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愛因斯坦可能是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這說明了什麼?

2020-11-26 騰訊網

從2008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希望提高大眾對自閉症群體的關注和關愛。明天,我們將迎來第13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01、「自閉症」的臨床現狀

必須說明的是,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科研研究,目前醫學中所說的「自閉症」(又被稱為「孤獨症」)指的不僅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相似的疾病——自閉症譜系障礙。

從2013年DSM-5(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正式出版起,自閉症譜系障礙就包括了以往所指的典型自閉症、艾斯伯格症候群、Rett症候群等疾病。

無論是國內外,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群體都很大。DSM-5稱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患病率已經接近人群的1%。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3年,一項meta分析顯示我國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患病率約為1.18%,而另一篇系統綜述報導我國患病率為2.45%。自閉症譜系障礙已經成為我國兒童精神殘疾的最大病種。

所以,隨著大眾對自閉症譜系障礙了解越來越多,自閉症兒童的困境和求學等問題引發了社會關注,催生了大量針對自閉症患兒的康復機構。近年來也出現了不少以自閉症譜系障礙為題材的電影,如《星星的孩子》 、《海洋天堂》、《雨人》等。

可以說,整體上社會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群體的態度和理解是在不斷進步的。這是一件好事。

自閉症譜系障礙到底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目前,主流精神醫學界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起病於嬰幼兒時期,以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狹窄、刻板而重複的興趣行為方式為三大核心症狀,多數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

普遍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非常複雜。既往研究認為該類疾病與先天的腦神經發育相關,患者的腦結構和功能存在異常。

因此,主流精神科認為該類疾病是一個遺傳因素為主,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結果。

可是,雖然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關於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易感基因,但因為基因與基因之間的可相互作用,基因與環境之間的也有相互作用,令具體的遺傳方式難以明確。表觀遺傳學的介入可能為這個病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大眾對「成年人自閉症」有所誤解。對於一些沉默寡言,不願與人交流,行為膽怯、退縮的成年人,他們誤以為這也是「自閉症」。

自閉症譜系障礙起病於幼年或童年,如果是起病於成年以後,則一般不能診斷為自閉症。除非症狀自幼年或童年就出現,只是以往沒有被發現、沒有被診斷。

而成年後出現的自我封閉、社交退縮行為,往往是因為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對外界抗拒、恐懼,這往往是抑鬱症或者社交恐懼症的表現。

我個人雖然是精神心理科的臨床「老兵」,但我在自閉症譜系障礙方面的診療經驗非常少。不時有一些朋友問我治不治自閉症,我都一律婉拒,我們的臨床特長是多學科診療(MDT)模式下的深度心理幹預,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的心理幹預;而大部分自閉症患兒的交流功能受損,年紀尚幼,實在不合適我們這種心理幹預模式。

所以,對於這個病的臨床診療我幾乎是沒有發言權的,我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大多是來自於專業文獻和書籍。

可為何我要在今年「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來臨之際推出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想著重談一下我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其中一種類型的了解和獨特思考——艾斯伯格症候群。

02、獨特的阿斯伯格症候群

艾斯伯格症候群,英文名稱Asperger症候群,也有翻譯為「阿斯伯格症候群」「阿斯博格綜合症」等,由奧地利兒科醫生Hans Asperger於1944年首先描述。

在DSM-4和ICD-10中,艾斯伯格症候群與典型的自閉症是兩種獨立的疾病,被看作廣泛性發育障礙中的兩種亞型。但2013年出版的DSM-5中取消了該疾病分類,一律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但有學者認為,典型的自閉症患者和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在神經心理、腦機構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不應兩者合二為一。

為什麼這麼說?兩者有何不同?

與典型的自閉症相似,艾斯伯格症候群也起病於兒童期。但這個疾病的患兒往往具備有正常的詞彙量和正常的智力水平,比典型孤獨症患兒具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認知功能。

圖片來源於網絡

換言之,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的智力和語言能力往往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雖然艾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也有明顯的社會交往、交流障礙,但也與典型自閉症的不同。

典型的自閉症患者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退縮,迴避他人,對周邊的人不感興趣,包括對其父母、他人的呼喚聽而不聞(聽力沒有問題),幾乎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而艾斯伯格綜合症患者一開始並非不願意與他人社交,只是社交方式顯得非常笨拙、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對別人過多的身體接觸和肢體動作,過度突出自我,不斷描述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忽略他人感受,對他人的情緒、肢體語言和交流隱喻毫不敏感。

