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2021-01-10 鴿子醫生育兒

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許多人在經歷創傷後,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長期承受失眠、惡夢、嚴重焦慮…等症狀。

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PTSD 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一直都不遠。2008年512大地震,使得許多倖存者、救難者,甚至是電視前的觀眾,都發生了 PTSD;又例如2002年的非典;以及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性侵、童年創傷。親人過世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常會因為否認或害怕再度體驗創傷,因此逃避就醫,身為醫療人員,這就是最擔心的事。我們只有在更加了解這個疾病後,才能對自己,以及旁人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關注與同理,讓更多人能夠順利走過生命中陰暗的幽谷。

因此通過這篇文章,分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成因、症狀與治療,以及預防的方式,一起用知識來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多數是因為直接經歷,或親眼目睹駭人的事件所引發。常見的創傷事件包含瀕臨死亡的威脅,例如綁架、兇殺、戰爭、天然或人為災難、嚴重的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

甚至這些創傷,不一定要是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有時光是得知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遭受創傷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以及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不少見,平均來說,遭受創傷後有9.2%的受創百姓曾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在性侵、戰爭、監禁和屠殺的倖存者,則有高達33%~50%的發病率。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短時間內出現回憶、噩夢、嚴重焦慮、回想起創傷事件…等狀況,其實是人之常情。但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的自我照護,多數人最終能夠恢復。然而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惡化,持續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並且幹擾了日常的工作與社會功能,就很有可能是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發生在哪些人身上?

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問題,最早的醫學文獻可回溯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而且一直到一戰與二戰,甚至是比較近期的越戰,都還有相當多的關注與討論。

醫療人員觀察到,參戰士兵或經歷戰事的婦女,會出現創傷壓力反應,在事件過後出現麻木、情緒激躁、容易失眠,且常做惡夢等症狀。由於早期研究主要以軍人為研究對象,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又被稱為戰鬥疲乏症。近十年的研究,則主要關注經歷災難後發生的 PTSD,並認為這是災後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

每個人、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可能發生在經歷戰事的軍人、也可能是遭受虐待的兒童,以及經歷過暴力、性暴力、虐待、事故、天災、親人過世…或其他嚴重創傷事件的任何人。

看到這,也許你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有些人經歷創傷事件後,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些人卻不會呢?

確實不是每個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都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發展成這個疾病。一個人是否會發展成 PTSD,其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

影響PTSD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危險因子與復原因子兩類。危險因子是會讓一個人較容易發展成PTSD;相反的,復原因子則是能夠減少發展成 PTSD 的風險。以下我們分別條列介紹: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險因子:

經歷過創傷事件或極端危險的事件

遭受傷害

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

童年創傷

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

創傷事件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

事件後面臨極端壓力,例如失去親密的家庭成員、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或居所

曾經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藥物濫用紀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復原因子:

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朋友與家人

創傷事件後尋找支持團體

肯定自己面對危險的行動

準備正向處理策略在或在創傷事件過後從中學習

感到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有效應變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持續進行更多研究,了解其他危險與復原因子的重要性,包含基因、神經生物學。這些研究的目標,是希望某天能夠提早預測容易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體,並提早進行預防。

當然,在這些研究被完成之前,至少我們已知尋求各種支持,並且正向面對問題,會是面對創傷的好方法。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有哪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部分症狀,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是侵入性的,越不願意想起反而越會想起。

過度警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這使得個案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嚴重甚至會發生衝動的自我傷害行為。

逃避及麻木: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這些症狀不只會對個案的造成心理上極大的痛苦,也對個案的生活、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有些人因為車禍事件導致PTSD,因此害怕上街導致無法出門,生活與工作都受到影響。有些人會因為不斷回憶起創傷事件,為了麻痺自己而過度飲酒。也有人被強暴後整天回憶相關情景,導致無法與人親近。或是有人遭受虐待後變得暴躁易怒,親友也覺得害怕無法與之相處。

如果這些症狀造成個案的人際功能受損,並且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很有可能是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實際的診斷,需要精神科醫生進一步的評估。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不一定會單獨發生,有些個案,可能會逐漸變化,或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慢性抑鬱性精神官能症、重度抑鬱症、物質相關疾患,以及身體化疾患。到底會不會合併其他問題,這和個案本身的心理脆弱度,與創傷後個案獲得的介入程度,都有關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要如何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需要精神科醫生的專業協助,提供個別化的治療規劃。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治療的目的有三個方向:

1、改善比較嚴重的情緒障礙

2、改善相關的身體不適症狀

3、協助個案回到正常的工作、社交功能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被認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的首選,心理治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支持性心理治療:醫生與治療師傾聽個案傾訴,但不批判也不介入個案想法,反而給予肯定、正向鼓勵。這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個案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支持性治療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認知行為治療:通過醫生或治療師晤談,評估個案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個案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除了標準的心理治療之外,另外有些其他特殊的治療方式。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特殊治療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個案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通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信息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放鬆訓練:借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抑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少。

