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青少年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有強關聯

2021-01-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情感麻木是個體經歷創傷性事件後常出現的一種異常情緒性反應,也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症狀之一。情感麻木表現為對具有情緒效價的刺激難以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根據受限的情緒類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正性情緒麻木和負性情緒麻木。

在最初的PTSD診斷標準中,情感麻木症狀被描述為「受限的情緒狀態」,包括對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的麻木。在新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這一症狀的描述被修訂為「難以體驗到正性情緒」,縮小了這一症狀的界定範圍。但是,這一修訂並非基於足夠的實證證據。特別是在兒童青少年中,有研究發現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可能有更強的關聯。

為進一步驗證這一症狀標準修訂的適用性,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對14465名兒童青少年地震倖存者中的情感麻木症狀進行考察。該研究通過項目反應理論分析和症狀學分析分別考察「難以體驗到正性情緒」和「難以體驗到負性情緒」這兩種不同的情感麻木類型。

研究顯示,相較負性情緒麻木,正性情緒麻木症狀對PTSD整體麻木症狀簇水平具有更好的區分度(見圖1)。與沒有報告情感麻木症狀的組別相比,同時報告了兩種情感麻木類型的組別具有最高的PTSD診斷率、PTSD症狀嚴重程度和功能損傷情況,其次是只報告了正性情緒麻木的組別。只報告了負性情緒麻木的組別雖然PTSD嚴重程度和功能損傷最低,但也高於無情感麻木組(見表1)

圖1 PTSD情感麻木症狀的項目特徵曲線

表1 不同PTSD情感麻木症狀模式的組間比較

該研究在症狀水平上對PTSD不同類型的情感麻木症狀進行考察,結果顯示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情感麻木,均會對兒童青少年的PTSD症狀和功能有影響,因此在研究和臨床實踐中都值得繼續關注。同時,該結果也為未來PTSD診斷標準中對該症狀的界定提供了實證證據。

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病理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官方期刊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上。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20-00677-w

