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選擇力和解析度下降聽力正常的人能夠從複雜聲音中選擇性地聽取某一頻率的聲音,例如在喧鬧的環境中聽懂言語,這基於正常的頻率選擇力。聽力損失患者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容易區分不同頻率的聲音,即頻率的選擇力和解析度下降。耳蝸基底膜的部位不同,所感受聲音的頻率不同。對於未受損的耳蝸,一個窄帶的聲音在基底膜上某個部位產生確定的清晰的振動,相應的。在聽皮層產生一個清晰而肯定的興奮。對一個複雜的言語聲音,集中在特定頻率周圍的能量也可以在耳蝸中產生窄帶的、清晰的、確定的興奮。如果在信號的鄰近頻率中包含一些能量的噪聲,聽力正常的耳朵能向大腦輸送不同的信號,信號在耳蝸中有一定範圍的興奮,大腦可以獲得所有頻譜的信息,同時大腦能夠選擇性地忽略噪聲所引起的興奮,從而破譯言語所表示的興奮,這就是耳的頻率解析度,或頻率選擇性。感音神經性聾患者的頻率解析度下降,是因為他們的耳蝸外毛細胞失去了增加耳蝸對聲音頻率敏感性的能力。雖然言語成分和噪聲成分有不同的頻率,如果這些頻率很相近,耳蝸則會有單一的較寬部位的興奮,而不是兩個精確調諧分開的部位,這樣,大腦就很難從噪聲中區別信號。即使在沒有噪聲的情況下,頻率選擇性的下降也可影響言語理解力。如果頻率解析度下降得過多,言語中較強的低頻部分(如在言語聲中的第一個共振峰)可以掩蔽較弱的高頻部分(第二個共振峰,和從聲道中產生的摩擦音),這稱為向上掩蔽。隨著聽力損失的加重,頻率解析度逐漸下降,對言語理解力的影響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