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不是懦弱畏戰

2021-01-10 澎湃新聞

李安導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國內上映以來,收穫的大多數關注都集中在120幀新技術的使用上,但影片中值得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這部電影披著戰爭片外衣,卻並沒有其他戰爭片裡那種炮火轟鳴的大場面,本質上是一部偏文藝的紀實性劇情片。電影以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陸軍中一個平凡士兵和同班戰友為主角,寫實地表現了戰爭對士兵及其家人全方位的影響,並展現了士兵們置身和平社會中時出現的不協調現象。士兵們心理及生理之所以出現嚴重異常,極有可能是患上了一種被稱作PTSD的精神疾病,中文名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在影片中,主角林恩的姐姐就試圖證明自己的弟弟患上了PTSD,希望他因此而留在國內治療,不再被派往戰場。那麼,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PTSD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疾病?

好萊塢大片中的「常見」病症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近年來在美軍退役士兵群體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職業病,具體成因是人受到某種創傷後會產生精神異常現象,情況嚴重就會變成一種疾病。一般情況下,普通摔傷或骨折不會讓人患上PTSD,只有經歷生死關頭的重大創傷,或是目睹他人遭遇類似情況時,才有可能患上PTSD。因此,經歷實戰的士兵可謂是最容易患上PTSD的群體。除此之外,經歷過嚴重自然和人為災難、恐怖襲擊或者暴力犯罪的人,也是PTSD的易患人群。也就是說,PTSD這個看起來有些陌生的名詞,實際上離我們非常近——只要有犯罪和事故發生的地方都有可能留下PTSD的陰影。

比如,漫畫英雄蝙蝠俠幼年經歷了父母被槍殺的慘痛往事,就出現了典型的PTSD症狀。而根據美國的網站ptsdunited.org的數據顯示,僅在美國就有約4500萬PTSD患者,佔到了美國總人口的14%!在《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之前,PTSD就一直是美國影視文化作品中常見的現象,如經典的《第一滴血》,兩年前的戰爭佳片《美國狙擊手》,以9.11事件為主題的紀念電影《特別響,非常近》,都或多或少地表現了戰爭和恐怖主義引發PTSD疾病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放禮花時士兵們本能地放低姿態抱頭尋找掩體是PTSD的典型表現。《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PTSD患者有三大核心症狀,即闖入性記憶(創傷記憶容易以閃回或夢境的形式重現)、躲避反應(受害者極力避免與他人談起受傷經歷甚至變得自閉)以及喚起反應(過度警覺並難以集中注意力)。在李安這部電影中,B班的士兵們尤其是比利·林恩就很明顯地表現出了闖入性記憶和喚起反映。例如在B班士兵即將進行中場表演時,B班與舞臺工作人員產生激烈衝突,以及在放禮花時士兵們本能地放低姿態抱頭尋找掩體,這些都是PTSD的典型表現。

除此之外,患上PTSD的老兵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症候群。在HBO的紀實性美劇《殺戮一代》中,主角之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布拉德·科爾伯特就在演講中自述從伊拉克回國後無法正常開車,已經被吊銷了25次駕駛執照,而情緒不佳以及認知能力下降其實是PTSD的另一種症狀;在經典電影《計程車司機》中,越戰老兵特拉維斯·比科爾從戰場回國後,因為患上失眠而成為一名夜班計程車司機,他不僅經常因為一些無法控制的奇怪言行讓身邊的人感到擔憂,更會時不時地產生一些暴力謀殺的幻想,這種被稱為侵略性思維的症狀也是PTSD的副產品之一。這些電影希望引起社會對PTSD患者更多的關注,使得他們能受到身邊的人更友好的理解和幫助,從而早日走出陰影。