相關焦點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醫療人員觀察到,參戰士兵或經歷戰事的婦女,會出現創傷壓力反應,在事件過後出現麻木、情緒激躁、容易失眠,且常做惡夢等症狀。由於早期研究主要以軍人為研究對象,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又被稱為戰鬥疲乏症。近十年的研究,則主要關注經歷災難後發生的 PTSD,並認為這是災後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每個人、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0-29 14:35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最近網上傳著的ptsd是什麼梗?在網上大家都能看到在玩ptsd這個梗,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比利·林恩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不是懦弱畏戰
    好萊塢大片中的「常見」病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是近年來在美軍退役士兵群體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職業病,具體成因是人受到某種創傷後會產生精神異常現象,情況嚴重就會變成一種疾病。一般情況下,普通摔傷或骨折不會讓人患上PTSD,只有經歷生死關頭的重大創傷,或是目睹他人遭遇類似情況時,才有可能患上PTSD。
  • 《抖音》ptsd是什麼梗
    最近  ,在抖音上面刷視頻的時候,就經常看到有人在下面的評論裡面刷ptsd。讓小編看的也有些不明白了。這一個梗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家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抖音》ptsd是什麼梗吧! 《抖音》ptsd是什麼梗 「PTSD」科學解釋: 是代表創傷後應激障礙,意味著個人經歷、目睹或遭遇一次或多次涉及自己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或嚴重傷害的威脅
  • 為什麼乳腺手術後還會上肢麻木疼痛?
    這下手術是做好了,但經常會有患者說感覺到各種不適,比如說上肢疼痛感、壓痛感、無力感、緊縮感、僵硬感,有的是遲鈍、麻木的感覺等等,往往這些不適又會引發焦慮。 你是不是又開始擔心了:是不是手術沒做好?為什麼手術做完了還會有這些症狀?
  • 用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更好適應社會環境,因此恐慌對人類生存和繁衍有很大的影響。但過度恐懼會讓人們過度謹慎畏手畏腳,扭曲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同時恐慌過度也會對人們身心形成極大的傷害。因此,自己有負性情緒,如果不是特別嚴重,接受和正視自己現在有「負性情緒」這個事實。只要心理上接受、理解了負性情緒,人們就有可能不輕易被負性情緒所幹擾。
  •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診斷及調節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死亡,如目睹地震、車禍、突發公眾事件或受到死亡威脅,或嚴重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
  • 26年超5萬病例大數據預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可增加女性患卵巢...
    近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Research國際期刊發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他們分析了26年隨訪研究中超過5萬病例的健康數據,發現人生中經歷過六次以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比從未經歷過PTSD的女性高出兩倍,這可能說明了PTSD、抑鬱症等壓力相關精神性障礙或將成為引起女性腫瘤的「最大殺手」。
  • 如何判斷創傷後應激障礙,又知道它有哪些症狀?
    作為一種精神障礙,PTSD患者具有高度的恐慌感,一種不斷入侵他人的感覺/體驗與社會隔離的逃避行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回憶創傷事件等症狀,它的社會功能被嚴重破壞,有些人甚至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流行病學研究發現,40%到90%的人經歷他們生命的某些階段一些創傷性事件,但不是所有經歷創傷性事件的人都會在普通人群中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患病率為7% - 12%。
  • 管理負性情緒至關重要
    作為人類,你將在一生中經歷各種情緒,以應對生活中瞬息萬變的情況,一不小心就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因此,負性情緒的管理對每個人的生活都至關重要。負性情緒的調節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心理學上把焦慮、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負性情緒是一種進化反應,是對生活中負性事件和壓力的正常反應。適度且短暫的負面情緒能幫助人類更好地應對困難,但如果負面情緒持續時間過長,則會損害身心健康。」
  • 有形的傳染與無形的傳播: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與PTSD預防
    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僅自然災害、車禍或恐怖襲擊等會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威脅到生命的生理狀況/疾病也會引發PTSD。比如,女性在產子後出現PTSD的概率為1%-5%,14%-59%進過重症監護室(ICU)的患者會出現PTSD症狀。PTSD也是SARS倖存者中最常見的精神診斷之一。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作者丨杜華陽來源丨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我醫學界文章報導,《中國神酒「鴻茅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的作者譚秦東,在接受派出所問詢後出現胡言亂語、自言自語、情緒失控扇打自己耳光、甚至頭撞牆等自殘行為。經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 戀愛、失眠、抑鬱、創傷……|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心理學研究
    從長遠來看,可能加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30)我們的童年創傷,竟能通過血液遺傳給下一代?研究表明,童年時的創傷經歷甚至會在幾代人中存在影響(Bohacek等,2015年),我們受過的苦會影響我們的孩子。這種遺傳形式很特殊。研究人員想知道,由創傷事件觸發的信號如何嵌入生殖細胞中的?
  • 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在心理學臨床試驗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現象,比如那些喜歡看恐怖片的人,看多了恐怖片後,很容易對心理產生傷害,在記錄的案例裡至少有10個以上是由於看了恐怖片而產生的抑鬱心理障礙。從這些案例中,我們看到了一些負性的刺激對人的影響,無論是對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應該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
  • 青少年常見的不良情緒有哪些 青少年不良情緒如何調節和疏導?
    不良情緒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如何正確調節和疏導不良情緒成了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一大重點。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青少年常見不良情緒有哪些以及如何調節和疏導不良情緒。認識青少年不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原因,目的在於根據原因找出調節青少年不良情緒的措施。從兩大方面入手進行不良情緒的調節。
  • 研究表明負面情緒與免疫反應之間存在關聯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負面情緒,比如悲傷和生氣,與更高程度的炎症相關,可能預示著糟糕的健康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天多次測量的消極情緒與炎症生物標誌物水平較高有關。
  • 創傷後應激紊亂與癌症並無顯著關聯
    2015年5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了一篇最新文章,他們進行了一項大型人群調查研究,對創傷後應激障礙
  • 如何開展災後心理危機幹預 ?(PTSD創傷篇)
    在美國與歐洲,相關的研究非常多,有根據事件性的(如船難、天災、戰爭、恐怖攻擊等),也有隻根據區域的研究,亦有混合兩者的相關研究,學者也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PTSD的機制與介入協助的建議,例如北歐的挪威,研究學者持續了30年的追蹤,無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的狀態,而美國在911事件之後,也成立了研究中心與編列預算。
  • 顱腦創傷相關下丘腦—垂體功能損傷的臨床特點及研究進展
    12個月隨訪時,仍有23%患者睪酮水平低下,而GH缺乏患者比例較低(7.6%)。丹麥一項全國範圍內關於創傷後垂體功能損傷患者生活質量的隊列研究表明,隨訪過程中(中位時間2.5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和歐洲五維健康量表EuroQoL-5D)及多維疲勞量表-20(MFI-20)評分均顯著減低,且與垂體功能低下所致性腺功能減低有部分程度相關。
  • PTSD患者情緒不足/情緒過度調節狀態交替的相互抑制模型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的注意力偏向和症狀似乎表現出兩種相反的趨勢。然而,他們對立的注意力偏向和症狀是否是由常見的神經機制引起尚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