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的注意力偏向和症狀似乎表現出兩種相反的趨勢。然而,他們對立的注意力偏向和症狀是否是由常見的神經機制引起尚不明晰。
相互抑制模型解釋了PTSD的情緒調節不足和調節過度狀態之間的切換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模型,其中杏仁核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之間的相互抑制可預測同一患者內神經、行為和症狀水平的情緒調節不足和過度調節狀態之間的同步交替。這種相互抑制模型預測:當杏仁核佔優勢時,患者會進入情緒調節不足狀態,對威脅表現出注意力偏向並表現出重新出現的症狀。相反,當vmPFC佔主導地位時,預計患者會進入情緒過度調節狀態,這種狀態下會表現出注意力集中,遠離威脅和迴避症狀。
為了測試此模型,研究進行了三部分分析:
1)研究者自己數據的行為研究分析(N= 20);
2)行為meta分析(總計N = 491);
3)神經影像meta分析(總計N = 316)。
研究還發現行為注意量度的分布是雙峰的,表明患者內部狀態之間存在交替從而支持了該模型。此外,對威脅的注意偏向與重新體驗症狀有關,而對威脅的注意偏向與迴避症狀有關。研究還發現杏仁核活動的活動增加和減少分別與重新體驗和迴避症狀有關。
本研究的模型可能有助於闡明區分PTSD的非解離性和解離性亞型的神經機制,後者通常表現出不同的情緒調節水平。因此,它可以為針對每種亞型的療法提供新的場所。
編譯作者:Роза(brainnews創作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