治癒PTSD

PTSD並非不治之症,在全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機構和團體來幫助PTSD患者走出心理陰影,重返正常社會。例如最近熱播的美國FOX電視臺劇集《嘻哈帝國》中,男主人公之一賈馬爾·萊昂是一位非常成功的R&B歌手,因為在一次社會活動中被人開槍射中腹部,經過治療後雖然身體痊癒,從此以後卻失去了上臺表演的能力。傷愈後他多次嘗試登臺表演,然而每每面對臺下觀眾和媒體鏡頭時都會由於「闖入性記憶」而幾近精神崩潰。為此他加入了一個當地的康復團體尋求幫助。這個由退役老兵組建的團體採用的康復手段,只是聚集一群由於各種原因患上PTSD的病友互相交流,再輔以各種心靈雞湯和一些十分業餘的心理疏導。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上述治療方法並非影視作品的發明創造,像這樣的精神和心理類疾病康復團體在美國十分常見,但實際上,這種民間互助形式的PTSD治療方法不僅效果存疑,還有嚴重的潛在風險。狙殺了300多名恐怖分子的美國狙擊手克裡斯·凱爾,就加入了一個PTSD互助小組,在疏導一名退役陸戰隊員時該隊員突然情緒失控將克裡斯射殺。隨著對這種精神疾病的認知越來越深入,國內外都出現了一些提供專業的PTSD治療的正規醫院。例如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和美國老兵事務所全國PTSD治療中心,後者就是電影中林恩的姐姐求助的醫療機構。

理論上來說,用於治療焦慮症的藥物可以改善PTSD症狀。PTSD不僅僅心理問題,還會導致血液內促皮質素釋放因子和皮質醇的濃度上升,而這兩種激素已經被證明和幾乎所有焦慮相關的精神疾病都有關係。但單純使用藥物治療PTSD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目前對PTSD的治療一般以心理幹預為主、藥物為輔的方式進行。

目前較為常見且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療法,即患者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在某種層面上再次「體驗」創傷,譬如向醫師詳細地講述受傷的經過,或在醫師的陪同下重返受傷的地點,以克服對過往經歷的恐懼感。不過,這種療法同樣存在風險——如果進行地不恰當,或是沒有把握好尺度,很容易因為前文中提到的「躲避反應」而產生二次心理創傷。狙擊手克裡斯事件就是因為啟動了「再次體驗程序」,邀請患病的陸戰隊員去靶場射擊,卻意外引發了對方的躲避反應。此外,根據人體成像技術顯示,PTSD患者普遍都有著海馬體受損症狀,海馬體又是人腦中控制學習認知和記憶的模塊,所以PTSD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力都會受損。不過好在海馬體損傷是可逆的,通過記憶力恢復治療,損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復。美國老兵事務所全國PTSD治療中心還開發了一種有趣的療法,安排經過訓練的康復犬與患者共同生活,讓患者在與康復犬相處的同時逐漸恢復愛心與社會責任感,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封閉症狀。

PTSD≠畏戰逃兵

看過電影《巴頓將軍》的觀眾,可能會對片中巴頓將軍在醫院當眾掌摑一位患有PTSD士兵的鏡頭有印象。這並不是電影中的杜撰,而是真實發生在巴頓將軍身上的真事,甚至可以說是巴頓將軍軍旅生涯中的一個汙點。儘管事後巴頓將軍解釋說當時只是為了恢復那位士兵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怕他裝病而逃避戰場一怒之下做出了過激舉動,但今天從科學角度來說,這樣的「鼓勵」反而會給那名士兵留下更嚴重的心理創傷。

PTSD存在的時間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悠久。但直到二戰時期,醫學界才開始注意到一種名為「戰鬥疲勞」(Battle Fatigue)的病症。可惜的是,當時的醫學界並未足夠嚴肅地對待這種病症,研究也遠未到今天的深度。因此,長久以來老兵中的PTSD症狀都被大多數人當作因膽小害怕而躲避戰爭的懦夫行為,更可怕的是如今仍有部分人持有這種觀點。

