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症候群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偏愛40歲以上的女性。由於早期症狀不典型且缺少特異性,乾燥症候群極易被患者忽視,就診時往往已發病較長時間,出現了一系列病理損害。
一、出現哪些症狀要懷疑乾燥症候群?
乾燥症候群臨床表現複雜多樣,且缺少代表性。一般而言,若無明顯誘因出現口乾舌燥,無苔或少苔,進食餅乾、饅頭等乾性食物時需用水幫助;或齲齒頻發,牙齒破損,呈片狀脫落;或反覆出現單側或雙側腮腺腫或眼睛乾澀,色紅,有沙粒進入眼睛所造成的磨砂感,眼淚分泌減少,或甚至無淚。上述症狀如果持續存在三個月以上,且進行性加重,需要懷疑乾燥症候群可能,尤其是對於40歲以上的女性而言,更要警惕患有乾燥症候群的可能性。
二、懷疑乾燥症候群應該如何就診?
乾燥症候群屬於風溼免疫科診療疾病,若懷疑患有乾燥症候群,應該儘早到正規醫院風溼免疫科就診。一般需要在醫師指導下抽血進行自身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血沉等免疫相關檢查,同時完善唾液腺超聲、淚液分泌試驗、眼表檢查、唾液流率測定等影像學檢查。風溼科醫生會在綜合症狀體徵及各項檢查結果的基礎上,做出最終診斷。
三、確診為乾燥症候群應該如何治療?
乾燥症候群整體預後較好,絕大多數患者僅有口乾、眼乾等乾燥症狀。治療上,一般多採用人工淚液、人工唾液緩解乾燥症狀,也可以使用中醫中藥治療,以養陰潤燥、滋陰生津為原則,多能有效改善乾燥症狀,控制病情進展。對於極少數病情較重,合併有內臟損傷的乾燥症候群患者,則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
四、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乾燥症候群?
預防乾燥症候群應當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開始。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口腔和眼部清潔,勤刷牙漱口,戒菸戒酒,減少使用手機、電腦的時間,給雙眼充足的休息,同時規律作息,儘量不熬夜,堅持進行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鍛鍊,並保持愉快的心情,遇事要冷靜,避免過度焦慮。
飲食上應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減少食用燒烤、火鍋、炸雞等富含油脂、鹽分的食物,可多吃薏米、銀耳、百合、蓮子、冬瓜、絲瓜、荸薺、梨、木瓜、蜂蜜以及綠葉蔬菜等甘涼滋潤類食物,以及食雞肉、鴨肉、淡水魚等肉類。但烹飪方式應以清炒、燉煮為宜,避免油炸、煎烤。
此外,還應增加飲水頻率,可隨身攜帶水杯,或將麥冬、菊花等中藥泡水後代茶飲,可增強滋陰生津作用。
【來源:北青網綜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