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SSRIs 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症狀有幫助,對麻木症狀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會有反應。SSRIs 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

此外,藥物治療的選擇還需考慮個案對於藥物的反應、是否發生合併症,醫生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例如其他種類抗抑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

當然醫療人員不會隨便亂開藥,醫生與藥師會綜合考慮個案本身對藥物的期待、副作用特徵、是否有同時使用其他內外科藥物、肝臟內藥物代謝的抑制效果與藥物交互作用等因素,去調整給藥的策略。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進行壓力管理,適度放鬆身心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無可避免地,都承受著大大小小的壓力。壓力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也與身心健康有密切的關係。長期承受壓力是PTSD的危險因子,對於這點,我們可以通過壓力管理,培養抗壓性,增加適應能力。

像是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通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給予個案實質支持與陪伴

如果家人剛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實質的陪伴與傾聽就是最簡單也最好的幫助。

另外要提醒大家,PTSD個案容易否認與害怕面對創傷經驗,導致不知或不願就醫,導致病症惡化。如果你是PTSD個案的家屬,當家人因為症狀,導致無法正常生活或工作時,可以陪著他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如果症狀持續惡化,出現負面情緒與自我傷害的想法,則需要陪伴個案尋求精神科醫生診斷。另外,叮囑患者服藥、規律就診也都能夠有所幫助。

媒體自律,減少過度報導社會重大創傷事件

媒體的自律,也是一個重點。社會新聞上的意外、強暴、綁架、兇殺或暴力攻擊事件,其實也屬於創傷事件,可能增加百姓發展成PTSD的風險。如果媒體可以不要刻意強調、渲染恐懼,對整體社會來說,也是另一個預防PTSD的重要努力方向。