在電影中,比利·林恩的姐姐和她為弟弟找的心理醫生就勸說比利·林恩以PTSD為理由避免回到戰場。在試圖說服林恩的過程中,姐姐和精神醫生就反覆強調這不是怯戰行為,林恩的戰爭英雄身份足以證明他的勇敢。當然,作為電影的主角——一位英勇而平凡的美國大兵——比利·林恩最終拒絕了這個建議,毅然回到戰友身邊並與他們互相表達戰友情誼。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事實上,PSTD完全不等於膽小畏戰,而是一種因為戰爭引發的精神疾病。不過,現今美軍對士兵福利以及士兵的心理健康尤為照顧,也確實有士兵因為膽小畏戰而假裝患有PTSD。不過,PTSD並不好裝。PTSD症狀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有所體現,假裝闖入性記憶和躲避反映偏心理反應還算比較簡單,對於偏生理的喚起反應就不是那麼好演了——比如過度的警覺反應和在受驚時瞬間瞳孔擴張,這些細節對演技要求太高,專業醫生其實很容易識破。如果一名士兵假裝PTSD被醫生發現,那麼他很可能沒法在戰友和父老的面前抬起頭了。

PTSD問題當然不僅存在於美國軍隊中。國內大型自然災害發生後,PTSD在受災人群中也是高發疾病。甚至連參與救援行動的志願者和官兵,也可能患上PTSD。馮小剛的電影《集結號》中,主角搭檔的第二任指導員,同樣是非常典型的PTSD患者,卻被戰友和上級視為懦夫。直到近年,國內才開始重視PTSD發病情況,而社會各界對這一疾病的理解仍有待加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診斷及調節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死亡,如目睹地震、車禍、突發公眾事件或受到死亡威脅,或嚴重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我們經歷的創傷事件都會導致創傷後應激嗎?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又如何防治呢?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個體生命受到威脅、目睹他人死亡或嚴重受傷後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障礙,在遭遇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後持續或延遲出現的深度悲傷,主要表現為反覆發生闖入性的創傷事件再現,持續性迴避,以及警覺性增強。
  •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0-29 14:35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最近網上傳著的ptsd是什麼梗?在網上大家都能看到在玩ptsd這個梗,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抖音》ptsd是什麼梗
    最近  ,在抖音上面刷視頻的時候,就經常看到有人在下面的評論裡面刷ptsd。讓小編看的也有些不明白了。這一個梗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家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抖音》ptsd是什麼梗吧!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抖音》ptsd是什麼梗吧!
  • |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種急劇、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後常見而嚴重的精神障礙,以反覆發生的闖入性創傷情景再現、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及對創傷相關情景的主動迴避等為主要特徵。
  • 如何判斷創傷後應激障礙,又知道它有哪些症狀?
    由危機事件引起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在不同時期,障礙、抑鬱、焦慮障礙、自殺、酗酒等行為問題相繼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因其後果嚴重、發病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作為一種精神障礙,PTSD患者具有高度的恐慌感,一種不斷入侵他人的感覺/體驗與社會隔離的逃避行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回憶創傷事件等症狀,它的社會功能被嚴重破壞,有些人甚至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流行病學研究發現,40%到90%的人經歷他們生命的某些階段一些創傷性事件,但不是所有經歷創傷性事件的人都會在普通人群中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患病率為7% - 12%。
  • 26年超5萬病例大數據預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可增加女性患卵巢...
    他們分析了26年隨訪研究中超過5萬病例的健康數據,發現人生中經歷過六次以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比從未經歷過PTSD的女性高出兩倍,這可能說明了PTSD、抑鬱症等壓力相關精神性障礙或將成為引起女性腫瘤的「最大殺手」。這項研究有利於卵巢癌的潛在性分子機制研究,同時有助於輔助制定降低與慢性壓力相關的卵巢癌風險的醫療方法。
  • 心理所發現促食慾激素系統影響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
    近年來一些研究顯示,促食慾激素參與了應激過程的調節,並在應激相關心理疾患中發揮潛在作用。胃泌素和食慾素是兩種最為常見的促食慾激素。初步研究表明,這兩種激素均能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揮作用,參與應激反應的調節,進而影響一些應激相關情緒障礙的發生。此外,有研究報導這兩種激素都可能參與了恐懼記憶加強和消退的調節過程。一些跨物種研究發現,這兩種激素系統通過相互作用,共同參與了複雜行為的調節。
  • 創傷後應激紊亂與癌症並無顯著關聯
    2015年5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了一篇最新文章,他們進行了一項大型人群調查研究,對創傷後應激障礙
