成本也極高。但改變認知,相對成本較低。Fiskehe和 Talor(1991), 提出「認知吝嗇鬼」(Cognitive miser)的觀點,人們在分析問題,不會收集到儘可能多的、應該收集的信息,而是只收集某些信息,通過忽略、改變某些信息來降低自己的認知負擔。

合理化:看問題時用相對、全面、動態代替絕對、片面、靜態

合理化指的是需要找到合適的理由,而合適的理由來自於看問題時用相對、全面、動態來代替絕對、片面和靜態。所謂「相對觀」,強調不好中有好的一面,危機也是機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全面觀」強調補償: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例如,「我宅在家,諸多不便,但我還遠離了最嚴重的傳染源呢」,就是補償,等等。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就是這個道理。「動態觀」強調轉化:現在不好將來好,例如,封路、隔離小區了,但終會「否極泰來」,「疫情總會結束,口罩終將摘掉」,等等。總之,「相對觀」注重胸懷寬廣;「全面觀」注重思路寬廣;「動態觀」注重眼界寬廣。這是處理負性情緒認知層面的要求,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認知層面的問題,才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

轉移:轉移注意力,與社交媒體保持距離

轉移指的是轉移自己的關注點和場所,轉移注意力。「吃不到葡萄」,絕不欺騙自己說葡萄酸,因為「酸葡萄心理」純屬自欺欺人,而且即使自我安慰,也僅僅短期有效,長期是無效的。而轉移,則是從吃葡萄轉移到另一個關注點,忘掉葡萄。轉移到一個新的環境。由於現在的緊張、焦慮、無聊乃至恐慌,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真假的海量信息。每天應該放下手機(包括其他網絡設備,下文同),稍微離開社交媒體遠一點。手機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又讓人們產生了信息饑渴和信息焦慮。疫情期間,人們不得宅在家中,枯燥、乏味乃至感覺剝奪也是常態。此時,人們會過分敏感,比平時看手機的頻率高、時間長也是正常的。而且手機作為一個重要的工具,要徹底離開是不現實的。問題是手機也帶來太多碎片化、相互矛盾、譁眾取寵的信息,造成信息汙染,讓人產生新的焦慮。所以,放下手機,常常也是擺脫無聊、鬱悶、焦慮甚至恐懼的一個方法。轉移,需要轉換思路,與其每天不安,不如問問自己,自己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可能的最壞結果是什麼?對自己有什麼不利影響?可能的最好結果是什麼?對自己有哪些影響?這會在相當程度上讓自己平靜下來。替代:用「高層次」內容替代「低層次」內容

替代,就是用新的內容來取代原有的東西,例如,「吃不到葡萄」,可以吃桔子或其他水果等等。用對家人、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關注,替代對疫情的過度關注。用經典替代那些社交媒體上滿天飛的各種真假難辨的混亂信息。替代,強調用「高層次」內容替代「低層次」內容。例如,用鍛鍊、書法、攝影、聽音樂、讀經典、看電影、學功課、學專業、寫文章和學一樣手藝等等有技術含量的活動替代那些低層次不斷重複的刷社交媒體的活動。

替代,還要求從混亂無序到理清秩序,讓自己宅在家裡的生活有條理有規律有節奏。因為負性情緒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挫敗感,而挫敗感則常常來自於控制力喪失。生活無序、沒有規律,既是喪失控制力的原因也是結果。因此可以說,負性情緒與無序互相強化,會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嘗試讓生活有規律和條理,對避免負性情緒有著重要的作用。宅在家裡,從原來沒有計劃,到適當有所規劃。應該有個大致的計劃安排,這期間,讀多少書,寫多少文章,看多少電影,長點哪方面的本事,完成哪些緊急重要的任務等等。每天哪個時間段做什麼也應該有初步的安排。

延遲:延遲憤怒——處理好極端的負性情緒

延遲,主要指延遲判斷,可以用「等一等,他是一個盲人」來形象描述。宅在家裡,需要處理的一個最重要的負性情緒是憤怒。很多哲人曾經建議,第一,不要憤怒。第二,當憤怒時,舌頭在嘴裡轉一百次後再說話。這些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效果和操作性有待商榷。當該憤怒卻不要憤怒時,這種「堵」的方法會極大地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舌頭轉一百次」,不容易。該怎麼做?設想一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花了半個晚上,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做一個飛機模型的作業。第二天早上興高採烈的提著這個飛機模型去學校上學,快到學校的時發現路邊一個長椅子下邊有一張百元大鈔。他把這個飛機模型放在這張椅子上彎腰撿起這張百元大鈔。突然,意外出現了,有個人過來一屁股坐在他的飛機模型上。設想你是這個小學生會有反應?憤怒,對,就是怒不可遏!小同學準備憤怒地衝著那位不速之客喊叫時發現,他竟然是一個盲人。不錯,雙目失明。此時,如果你是這個小學生,還會憤怒嗎?答案是否定的。