說得簡單一些,他們不掌握人際交往的規則和方式,很容易成為群體中的另類,繼而遭到排斥和孤立,然後可能才導致不願意與他人交流。

還有,典型自閉症和艾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都有局限而異於常人的興趣,有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但具體類型也有很大不同。

典型的自閉症患者往往痴迷於一些特定物品,或者物品的某一部位。比如愛收集繩子、撲克牌、列車時刻表、瓶蓋等;喜歡關注自行車輪胎、風車或者電風扇的旋轉;或喜歡盯著牆角、屋頂看。

而大多數艾斯伯格綜合症患者的興趣愛好則多與學科知識、特殊才能有關,他們可能經常關注人文社科或自然科技等領域的信息,往往給人一種「博學」、「怪才」的感覺。

比如,他們能夠描述各個國家所在精確地理位置,講述各種動物的進化史、生活習性,講解複雜的機械知識或軍事武器信息等性能細節等。

一些資料上記載,發明家愛迪生與科學家愛因斯坦等在青少年期都有過這樣的艾斯伯格症候群症候群。尤其是愛因斯坦,後面我會講到他的一些特殊經歷。

所以,相比於典型的自閉症患者,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談及感興趣的話題時會變得非常「健談」,滔滔不絕,但往往講得非常乏味,缺乏脈絡性和韻律,並大多忽視聽者的感受。

在臨床實踐中,我接觸過一些被其它權威醫生診斷為艾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接觸的第一例是在2011年,我還在武警廣東總隊醫院當心理科主任。

那時,我們醫院的心理治療在體制內醫院裡是比較有特色的,有一定名聲,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就診。

回想起來,其實那個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有明確的心理創傷,而且還不少。但當時,我們對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心理根源還不了解,只停留在主流精神心理學界的層面,更加缺乏對疊加性心理創傷的認識,相關的深度催眠下心理幹預技術也不成熟。

所以,我們只利用常規的認知行為治療和家庭治療技術給這個孩子及其家長做治療。有一定效果,但不穩定。

這之後我又碰到過幾個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但印象不深。而最近的一次接觸是2017年,一名來自深圳的青少年患者在母親的帶領下來找我就診。她有非常嚴重的社交障礙,而且對聲音、尤其是電風扇的聲音超級敏感,情緒波動劇烈,有重度抑鬱發作史,與父母經常發生衝突。

她的母親先帶她到深圳的公立大醫院心理科就診,被診斷為強迫症和雙相障礙,服用精神科藥物,但治療效果不佳。

隨後,她們又到一位國內知名的、尤其是在艾斯伯格症候群方面有豐富診療經驗的精神科專家處就診,被診斷艾斯伯格症候群、強迫症和雙相障礙。

此時,該患者已經16歲。這個專家認為艾斯伯格症候群是此前的醫生漏診了,並調整了藥物治療方案,但療效還是不理想。

之後,她們又到了北京,又找了另一個非常有名的精神科專家,得出的診斷是強迫症和雙相障礙,而艾斯伯格症候群的診斷被否定了。再次調整藥物,效果還是不好。

這3次就診的時間相隔並不久,但不同專家之間給出的診斷卻不盡相同。後來她的母親帶著孩子又找到了我。

在面診時,這個女孩跟我交流的時候有點膽怯,但思維邏輯清晰,表達很清楚,第一感覺就不像是罹患了神經發育障礙。而且,深入交談發現,她的社交障礙、學習和情緒障礙與不當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從她小時候開始,其父母過分強調學業和成績,嚴格限制她與同學的交往,甚至連家務也不讓她做。這導致她嚴重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的練習和經驗,不掌握基本的技巧和規則,有一點以自我為中心,被不少同學排斥。後續她出現了嚴重精神心理障礙,便變得更加自卑,更加不懂、也不願意社交了。

所以,在首次面診時我明確表示,她雖然有嚴重的社交障礙,但並不是艾斯伯格症候群。後續我們對她實施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時,發現了大量與她的症狀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甚至發現了她對聲音敏感的心理根源。這更加證實了我的判斷。

現在,這個患者康復得很好,不但情緒穩定、對聲音不再過度敏感,而且早已撤藥,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關於該患者的經歷,可點擊回看:【真實病例】頑固的強迫症症狀,僅需深度催眠4小時就消失了!)

