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影響兒童情緒理解能力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情緒理解(understanding emotion)是個體理解情緒的原因和結果以及應用信息對自我和他人產生適當情緒反應的一種能力。對情緒的識別和理解有助於促進個體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由於聽分析器病變導致聽力減退或損失的聽障兒童,其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也受到限制。他們常常表現出較差的社會適應能力,較難獲取溝通信息,以致出現不能理解或者誤解社會規則或主流文化等問題。

目前,聽障兒童的情緒理解存在兩種假說——「缺陷假說」和「補償假說」。缺陷假說認為,由於聽力的損失導致語言欠缺,使得其較難形成高水平的抽象思維能力,進而妨礙對其所接觸個體情緒狀況的準確理解以及信息交流,從而影響對於社會情境的知覺理解,導致聽障兒童的情緒理解存在發展劣勢。而補償假說認為,正是由於聽覺通道的損傷,其視覺和觸覺能力可能被個體更多地利用因而有更強的感知能力。此外,大腦的可塑性也可彌補這一缺失。因此,聽障兒童的情緒理解並不存在發展劣勢,相反可能在某些方面優於正常兒童。當前,國內外研究者對聽障兒童情緒理解的不同成分進行了探究,所支持的假說不盡相同,各有側重。

聽障兒童的情緒識別存在發展劣勢

情緒識別是個體根據外在表情或情緒情境信息來推測他人情緒狀態的一種理解能力,也是兒童最早具備的情緒理解能力。聽障兒童情緒識別的研究包括面部表情識別和情緒情境識別。

面部表情識別是聽障兒童情緒識別的基礎,影響個體的情緒發展。霍西(Hosie)等人在1998年曾採用匹配、標記以及理解任務測試聽障兒童的表情識別,發現聽障兒童的表現與同齡正常兒童的表現水平相當。他們對不同面部表情所傳達的情緒有著共同的理解,尤其是當只進行簡單的情緒匹配任務的時候,這種差異更加不顯著。與之相反,眾多研究則認為聽障兒童的面部表情識別存在發展劣勢,即使是植入人工耳蝸或是佩戴助聽器的聽障兒童,其面部表情的識別也明顯差於正常兒童,儘管這種識別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情緒情境識別是建立在情緒線索上的動態識別的情緒理解能力。多項研究表明,相較於正常兒童,聽障兒童的情緒情境識別能力存在滯後的發展。例如,王娟等人在2018年採用情緒理解測試發現,聽障兒童的情緒情境識別顯著滯後於正常兒童;杜巧新等人在2014年採用情緒情境任務對聽障兒童進行情緒理解研究發現,聽障兒童較正常兒童在情緒情景識別上存在一定的發展劣勢;戴克(Dyck)等人在2004年採用故事情境法發現,聽障兒童在情緒情境識別理解能力上存在延遲或缺陷。

可見,儘管部分研究者認為聽障兒童的情緒識別發展完整,但大部分研究者發現,其情緒識別存在發展劣勢。聽覺損傷不僅影響聽覺功能,語言的缺乏使用可能使聽障兒童對所接觸的他人的情緒狀態難以準確識別和把握,進而妨礙其對面部表情的判斷以及情緒情境的理解。

聽障兒童的情緒歸因存在滯後發展

情緒歸因是對產生情緒的原因進行理解的一種能力,其對個體的社會適應有重要影響。聽障兒童情緒歸因的研究包括情緒原因理解和願望信念理解。

情緒原因是理解他人情緒的基礎。研究發現,相較於正常兒童,聽障兒童對情緒原因的理解能力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對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緒進行正確歸因存在明顯困難。而裡夫(Rieffe)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顯示,聽障兒童在情緒歸因方面的表現與正常兒童水平相當,但是其對情緒成因的理解不太成熟,尤其是對憤怒情緒的理解。這項研究未考慮到其語言水平,因而維夫林克(Wiefferink)等人在2013年採用非語言情緒理解測試進一步發現,聽障兒童在非語言情緒理解測試中同樣表現出滯後的發展水平。