由此可以得出負性情緒自我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延遲判斷。不是不能憤怒,而是要「等一等」,看看他是不是「一個盲人」。這個「盲」字不僅只是身體的「盲」,它有多重含義:你有能力,他沒有發現,他是「一個盲人」;這件事情不是你做的,他誤認為是你做的,他是「一個盲人」。他誤解了你,他是「一個盲人」,等等。跟「盲人」,你能憤怒嗎?所以,人們處理憤怒這種極端的負性情緒時,不要急於反應,而應該延遲判斷。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當人們一旦面臨負性情緒的影響時,理性思維活動能力會下降,對這事情所做出的反應、所做出的溝通常常可能效果不好,而且很可能會有極度的負面效果。

升華:洞察未來趨勢,將危機轉化為機會

升華,轉危為機,充分利用宅在家裡,不需要起早摸黑路上兩三小時的奔波,在自己的專業上刻意練習,這是職業安全感的基礎,是受尊重的重要前提,更是自我實現、有成就感的要求和表現。一個人不斷地深入思考、改進自己的工作,未來疫情結束後最重要和緊急的事情是什麼?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標準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關鍵環節是什麼?流程是什麼?方法是什麼?結果是什麼等?自己是否現在就應該按照標準和要求開始嘗試?這種嘗試是否有助於目標的實現?嘗試過程中不斷地問自己,是否按照要求做了?成果如何?與標準相比有什麼差距?結果會怎麼樣?是否有助於達到目的等?這會使生活很充實,哪來還有時間去胡思亂想?怎麼會無聊、鬱悶、緊張和恐懼?疫情期間宅在家裡,只是換了個工作場所而已。

「升華」還要利用困境,把它當成進步和發展的階梯。不要停留在疫情期間的熱點話題的表面,而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和規律,洞察未來可能的趨勢,結合自己的職業和專業進行深入的工作或學術研究,前瞻性地發現新的求學、學術和職業機會。