這個案例令我對艾斯伯格症候群的理解發生了一些變化,或者說,產生了一些疑惑:

艾斯伯格症候群沒有特定的生物指標,只能靠觀察和回顧兒童的行為特徵來下診斷(其實整個自閉症譜系障礙都是如此),那麼部分的艾斯伯格症候群患病的根源是否也是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

部分患者的社交障礙、交流障礙和局限的興趣行為,估計不是源於先天的大腦器質性異常,而是特定的成長經歷和記憶?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主流精神醫學對艾斯伯格症候群的理解?

03、愛因斯坦有艾斯伯格症候群嗎?

還有一個引人深思的、關於艾斯伯格症候群的真實故事,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的童年和青少年經歷。

愛因斯坦並不是天才兒童,相反,他很晚才學會說話,接近3歲時才能說出一些單詞,父母都很擔心。

終於,他會說話了,卻又沉默寡言,也不合群,終日沉浸在自己的冥想沉思中。經常有不少同齡孩子在他家的後花園裡打鬧,但他完全無動於衷,而喜歡「專注於更安靜的事情」。他喜歡解智力難題,或者用拼裝玩具搭起複雜的建築結果,喜歡擺弄蒸汽機車。

而且,他小時候也容易發脾氣,5歲時曾拿起椅子追打一位家庭女老師,不過這種暴躁性情後來消失了。中學時期,他經常頂撞老師,因為傲慢而成為班裡不受歡迎的學生。

根據他成長時期的這些表現,有些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輕度的自閉症或艾斯伯格症候群的表現,他的「系統化」(確定支配系統的規律)的能力要遠遠超過他的「移情」(體察和在乎他人感受)的能力。

不過,也有學者持有反對意見。因為愛因斯坦差不多成年的時候就有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與異性有了浪漫的交往,並積極參與大學討論。雖然性情還是比較孤僻,喜歡獨自思考,但並未達到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地步。

愛因斯坦到底為什麼從小就沉默寡言,並且有一段時間性情暴躁?他頂撞老師、蔑視權威、迴避同齡人的行為背後有沒有遭受過一些別人難以察覺的心理創傷?

在他的傳記對此中並沒有過多涉及,只是提到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曾經遭受過來自於校園的欺凌,甚至一度差點兒精神崩潰,但上學前的症狀看上去像是與生俱來的。

感興趣的讀者可閱讀這兩本《愛因斯坦傳》

但我認為這不排除有社會心理因素。而他對於對數理、物理等「系統化」知識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興趣和能力,我認為這很可能不僅有天生的因素,還有後天的興趣培養。

愛因斯坦明確記得,他4、5歲的時候,父親送他一個羅盤。他回憶,「那種神秘的力量讓他激動地渾身顫抖……他終身都被這種驚奇激勵著」。愛因斯坦自己寫道:「我想,一定有什麼東西隱隱地隱藏在事物背後」。後來,愛因斯坦終身都致力於用場論來描述物質或其他場。

還有,他的一本傳記稱,愛因斯坦最大的思想激勵來自於一個學醫的大學生。從他10歲起,他們家每周四要求一個學醫的學生來吃飯(猶太習俗)。

這個大學生給愛因斯坦看科學、幾何學的書籍,給他講書籍,小愛因斯坦學得津津有味。他平時沉默寡言(像抑鬱狀態),但一到周四就歡欣雀躍,高興地給這個大學生看自己解決的問題(像輕躁狂發作)。

有一些學者認為,除了天分以外,這一段經歷也是愛因斯坦熱愛物理、沉醉於物理並在這個領域取得極高成就的重要原因。

他對科學、尤其是物理建立了積極、興奮的條件反射,激發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習和思考效率很高。而且,他不善社交,甚至迴避社交,這反而在某程度上成就了他,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物理中。

有一本書叫做《一萬個小時天才理論》,該書作者訪談了大量各個領域的「天才」人士,打破了人們對「天才」的一些陳舊想像:「天才」往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堅持在各自領域的學習、研究和實踐等投入至少一萬小時,才可能成為該領域的非凡人士。

按照這個發現,愛因斯坦在學習和思考物理上花費的時間遠遠不止1萬個小時。而且他是在開心甚至興奮的狀態下進行的,是沉迷而難以自拔的,甚至可以說是「學物理上癮」。這種超級「學神」的狀態,一般人難以想像。

至於後來他的社交障礙為何得到了緩解,我覺得也與環境有很大關係。他家人的支持,他遇到的幾個很好的老師,他在專業領域取得的成就,這都會令他更加自信、更從容地與外界交流。