  • 有款VR遊戲能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Anamorphine想通過情景再現來實現
    比如說,利用VR技術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創設「虛擬痛苦現場」,引導他們走出記憶中的黑暗,達到治療PTSD的效果;又或者,通過為參與者尤其是年輕人創造「虛擬自我」,幫助他們「建立同理心」。由獨立遊戲開發商Artifact5開發的Anamorphine便是一款試圖通過VR技術治療 PTSD的沉浸式冒險遊戲。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德克薩斯最藍的眼睛
    陳琦  趕去油麻地電影中心看早場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前,為排片量心寒了一把,想當年《斷背山》、《少年Pi》如此紅火,這一次香港怎麼就放棄了李安?(當然,李安這回好像也放棄了香港。)坐在撲撲滿的影廳裡,大家戴好自備的3D眼鏡,雖然不是120幀4K,但散場時默默擦眼淚的人真是不少。
  • 災難過後,還要警惕PTSD
    他們和其他眾多不幸家庭一樣,在現代醫學的「悖論」中苦苦掙扎:旨在挽救生命的治療手段,卻讓倖存者在治療過程中飽受創傷。癌症及其他致命疾病的確診,會給患者帶來強烈的焦慮與絕望。震驚、害怕、痛苦,以及不得不忍受一個接一個的損傷性手術,都是對病人及其家人的沉重打擊,再加上對復發和死亡的恐懼,讓他們完全陷入「創傷後應激障礙症」(PTSD)。
  • 研究證實青少年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有強關聯
    情感麻木是個體經歷創傷性事件後常出現的一種異常情緒性反應,也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症狀之一。情感麻木表現為對具有情緒效價的刺激難以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根據受限的情緒類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正性情緒麻木和負性情緒麻木。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許多人在經歷創傷後,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長期承受失眠、惡夢、嚴重焦慮…等症狀。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PTSD 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一直都不遠。
  • 創傷理論的演進與文學性創傷敘事的意蘊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西方啟蒙運動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專業人士,愈加認識到創傷不僅會給人們帶來身體上的痛苦,也會帶來精神和心理上的痛苦。於是一批專門研究精神與心理創傷的學者應運而生,現代性的創傷理論開始出現。法國神經學家馬丁·沙可是系統研究創傷的拓荒者。馬丁·沙可關注的對象是西方越來越多的歇斯底裡症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
  • 科學家利用腦顯像預測腦損傷後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由生理和/或心理創傷引起的一種複雜的精神障礙。它的症狀,包括焦慮、抑鬱和認知障礙是如何產生的,仍然是不完全了解和不可預測的。現在,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發現了創傷後腦損傷(TBI)患者PTSD的潛在腦生物標誌物。 這項研究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影像學,由Elsevier出版。
  • 有形的傳染與無形的傳播: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與PTSD預防
    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僅自然災害、車禍或恐怖襲擊等會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威脅到生命的生理狀況/疾病也會引發PTSD。比如,女性在產子後出現PTSD的概率為1%-5%,14%-59%進過重症監護室(ICU)的患者會出現PTSD症狀。PTSD也是SARS倖存者中最常見的精神診斷之一。
  • 腦成像預測腦損傷後PTSD
    《ScienceDaily》12月29日消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一種由身體和/或心理創傷引起的複雜精神障礙。它的症狀,包括焦慮、抑鬱和認知障礙是如何產生的,目前還不完全了解,也無法預測。Stein, MD, MPH研究人員跟蹤了超過400名此類TBI患者,在他們腦損傷後的3個月和6個月評估他們是否患有PTSD。3個月時,77名受試者(18%)可能患有PTSD,在6個月時,70名受試者(16%)患上PTSD。所有受試者受傷後都接受了腦成像檢查。
  • 研究顯示:經歷心理創傷後馬上長時間睡覺或能降低傷害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月22日報導,華盛頓州立大學埃爾森·S·弗洛伊德醫學院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顯示,在經歷了創傷後立即增加睡眠時間可能緩解各種負面後果。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助理研究教授威廉·范德海登說,其研究為創傷後使用睡眠療法提供了依據。
  • PTSD是什麼意思 了解這些你不知道的醫學常識
    有時侯我們在看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時侯,會看到PTSD這個單詞,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PTSD也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嚴重的受傷,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PTSD的發病率沒有具體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