(原文分別發表於2020年2月26日《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題目「宅家戰疫情,如何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連結2020年4月15日《北京考試報》,題目:「宅家戰疫情,用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News/202002/26/share338528.html?t=158270141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本博文為作者原創,網絡轉載務必標明作者並給出原文連結,如需溝通可通過微博「郝旭光」發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管理負性情緒至關重要
    Benjamin Becker教授團隊的學術成果在《先進科學》發表電子科技大學供圖隨後,科技日報記者聯繫到論文第一作者辛斐博士、通訊作者Benjamin Becker教授為我們講解是如何發現鼻噴催產素在疾病的發展和治療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負性情緒的調節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心理學上把焦慮、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
  • 疫情下的情緒調節(二)科學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比如焦慮、抑鬱、煩躁、緊張、抱怨 焦慮:憤怒+內疚+恐懼+痛苦+不確定 抑鬱:焦慮+憤怒+痛苦+無力 抱怨:憤怒+厭煩+委屈+難受+害怕叄疫情下負性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一)軀體不適 1、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 青少年常見的不良情緒有哪些 青少年不良情緒如何調節和疏導?
    不良情緒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如何正確調節和疏導不良情緒成了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一大重點。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青少年常見不良情緒有哪些以及如何調節和疏導不良情緒。認識青少年不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原因,目的在於根據原因找出調節青少年不良情緒的措施。從兩大方面入手進行不良情緒的調節。
  • 研究證實青少年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有強關聯
    情感麻木表現為對具有情緒效價的刺激難以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根據受限的情緒類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正性情緒麻木和負性情緒麻木。在最初的PTSD診斷標準中,情感麻木症狀被描述為「受限的情緒狀態」,包括對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的麻木。在新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這一症狀的描述被修訂為「難以體驗到正性情緒」,縮小了這一症狀的界定範圍。
  •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壓力的與日俱增,難免會產生一些或大或小的情緒,但這些情緒難免會多少左右你的思想,我們應該找到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正如羅伯·懷特所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 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你知道如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道路上都難免會遇到挫折,而有的人抵抗挫折的能力強,便能很快地擺脫挫折帶給自己的不良情緒來迎接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則會一直沉浸在不良情緒中不能自拔,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那麼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你知道如何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 回龍觀楊甫德:像健身一樣健心,調節情緒的6個方法,提高免疫力
    另外,楊甫德教授還提供了6個方法幫助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比如合理安排工作量、增進對負性情緒的理解、增加與社會的接觸等等。「我們要學會適度地宣洩自己壓抑的、負面的情緒」,這個意識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能任由負性情緒越積越多,最後情緒崩潰。不但成年人要有這個意識,廣大的父母也要學會引導孩子們提高意識。
  • 情緒轉移和慣性定律
    第11天情緒轉移效應:情緒也會傳染。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出自英國作家薩克雷。小明在單位裡受了氣背了黑鍋,正好接到女友打來的電話,一句話說不對便把積攢下的火氣都轉移到女友的身上,沒說兩句兩人就吵了一架,無緣無故被小明訓了一頓,女友心裡窩了一肚子氣,母親叫她吃飯她卻說;吃什麼吃,能不能別一天到晚知道吃。顯然小明和女友都在把自己的壞情緒轉給別人。
  • 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
    積極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正面情緒,會激勵人越挫越勇,遇到困難不畏不懼,反而勇往直前。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負面情緒。容易影響人對事物的判斷力,產生一系列的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心理學上把它們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和負面情緒並無二致。
  • 心理學:是怎麼進行情緒調節的?
    因此通過情緒調節,讓我們保持在適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情緒調節是指,個體管理或改變自已情緒狀態以及他人情緒的過程,是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行為表現等方面發生變化的過程。情緒調節可分為以下幾種。
  • 情緒管理十妙招
    那些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中的人,往往都是能夠掌控、調節自己情緒的人。經常感覺被自己突如其來的情緒所左右的人,難免會淪為「情緒的奴隸」,難以在生活中左右逢源。要想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就應當從日常小事做起,隨時隨地察覺並掌控自己的情緒,與此同時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這樣才有可能慢慢地了解情緒的力量並良好的管理。
  • 情緒喚醒度和愉悅度影響時間知覺
    在諸多因素中,情緒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當全神貫注於某項事情時會覺得時間如白駒過隙,而在百無聊賴時又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早在1890年,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提到,我們對於時間的感覺與我們不同的心理情緒是一致的。大量研究均發現,情緒會影響時間知覺。有研究表明,人們的負性情緒體驗越多,感覺時間過得越慢;也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對時間的感知存在高估。
  • 情緒調節提升勞動者深層扮演能力
    員工一般通過深層扮演和表層扮演這兩種方式來實現情緒勞動。從本質上來說,深層扮演是員工改變自己情緒體驗的過程;表層扮演則是員工通過掩飾、誇大或抑制等方式來調整自己的情緒表達,此時員工的情緒體驗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對其服務對象的情緒表達。
  • 心理減壓篇一:調節情緒的幾種方法
    如果防疫期間,你出現了過度的應激反應,如過度的緊張、焦慮、恐懼、悲傷,不妨嘗試一下,下面這幾種調節方法,依照自己的情境參考使用。允許自己哭因受到這次事件的影響,有莫名想哭的感覺,可以找個安全的地方哭出來,讓情緒有個出口,也讓大腦的邊緣系統有個整理的機會。
  • 孩子情緒的好壞跟身體密切相關,你知道嗎?善用3R策略調節情緒
    自控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也會跟著變差,家長要耐心的開導孩子,鼓勵他們勇敢戰勝疾病。當他精神好一點的時候,可以讓他們適當多吃點,增加營養,這樣有助於身體康復。『孩子肚子餓的時候情緒會變得暴躁。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家長也要及時給予關懷,儘早幫孩子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緒。▲如何用「3R策略」來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
  • 天天在家悶著,有什麼好的方法調節一下情緒?
    不管是自律還是強制,反正大家都是把自己關在家裡,現在待在家裡不出家門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也是對於廣大的醫務工作者的配合。不過,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這樣的心理壓力之下,情緒不受到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大家交流溝通的,調節情緒的方法,千奇百怪,無窮的智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投入,忘我,升華到一種意境,就會覺得身心愉快,也不會為了眼前這樣的困境而煩惱的了。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認知巴納姆效應,控制自己的情緒
    「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認知巴納姆效應,控制自己的情緒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
  • 如何有效控制和調節不良情緒?
    如何有效控制和調節不良情緒?情緒與人的性格、心態有關,但外界影響也是有的,比如不適合你的環境和你討厭或已經厭倦了的生活工作生存空間與環境等。這些都是對一個人情緒有所影響的,其實最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你本人,如何控制情緒也要從你本身的認知、處事程度和方法來確定了。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父母盲目對比: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的或者那樣的錯誤,有些家長就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其它孩子做比對,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別人家孩子」。4、過於孤單,雖然早已經開放了二胎,但是很多家庭依然選擇只生一個,這些00後的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過於狐單,因此日後再與別的小夥伴相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旦有事情緒就有可能變得暴躁。綜合以上所述,孩子情緒不穩,一定是有自己的原因,家長平時就需要仔細觀察,找到原因才好慢慢調節孩子的情緒。下面來講父母該如何調節孩子的情緒。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研究表明,杏仁核(amygdala)是情緒認知神經機制中的重要結構。一般認為,有益於個體的情緒(如快樂)是正性情緒,與之相反的是負性情緒,如悲傷、恐懼、憤怒等。研究發現,杏仁核和很多負性情緒有關,但最主要的是參與恐懼情緒的加工。一位被稱為SM女士的著名的病人為杏仁核的相關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