所以,閱讀愛因斯坦這些成長經歷的時候,我非常感慨!我忍不住想,多虧那時的精神病學並不發達,愛因斯坦的父母也對孩子的獨特有足夠的寬容。

否則,如果愛因斯坦生活在當下,他父母帶他去看精神科醫生的話,單純看症狀,而不了解背後的心理活動和真相,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他完全有可能被診斷為艾斯伯格綜合症共病雙相情感障礙,然後服用精神科藥物,可能導致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下降,高效學習物理的狀態也隨之一去不復返,也許一個天才就此隕落了。

04、家長的智慧引導很重要

為什麼要回顧以上的真實病例和名人故事?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對於艾斯伯格症候群、還是典型的自閉症,抑或是雙相障礙這一類所謂的「重性精神病」,大眾和醫生都不要只是狹隘地從精神醫學或精神病學的角度去理解,更不要偏執地認為一定要服藥、一定要接受醫學幹預,而要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對他們心理上的洞察、理解和引導。

尤其是患者的父母,你們的角色非常重要。

絕大部分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的家長非常悲觀、焦慮,擔心孩子的前程及給家庭帶來的負擔。我能感受並明白家長他們的心情,但請他們一定不要陷在負性情緒和災難化思維裡,一定要看到這個疾病理性而積極的一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發病機制不明,普遍認為與神經發育有關,但它不是不可逆轉的。若能及時得到科學、專業的幹預,也可獲得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甚至與常人無異。

國內有不少醫生、心理和教育人士在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康復上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文獻庫裡能搜到不少成功案例。社會上有很多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家長可以多加了解,注意甄別,選擇合適孩子的康復機構。

其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主任鄒小兵就是這個方面的專家,他也非常強調家庭治療、家庭引導對患兒的積極影響,認為家庭關係的改善有利於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康復。

而且我在上文提及過,不排除部分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其實並不是神經發育有問題,而是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在人際交往上缺乏鍛鍊和技巧。父母尤其需要在這一點上自我反省和提升。

況且,已有研究證實,很多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在某些方面上有特別才能,尤其是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

如果父母有足夠的智慧,懂得因材施教,充分地發掘、培養這些特長,那麼孩子不僅可以在社會上生存,甚至還能在某一領域上有突出成就,實現人生價值,獲得他人的尊重。

至於社交障礙的問題,其實家長不必過於焦慮。在移動網際網路和社會分工非常發達的數字星球時代,生存和生活並不要太全面的發展,只要孩子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一技之長,他們並不一定要與很多人建立社交關係,只要與一些志同道合的、信任的人保持穩定關係,並在某些領域能獲取精神上的充實,這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體驗。

換句話講,孩子「十項全能」固然令我們開心,但是「單項冠軍」也能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相反,如果家長過度焦慮,家庭環境長期壓抑,家長又不懂疏導孩子在外界碰到的挫折,那麼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可繼發其它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雙相障礙等。臨床研究已有很多的相關共病數據,這個問題不容忽視。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尤其是艾斯伯格綜合症這個疾病有更全面、理性客觀的理解,並對康複目標做一些修正,並不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大眾眼中的、所謂的「正常」孩子。在這個多元化社會,正常與不正常往往沒有絕對的定義。

當然,現實裡,很多自閉症譜系障礙患兒的康復並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對於那些經濟能力和社會資源有限的家庭。

不久前,中國精協孤獨症工作委員會發布了的今年「世界自閉症關注日」的主題:格外關心 格外關注——推動建立孤獨症家庭救助機制。

希望臨床、科研、相關政府機構、民間組織和各界人士,能加大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資源投入,能對有困難的患者家庭提供援助。

也希望有朝一日,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的心理幹預技術能在自閉症譜系障礙尤其是艾斯伯格綜合症的診療上有所突破,能夠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學》,陸林主編,2018年