現實生活中,聽障兒童在進行情緒歸因時大多是基於願望,而非信念。裡夫等人在2000年發現聽障兒童同正常兒童一樣採用了多種心理狀態作為參考,但他們更傾向於忽略因果原因,而把非預期的情緒歸因為願望,而非信念。尤其是其對願望的情緒理解並不差於普通兒童,並且與高興、憤怒和悲傷相比,恐懼引發了較少的願望歸因,而更多地引發信念歸因。同樣是從願望信念出發,李娜等人在2009年採用情緒理解測試則發現,聽障兒童對願望信念的理解水平均顯著低於正常兒童,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其所採用的測試不同。

聽障兒童的情緒歸因存在滯後發展,且其歸因方式與正常兒童存在不同。聽障兒童大多採用願望優先的方式,關注其結果,這可能與其有限的互動時間和有限的交流手段有關,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儘量快速地表達清楚自己所想要的東西。總而言之,聽障兒童的情緒歸因同樣存在滯後發展,但其願望歸因發展較好。

聽障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較低

情緒調節是在一些策略和機製作用下,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是個體適應社會的重要功能。對聽障兒童情緒調節的研究主要包括情緒調節能力以及情緒策略的選擇兩方面。

情緒調節是情緒理解的應用。大部分研究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聽障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顯著較低,尤其是在情緒接受、衝動控制以及策略使用等方面。此外,聽障兒童在情緒調節策略上的總體使用也不如正常兒童,尤其是情緒波動時,常採用如尖叫、怒斥、打人等不良的情緒調節策略;其策略使用方法也較為單一,在調節情緒時傾向於使用尋求支持和認知重組策略。而特尼桑(Theunissen)等人採用自我報告法進行的研究則發現,大多數聽障兒童所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與其同齡正常兒童相同,這可能是研究方法不同所致。

總體而言,聽障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較低,不能很好地對消極情緒進行有效調節,並且其方法及策略的選擇較為單一,與正常兒童所常採用的方式不同,這可能與其自身的原因相關。由於聽覺能力的損失導致其自卑心理較為嚴重,常常接收到負性情緒,一旦發生事情常想尋求支持來得到安慰。

目前,聽障兒童情緒理解研究在所支持的假說上並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研究者對情緒理解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該領域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需要心理學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研究聽障兒童的情緒理解,為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首先,情緒類型的研究應該拓寬,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基本情緒為基礎,自我意識情緒的研究涉及較少。因此,可對聽障兒童的自我意識情緒的識別或歸因等進行研究。其次,採用多種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大多以問卷的形式進行,但問卷法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未來的研究可增加研究方法。最後,增加幹預方法。目前的幹預方法較少,最有效的是PATHS課程,因此未來的研究可多增加些幹預措施。

(本文系雲南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聽障兒童的尷尬情緒識別」(ysdyjs201904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3日第1973期 作者:黃玉芳 吳芃 陶雲

精彩推薦:

經濟特區新型智庫的使命與擔當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提升文化軟實力

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四個之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單側聽力損失和輕度聽力損失需要幹預嗎?
    輕度聽力損失是指平均聽力在26-40分貝屬於輕度的聽力損失,由於正常的語言交流在50分貝左右,所以大部分輕度聽力損失患者感覺日常交流沒有問題,只是聽不到一些小聲講話或者遠距離的聲音。對於輕度聽力損失患者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在會議等聲音嘈雜的環境下很容易錯過別人的談話內容,因為聽起來很費力,其他時間自己感覺和常人無異。
  • 如何讀懂兒童常見聽力檢測報告
    認識聽力學檢查當發現兒童有聽力損失,家長需要去了解孩子的聽力損失是什麼類型(如傳導性、感音神經性等),聽損達到什麼程度,而這些都要通過聽力學檢查來判斷和評估。聽力學檢查分為主觀檢查(主觀聽力測試)和客觀檢查(客觀聽力測試)兩種。
  • 人工耳蝸助先天性聽力損失三胞胎姐妹第一次聆聽世界
    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許多不同的部分,所有部分共同作用才能聽到聲音,其中任何一部分出現問題都會造成聽力損失。目前,能夠幫助聽力損失患者再次聽到聲音的治療方式有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兩種方案,其中助聽器適用於輕度或中度聽力損失患者,對於患有中度至極重度聽力受損的患者而言,即使是最好的助聽器,聲音的效果就如同一臺沒有調節好音量的收音機一樣——助聽器只能讓聲音聽起來更大,但這不意味著更清晰。
  • 託馬斯和朋友兒童專用耳機,保護兒童聽力讓學習更輕鬆!
    但是,長期佩戴使用大音量的耳機容易對聽力造成損傷,如噪聲性聽力損傷、突發性耳聾等,影響孩子生活學習。為保護兒童聽力,小礦鼠兒童智能科技研發了託馬斯和朋友兒童專用耳機。但是大音量耳機並不適合兒童使用,數據統計,我國0-6歲聽力受損兒童高達13.7萬人,並且每年以2.3萬人次增長,這其中只有不到60%的聽力受損兒童能得到專業機構接受系統康復訓練及指導。
  • 兒童遊藝區噪聲超70分貝 專家稱損傷兒童聽力
    兒童遊藝區噪聲超70分貝 專家稱損傷兒童聽力 不過記者在調查採訪中卻發現,這些「城堡」平均噪聲都在70分貝以上,部分遊戲發出的噪聲甚至達到90分貝以上,無論幼兒還是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這些娛樂噪聲都很可能成為他們聽力的殺手。
  • 聽力受損兒童訓練內容之聽覺訓練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了兒童聽力受損訓練要遵循的原則。這一期,我們就來講一講具體的訓練內容,聽障兒童的訓練內容包括聽覺訓練、言語語言訓練兩大部分。這一期的內容主題是:聽覺訓練的內容及方法。
  • 聽障兒童概述 中國有聽力殘疾兒童13.7萬人
    這樣的心碎經歷,每個聽障兒童的父母都體驗過。等待他們和孩子的,是昂貴的手術、漫長的康復治療、坎坷的求學之路……鮮為人知的聽障人群,正在成為日漸擴大的弱勢群體。世界上聽障兒童數最多的國家聽障兒童,即聽力出現了損失,聽不見或聽不清周圍聲音的兒童。因為種種原因,他們聽覺系統中的傳音、感音,以及對聲音綜合分析的各級神經中樞發生異常,引發聽力障礙。
  • 什麼才是有效的聽力課程(3):動畫片對啟蒙階段聽力基礎的形成有...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聽力課程通過動畫片教學幫助孩子提升聽力理解能力的這個話題。  本系列前兩篇文章-  一切從聽開始——聽兒歌、看動畫片、聽故事音頻,讓孩子積累大量正確的語音信號,這些信號會內化成孩子的聽力辨音、聽覺記憶能力並進而形成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有了聽力基礎,才能有口頭輸出,才能帶動後續的讀、寫環節。  二、為什麼「看聽」動畫片是快速提升孩子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 【福州星田兒童發展中心】兒童語言障礙及語言障礙的病因是什麼?
    ,或語言表達能力發育的延遲和異常,這種異常影響學習、職業和社交功能。聽力障礙 聽覺是語言感受的一個重要的渠道,當小兒聽力受損害後,不管是傳導性的,還是感覺神經性的,都不能正確地察覺聲音傳導,產生程度不等的語言發育遲緩,其遲緩嚴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吸力損害的程度、發生的年齡、矯治聽力的年齡、矯治的合適性等,傳導性聽力障礙伴有反覆和長期的中耳炎,這對早期語言發育可產生不良的影響。
  • 爆竹聲會影響孩子的聽力嗎?
    在喜悅之餘,很多家長都忽視了一個問題:放鞭炮對小孩和孕婦的影響。小鈴鐺今天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放鞭炮的小知識。鞭炮聲對孩子的影響首先,在討論煙花爆竹對寶寶聽力影響之前,需要清楚的是,鞭炮聲音到底有多響呢?
  • 使用骨傳導聽力輔助設備的作用
