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壹
情緒的理解
情緒以人的需要為中介,是人的主觀感受和態度體驗,反映了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係。如果外界事物事件符合我們的需要,就能引起積極的情緒體驗;反之就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
貳
情緒的成分及種類
(一)情緒的成分
1、生理反應:人的心律、血壓、呼吸以及消化系統等,會隨著不同的情緒狀態發生變化,如激動時血壓升高,焦慮時心跳加快,憤怒時呼吸急促等。
2、主觀體驗:個人內心才能真正感受或意識到的一種體驗,如痛苦、快樂、內疚等。
3、外部表現:主要是我們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情緒都可以通過外部表現來觀察。比如煩惱時愁容滿面,特別高興時手舞足蹈。
(二)情緒的種類
情緒分為基本情緒與複合情緒。
1、基本情緒:分為六種,即喜、怒、哀、懼、愛、恨
2、複合情緒:是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比如焦慮、抑鬱、煩躁、緊張、抱怨
焦慮:憤怒+內疚+恐懼+痛苦+不確定
抑鬱:焦慮+憤怒+痛苦+無力
抱怨:憤怒+厭煩+委屈+難受+害怕
叄
疫情下負性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一)軀體不適
1、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頭暈、胸悶,氣短,胸痛,尿頻,口乾、出汗,肌肉緊張,發抖,全身乏力;有些會出現頭痛、心慌、心悸等;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體溫升高等情況。嚴重的會焦慮發作、瀕死感。
2、消化功能減退:食慾下降、腹脹、腹部不適、腹瀉 ,甚至還可能出現噁心、嘔吐。
3、睡眠障礙:表現為害怕入睡;過度緊張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驚醒,多夢且多噩夢;早醒、醒後遲遲不能入睡。
(二)身心疾病
長期處於情緒不良狀態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應激狀態影響軀體健康,引發身心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支氣管哮喘、慢性疼痛、神經性皮炎等。
1、過度求醫,反覆確認是否安全;隱瞞去過疫區或接觸感染者,否認自己有病。
2、攻擊行為
易激惹:由於恐懼和隔離,每個人心頭都壓著火,極度壓抑,常常因為一句話、一件事大發脾氣,相互攻擊。許多在醫院排隊等待治療的人,就經常發生爭吵,甚至打架的現象。
3、失控行為
心理學家做過感覺剝奪實驗:召集一群人分別進入一個封閉黑暗與外界完全隔離的狹小空間,受試者都出現了錯覺、幻覺、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思維遲鈍等。最多能堅持三小時,最少幾分鐘就逃離。
這場疫情應對的級別前所未有,很多人從來沒有被隔離過,隔離帶來的人際阻斷、人身自由受限而焦躁不安。
肆
疫情危機下健康情緒的標準
(一)誘因明確
情緒的發生與發展有明確的原因,這是健康情緒的重要標誌,無緣無故的喜,無緣無故的怒,莫名其妙地悲傷與恐懼等都是不健康的情緒。
(二)反應適度
刺激強弱要與反應強弱成正比,弱刺激強反應,強刺激弱反應,這說明不健康。此次疫情危機,只要反應適度,說明情緒是健康的。如果反應過度,強烈驚恐,甚至應激危機,說明心理出了問題。
(三)穩定而靈活
情緒一旦發生,開始反應比較強烈,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應逐漸減弱,這就是健康的情緒。如果情緒發生以後,頓時減弱,變化莫測,即為情緒不穩;同時,如果情緒發生以後,減弱過緩,甚至情緒「固著」則是情緒變化不靈活,這兩種情緒都是不健康的。
(四)能自我調節與控制
健康的情緒是可以受自我調節與控制的,所以,人們可以情緒轉移,合理釋放,也可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不健康的情緒則自我調節差,一旦激情爆發,猶如脫韁野馬,不可駕馭。
(五)適應良好
適應良好是針對情緒的效能而言的。情緒是人們適應環境的重要心理機能,健康的情緒可以使人達到良好的適應水平。為此,情緒的指向應當是對人對事對自己都有益的事物。比如說,激情爆發可以毀物傷人,這不是健康情緒。而激情發生,見義勇為,則為健康情緒。而且,要想使情緒產生積極的效能,達到良好的適應,就不能只停留在內心體驗上,而應當變成積極的行為上。如果情緒的效能總是消極的,對人、對已、對社會都是有害的,那麼這種情緒就是不健康的。
來源:墊江縣心理諮詢協會
***************************************************************
原標題:《疫情下的情緒調節(二)科學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