2、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2013年

3、《成人阿斯伯格症候群研究進展》,林曉鳴等,2012年

4、《阿斯伯格綜合症與高功能自閉症青少年患者的差異研究》,劉曉明等,2013年

5、《孤獨症的病因分子機制與遺傳生物學研究進展》,康穎,2010年

6、《阿斯伯格症候群》,鄒小兵,2007年

7、《愛因斯坦傳》,沃爾特 · 艾薩克森著,張卜天譯

8、《愛因斯坦傳》,菲利普 · 弗蘭克著,吳碧宇譯

相關焦點

  • 英國專家認為愛因斯坦和牛頓可能患有某種自閉症
    中新網5月1日電 一些專家在作出有關研究後得出結論說,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牛頓可能患有其中某種類型的自閉症。  英國劍橋和牛津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相信,這兩位科學家都顯示出一種叫做艾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的症狀。  不少艾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都被認為行為怪異,而且缺乏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伎倆。
  • 愛因斯坦和牛頓難道都是有自閉症的天才?
    愛因斯坦和牛頓兩人無疑都是天才,不過他們是否也有自閉症?在自閉症專家Simon Baron-Cohen看來,他們都顯示了很多艾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的症狀——這是一種並不會造成認知困難的自閉症。
  •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一起來關注「來自星星的孩子」
    有這樣一群孩子,我們稱他們為「星星的孩子」,醫學上他們被稱為自閉症兒童。他們在溝通交流方面似乎有著一套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來自遙遠星球的思維模式,好像孤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今天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來自星星的孩子」。
  • 張靜初主演公益電影首映 聚焦「輕度自閉症」人群
    原標題:張靜初主演公益電影首映 聚焦「輕度自閉症」人群   中新網杭州1月17日電(胡小麗)16日,由張靜初主演的公益題材電影《我的影子在奔跑》正式公映。據悉,該片講述了單親媽媽田桂芳(張靜初飾)陪伴並獨自撫養患有艾斯伯格綜合症(註:輕度自閉症)兒子修直成長的故事。
  • 中國自閉症患者世界第一?數字背後的秘密究竟隱含著什麼真相?
    紐約時間2020年3月26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自閉症譜系障礙患病率,最新統計數據為1:54,較2018年發布的數據1:59上漲10%。 具體包括:截至2016年,美國每54名8歲兒童中就有1名被診斷為自閉症(ASD),這一數字比2014年的59%增長將近10%。
  • 艾斯伯格症候群是原因?
    毋庸置疑,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狄拉克的狄拉克方程是科學史上的兩大革命性成果,這兩個人的成就為當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和發展方向。他們都是數學大師,當他們在劍橋大學完成自己的對世界影響重大的成果時都是20多歲。不僅如此,兩人還都具有另一個奇怪而又顯而易見的特徵:完全缺乏社交能力,甚至達到了病態的地步。比如說,這兩個人都因為無法加入小型對話和不具備基本的社交風度而遭到別人的詬病,一度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聲譽。
  • 專注興趣造就專業,自閉症患者名人多,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
    許多人會將自閉症誤認為是一種精神疾病,但其實自閉症因為腦部功能異常所引發的發展障礙,患者通常有人際交流障礙,性格固執,專注興趣,並伴有重複行為,然而正是患病者的這些症狀,使得他們專注興趣,經常在某一領域成績突出,世界上就不乏很多名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症,他們所造就的成就也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很多人甚至改變了世界。
  •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高功能自閉症
    8歲的孩子能有什麼不適宜行為?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提到自己的兒子他們是欲哭無淚。「人們熟悉的自閉症多是低功能自閉症,患兒交流困難,智力低下,整個人可能木木的。這個孩子的情況屬於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程醫生表示,有研究認為,很多世界名家也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因此,這種病還有另一個名字,天才病。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天才病的名字雖然好聽,但無法掩蓋疾病本身的殘酷。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會有如下表現: 人際交往困難。
  • 孩子出現社交障礙,可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家長千萬要警惕
    自閉症一直以來被家長們視為大敵,生怕自己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這對於孩子今後的成長,與人交往等都會帶來極大的障礙。 科學家們對自閉症早有研究,而作為自閉症中的亞型病徵,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病率要比其他自閉症來的更高,而相同的點在於,患病者在社交溝通方面和其他類型自閉症患者一樣會有不同程度缺陷。
  • [關注]不要歧視自閉症,來看看那些影響世界的名人,你就知道厲害了
    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這個為了提高人們對於自閉症以及相關醫學研究關注的日子,是在2007年12月由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設定的。自閉症在醫學上也稱為孤獨症,在1943年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首次提出。它是一種伴隨人終生的複雜神經疾病,患者通常有人際交流障礙,性格固執,興趣狹窄,並伴有重複行為。然而正是患病者的這些症狀,使得他們經常在某一領域成績突出,世界上就不乏很多名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症,他們所獲得的成就也是別人難以企及的,很多人甚至改變了世界。1.