    根據一個持續25年之久法國科學研究表明,自我感覺的聽力損失和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有著密切的關聯。該研究文件同時指出,佩戴聽力輔助設備基本可以減緩這種認知能力下降。提高聽力能力的幫助該研究文件表明,自我感覺的聽力損失和加速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是單獨關聯的。
  • 您了解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聽力損失嗎?
    由於傳導性聽力損失的程度最大不超過60分貝,且耳蝸及之後的感音、聽神經導電功能良好,不伴隨對聲音的感知和言語分辨能力障礙。因此,只要用助聽器把聲音放大至合適程度,傳導性聽力損失人士的聽聲問題就能輕鬆解決了。
  • 孕婦孕期不要吃這個,會感染巨細胞病毒,造成胎兒聽力損失!
    有研究表明,先天性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兒童發生聽力損失的可能性是未感染兒童的四倍;美國每年約有20000名嬰兒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其中約15%會發生聽力損失。 認識一下,在機體玩「潛伏」的巨細胞病毒 交朋友前,一定先要爆照,無圖無真相,永恆的真理。
  • 頻率選擇性的下降也可影響言語理解力
    頻率選擇力和解析度下降聽力正常的人能夠從複雜聲音中選擇性地聽取某一頻率的聲音,例如在喧鬧的環境中聽懂言語,這基於正常的頻率選擇力。聽力損失患者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容易區分不同頻率的聲音,即頻率的選擇力和解析度下降。耳蝸基底膜的部位不同,所感受聲音的頻率不同。
  • 搖搖車音量超過88分貝 兒童長時間聽易損害聽力
    醫生表示,長時間處於分貝過高的噪音環境下,孩子的聽力和語言發育的確會受到影響。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家長,在被問到是否知道搖搖車的噪音影響聽力時,不少家長均表示不知情。「孫子吵鬧時,我就帶他來坐搖搖車,甚至有時候還要在搖搖車上餵飯。一元錢又不貴,還能學童謠,對聽力應該不會有什麼影響吧。」一位奶奶說。
  • 搖搖車成「聽力殺手」:3歲兒童天天坐致聽力下降
    「80後」媽媽李君茹很擔心孩子樂樂的聽力,近日,她給本報打來電話稱,樂樂老是摳耳朵,看動畫片時總是嫌聲音小,有時都貼電視機邊上看。到醫院一查,聽力下降。她思來想去覺得罪魁禍首是樂樂每天必坐的搖搖車。樂樂從8個月開始,家人就扶著他坐搖搖車。
  • BuddyPhones兒童耳機 | 最高85分貝,保護孩子聽力,還他人安靜
    對於任何年紀的孩子,都應該注意他們耳機的音量」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生聽力殘疾兒童2.3萬,其中一部分是先天性殘疾,剩下的就是因為後天不良生活習慣導致,比如長期佩戴高分貝耳機,給孩子的聽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失,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以,每年2-4萬的速度增長。
  • 讓聽力損失的老人年輕20歲 1MORE無線智能輔聽耳機評測
    但是在過去,因為各項安全防護都並不是做得那麼充足,尤其是在聽力的保護上:有很多曾經在機電、設備加工廠等噪聲強度較高的環境下工作的人,他們如今都出現了聽力損失、聽不清電視和身邊人說話的情況。在各種數碼設備、耳機音響日益流行的今天,聽力受損這一問題已經嚴重的對那些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無法順暢溝通、看電視要開到極大音量影響身邊人、使用傳統助聽器擔心被貼上「殘障」標籤等。
  • 聽力殘疾的定義是什麼?
    聽力殘疾是指人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雙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聽力障礙,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環境聲及言語聲,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據WHO預防聾和聽力損失項目報告(1991年,日內瓦)以及項目進展第1次會議報告(1997年,日內瓦),對聽力殘疾的定義及聽力損失的分級如下:①成人:較好耳0.5、1、2和4 kHz四個頻率永久性非助聽聽閾級平均值≥41 dB HL;②兒童(15歲以下):較好耳0.5、1、2和4 kHz四個頻率永久性非助聽聽閾級平均值≥31 dB HL。
  • 春節煙花爆竹聲音大,對聲音敏感和害怕的自閉症兒童怎麼辦?
    在語言矯正的工作中,輕常遇到這樣的自閉症孩子,聽覺過敏是自閉症兒童特有的現象,是我們正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很多自閉症孩子在聽到某些特定的聲音時,會表現出無法忍受,並常感到疼痛或流露出消極的情緒。大部分孩子可能對某些聲音聽力不足,或者認知不夠,或者對某些聲音又特別敏感,他們會異常清晰的聽到各種自然界聲音,像樹葉的沙沙響聲,流水的聲音,咳嗽的聲音等等在普通人看來非常普遍尋常的聲音,這些在自閉症孩子聽來或被無限放大,當對聲音的容忍度降到臨界點,會引起煩躁、恐懼、甚至我們想像不到的疼痛,就是聽覺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