希望能扶持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在遭遇危機時,能夠有能力與資源來抵抗並面對問題。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我們的距離其實不遠,在現代社會的高度壓力下,加上許多未知天災人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PTSD的受害者。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你更加了解PTSD,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到有效預防,在遇到重大創傷時也能自我覺察,更重要的,是關心你身邊親友的心理健康。別忘了,真正的健康,是要生理、心理、社會的完整健康,而這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比利·林恩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不是懦弱畏戰
    好萊塢大片中的「常見」病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是近年來在美軍退役士兵群體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職業病,具體成因是人受到某種創傷後會產生精神異常現象,情況嚴重就會變成一種疾病。一般情況下,普通摔傷或骨折不會讓人患上PTSD,只有經歷生死關頭的重大創傷,或是目睹他人遭遇類似情況時,才有可能患上PTSD。
  • 《抖音》ptsd是什麼梗
    最近  ,在抖音上面刷視頻的時候,就經常看到有人在下面的評論裡面刷ptsd。讓小編看的也有些不明白了。這一個梗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家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抖音》ptsd是什麼梗吧!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抖音》ptsd是什麼梗吧!
  • 有形的傳染與無形的傳播: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與PTSD預防
    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僅自然災害、車禍或恐怖襲擊等會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威脅到生命的生理狀況/疾病也會引發PTSD。比如,女性在產子後出現PTSD的概率為1%-5%,14%-59%進過重症監護室(ICU)的患者會出現PTSD症狀。PTSD也是SARS倖存者中最常見的精神診斷之一。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PTSD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後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稱為慢性PTSD,而若症狀在創傷事件後至少6月才發生則稱為延遲性PTSD。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受到各種壓力,有時會親身經歷一些突發事件,如地震、火災、交通事故、爆炸、至親突發身亡等,使我們受到創傷。
  •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0-29 14:35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最近網上傳著的ptsd是什麼梗?在網上大家都能看到在玩ptsd這個梗,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診斷及調節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死亡,如目睹地震、車禍、突發公眾事件或受到死亡威脅,或嚴重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
  • 如何開展災後心理危機幹預 ?(PTSD創傷篇)
    反觀亞洲,雖然是發生情況的高點,但相關研究算是較為落後的,而臺灣的創傷研究人才少、環境不佳,因此文獻的數量也較少,有時甚至要在沒有計劃補助的情況下進行研究,這部分還有待政府對於災後關注的支持,普遍來說,臺灣對於災後的關注仍在起步階段,還有待加強。
  • 中東呼吸症候群是什麼?症狀及九招預防(圖解)
    什麼是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症狀傳播途徑及預防(圖)【[話筒]我國確診首例輸入性MERS病例 系韓國男性】據國家衛計委,廣東出現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症候群確診病例。患者為韓國男性,26日乘OZ723航班到香港,經深圳沙頭角口岸入境惠州,已被隔離。
  • 童年創傷易致成年慢性疲勞
    美國《普通精神病學文獻》(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月5日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童年時受到創傷,包括性虐待、情感虐待及忽視的成年人患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風險比正常人高6倍
  • 秋冬乾燥症候群高發 出現這些症狀你要注意
    乾燥症候群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偏愛40歲以上的女性。由於早期症狀不典型且缺少特異性,乾燥症候群極易被患者忽視,就診時往往已發病較長時間,出現了一系列病理損害。一、出現哪些症狀要懷疑乾燥症候群?乾燥症候群臨床表現複雜多樣,且缺少代表性。
  • 科學家利用腦顯像預測腦損傷後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由生理和/或心理創傷引起的一種複雜的精神障礙。它的症狀,包括焦慮、抑鬱和認知障礙是如何產生的,仍然是不完全了解和不可預測的。如果醫生能更好地預測誰會發展PTSD,治療和結果可能會得到改善。現在,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發現了創傷後腦損傷(TBI)患者PTSD的潛在腦生物標誌物。 這項研究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影像學,由Elsevier出版。
  • |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會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包含闖入、迴避和喚起三大核心症狀。研究表明,PTSD也會在兒童身上出現,且在災後6個月,有23-30%的兒童會完全的顯示出PTSD症狀,如果沒有被發現,PTSD的症狀會持續多年,進而增加其它精神問題產生的危險,破壞正常的心理社會功能。
  •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愛因斯坦可能是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這說明了什麼?
    除非症狀自幼年或童年就出現,只是以往沒有被發現、沒有被診斷。 而成年後出現的自我封閉、社交退縮行為,往往是因為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對外界抗拒、恐懼,這往往是抑鬱症或者社交恐懼症的表現。 我個人雖然是精神心理科的臨床「老兵」,但我在自閉症譜系障礙方面的診療經驗非常少。
  • 舌頭像被燙過,還有精神症狀,當心灼口症候群
    更令人糾結的是,舌頭不舒服,還伴有精神症狀,容易發怒,感覺煩躁;同時,睡眠變差,多夢易醒。怎麼辦?需要先找心理醫生諮詢,還是請老中醫調理?咱們現在來解析。舌頭生病,最常見的病症是灼口症候群,這種病,歸口腔科管。
  • 26年超5萬病例大數據預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可增加女性患卵巢...
    他們分析了26年隨訪研究中超過5萬病例的健康數據,發現人生中經歷過六次以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比從未經歷過PTSD的女性高出兩倍,這可能說明了PTSD、抑鬱症等壓力相關精神性障礙或將成為引起女性腫瘤的「最大殺手」。這項研究有利於卵巢癌的潛在性分子機制研究,同時有助於輔助制定降低與慢性壓力相關的卵巢癌風險的醫療方法。
  • 持續性創傷後頭痛
    頭痛是創傷性腦損傷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在一項對212名輕度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91%的患者報告在受傷後的一年內出現頭痛。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創傷後頭痛是指在以下情況之一後7天內發生的頭痛,包括:1.頭部受傷;2.頭部受傷後恢復意識;3.頭部受傷後停藥後引起的頭痛。
  • 這些症狀說明心臟有事
    這是由於受焦慮、緊張、情緒激動、精神創傷等因素的影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和抑制過程發生障礙,受植物神經調節的心血管系統也隨著發生紊亂,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經張力過高的症狀。這類人要學會減壓、放鬆心情、適度運動,必要時應該進行心理治療。 2.有的年輕人經常心跳加速,這是心臟病變的信號嗎?
  • 艾森門格症候群需要及時檢查,到達醫院後,醫生會進行這幾種診斷
    導語:艾森門格症候群是由於患者具有先天性心臟病,卻沒有進行及時的治療,從而引發肺動脈高壓的現象,導致患者出現了一系列相關症狀的一種疾病,如果普通患者的先天性心臟病越嚴重,那麼患艾森門格症候群的概率就越大,發病時間就越早。
  • 抽動穢語症候群發病,少數可自行緩解,多數患者藥物治療效果明顯
    01抽動穢語症候群病因明確,了解病因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主要有5個方面1、遺傳因素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抽動穢語症候群的機制與大腦的基底核和系統性皮質多巴胺有關。系統性皮質多巴胺過度活躍或突觸後多巴胺能受體超敏反應和多巴胺轉換率降低與功能亢進有關。
  • 布加症候群是隱匿高手,目前尚無預防辦法,掌握相關知識尤為重要
    由於脾功能亢進,也可能出現貧血症狀。一些嚴重的患者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肝功能受損後可能發生其他情況,例如低蛋白血症,從而導致頑固性腹水。晚期可能發生肝腎症候群或(和)肝性腦病。4、其他治療由於創傷小、恢復快,介入治療使大量無法通過剖腹手術或開胸手術治療的患者得到治療,這已成為BCS治療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