  • 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什麼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原標題: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什麼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7歲男童歡歡每天看電視只看新聞聯播,會跟別人滔滔不絕地講美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但是講話時的思維比較混亂。經過醫生確診,歡歡得的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症候群」。那麼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什麼呢?
  • 世界自閉症日:一起守護來自星星的天使
    從2008年起,聯合國就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關愛自閉症兒童,為星星的孩子點亮一盞藍燈。阿弗決定獨自偵破這起謀殺案,並將探案的過程寫成一本書。這個帶有懸疑成分的故事,表面上是少年阿弗充滿了奇思妙想和可愛碎碎念的腦洞世界,內核卻是關於我們如何與他人、與世界、與自己相處這一永恆課題。
  • 他們不安靜、不浪漫 他們中的大多數也不是天才 | 世界自閉症日
    今天,是第12個「世界提高孤獨症意識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聯合國第62/139號決議呼籲,在每年的4月2日這一天,提高世界各國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注。「就我所知,孤獨症是唯一一個既無病因又無法治療的所謂『病』。
  • 文化簡訊:話劇《恆星》關注自閉症患者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專電 文化簡訊王小帥任首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評委會中方主席首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將於9月15日至18日在米蘭舉辦,這將是在義大利舉行的第一個常規化中國電影節據義大利中國電影節主席張曉貝介紹,電影節競賽單元將邀請13至15部2015年後上映的華語故事片參賽,紀錄片和專題片單元將重點展示外國人拍的中國紀錄片及中國人關注身邊城市和企業文化的專題宣傳片,「百場展映」單元將通過在歐洲百場巡展,給國內難於發行的小製作電影提供與歐洲觀眾見面的機會並擴大國際影響力。
  • 12歲少年智商超愛因斯坦 4歲患自閉症卻自學算數
    哈裡森•凱西(Harrison Casey) 圖片來自Wales Online這個叫哈裡森•凱西(Harrison Casey)的12歲男孩也患有和類似自閉症的阿斯伯格症候群但是很不幸的是,在哈裡森4歲那年,他被診斷為患有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症候群。阿斯伯格症候群通常被認為是一直變異的自閉症。患有這種病的孩子比普通自閉症的孩子更加有思考性、語言能力更強,但是依舊難以溝通、容易混淆稱謂也更容易暴躁。雖然兒子漸漸變得難以溝通和暴躁,但是哈裡森的父母一直堅信自己的兒子是具有很大天分的。
  • 為什麼有些人說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聽聽兒科主任怎麼說
    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種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很多世界名家,包括牛頓、愛因斯坦、梵·高在內也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因此,這種病還有另一個名字,天才病。 最近從網上看到一篇報導:寧波一名8歲的男童,名叫亮亮,他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數學經常考滿分,語文也都在90分以上。
  • 深度解讀: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
    3男女患者比例顯著偏離1:1,為4:1自閉症裡面還有一個現象,男女患病比例不是1:1,而是男性患者多一些,男女患者比例可能高達4:1,這意味著自閉症可能跟性別或者性染色體有關。這類證據也比較直接地支持了自閉症有很高的遺傳背景這一假說。5自閉症患者和父母有相似的表型,可能呈現數量性狀遺傳當然,這些證據也只是在綜述文章裡面提到,可能需要深入研究。不過,在自閉症家庭裡,如果仔細觀察,確實能觀察到些許這樣的現象。這類證據可能被忽視了。
  • 自閉症和阿斯伯格是不一樣的,牢記以下幾點!
    阿斯伯格症候群者的記憶畫作什麼是阿斯伯格症候群?阿斯伯格症候群具有與自閉症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但不同的是,自閉症孩子對外部世界的人和事是退縮的,他們似乎對周圍的人不感興趣,不主動與同伴建立聯繫,但阿斯伯格症候群的額孩子經常渴望甚至盡力想與其他人建立聯繫,卻缺乏技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往往不能理解其它人的表情,他們在社交場合中顯得極其正規,拘泥細節,缺乏必要的靈活性。
  • 原來每一部自閉症電影中,都藏著一種「超能力」
    一直以來,自閉症題材在影視界中都備受青睞,許多電影、電視劇都以此為基礎展開故事,從而讓我們了解自閉症患者真實的內心世界。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學者症候群(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有10%自閉症患者有這種症候群),影片的主人公雖是自閉症患者,卻個個「身懷絕技」,讓人震驚不已,這些題材的經典影視劇你看過幾部呢?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關於自閉症,這四大誤解你信了嗎?
    4月初,第13個「世界自閉症日」如期到來。「自閉症」這個詞大家也許聽得多,但對它真正了解的人卻少之又少。自閉症不僅只是簡單的性格內向;這是一種由腦部發育障礙導致的疾病,表現為情緒和行為的異常以及交流障礙等,症狀還會漸漸加重。一般來說,家長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會注意到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