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和牛頓兩人無疑都是天才,不過他們是否也有自閉症?在自閉症專家Simon Baron-Cohen看來,他們都顯示了很多艾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的症狀——這是一種並不會造成認知困難的自閉症。
雖然Baron-Cohen承認,對一個已不在世的人作明確診斷是不可能的,但他還是說,希望此類的分析能夠解釋為何在生活中,某些患有自閉症的人能出類拔萃,而另一些患者則困難重重。
自閉症是可遺傳的,有線索表明自閉症基因與那些賦予人們掌握複雜系統能力的基因有相互關聯——從電腦程式到音樂技法。比如,數學家,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在他們的親屬中,相對來說往往具有更高的自閉症發病率。
來自劍橋大學的Baron-Cohen和牛津大學的數學家Iaon James一起分析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個性特徵,以研究他們是否具有艾斯伯格症候群的三個重要症狀:有狂熱而執著的興趣,拙於社交技巧,難以與他人溝通。
牛頓:終生孤獨的天才
牛頓似乎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幾乎從不開口說話,工作中過於全神貫注以至於常常忘了吃飯,對屈指可數的幾個朋友,也是表現出冷漠或是一副壞脾氣。即使沒人來聽他的課,他也會對著空無一人的房間講課。50歲那年他因抑鬱與偏執而導致神經失常。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也是個不合群的孩子,七歲以前他常常著魔般地反覆絮語。即便在他成為講師後也依然含糊不清。儘管他交了不少密友,亦有許多風流韻事和直言不諱的政治觀點,Baron-Cohen還是相信他也表現出患有艾斯伯格症候群的跡象。
「激情,戀愛,維護正義這些表現都很符合艾斯伯格症候群的症狀,」科學家說,「使大多數患有此症的人感到困難的只是隨意的談話——他們不會閒聊。」
但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精神病專家Glen Elliott對此卻並不相信。他說,試圖以傳記裡的信息作為診斷的基礎,這是非常不可靠的。他還指出,一種行為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他覺得過人的天才本身就能夠造就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個性。
「那些天才們雖然不善交際但卻並非自閉症患者,」他表示,「因為別人的智力相對較低而顯得自我煩躁、自我陶醉,與對人生目標的強烈追求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他們的孤立難處。」Elliott補充說,愛因斯坦很有幽默感,而事實上,嚴重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中並無具備這一特徵者。
不過Baron-Cohen覺得自己的想法仍然值得考慮——社會上可能會有那麼一些「角落」,能讓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更好地發揮他們的長處,而不會受困於社交技巧,他說:「自閉的狀態會使人抑鬱,甚至引起自殺傾向,所以如果我們能知道如何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研究就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bu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