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科學研究的道路註定伴隨著孤獨與艱苦,而我們的語文課本可能是世界上最害怕孤獨的存在,它讓歷史上的科學家們的人生,化身為一個個勵志與完美的偶像。
可月亮的另一面,往往並不為人所知,比如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位被視作天才神話的科學家,關於他們在課本裡廣為流傳的人生故事,有4段歷史儘管沒有被收錄,卻更加還原了這些天才科學家的真實成長:
靈感、機遇和偶然,並不能簡化科學發現的曲折歷程。
今天讓我們拿起歷史的卸妝油,洗去他們的「偶像包袱」,一探歷史究竟。
這是課本裡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牛頓被蘋果砸頭,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至今在劍橋大學學院的門口,還原版複製了一課蘋果樹,吸引遊客如織,排隊拍照,而根據阿倫此前的觀察,大多數是中國人。
劍橋大學複製的牛頓蘋果樹
可惜這段故事背後的歷史,並沒有被課本收錄。
首先這個美好的故事有好幾個來源,比如最早從英國傳記作家斯蒂克利,另外還有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傳記《牛頓哲學原理》。
其中,斯蒂克利在牛頓去世的前一年(1726年)訪問了牛頓,牛頓在對斯蒂克利說,蘋果的墜落啟發了他對於萬有引力的研究。
這時候,蘋果還沒說砸在他的頭上。
而在伏爾泰的版本裡,蘋果變成了砸在了牛頓頭上,不過這個故事開篇就點明是聽康杜伊特太太說的。
這位康杜伊特太太,是牛頓的外甥女,也是當地的名媛,喜歡熱鬧熱衷交際,為了和名流們聚會時有點談資,有一次她去問科學家舅舅是怎麼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清楚她浮誇的性格,向來不喜歡她,於是就隨口說:蘋果砸在了自己鼻子上。
所以,即便牛頓一輩子著作等身,但從來沒有寫過,他是因為蘋果砸在頭上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即使在和傳記作家斯蒂克利交流的版本裡,他也只是隨口說了是受到蘋果墜落的啟發,還故意省略了科學發現和探索的艱苦歷程。
牛頓這麼做,極有可能是想要表現出他與眾不同的天才:能夠通過蘋果墜落這個自然現象,發現出和月球運轉相同的定力規律;同時藉助這個天才神話,洗刷之前被死對頭羞辱的委屈。
那個人就是羅伯特·胡克。
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胡克定律」的發明者,比牛頓年長7歲,是和牛頓同時期的科學家,兩個人都是極負才華又互相敵視,可以說是掐了一輩子。
胡克雖然缺乏嚴格的數學訓練,但作為一名同樣天才的物理學家,他擁有天馬行空式的跳躍思維,產出了大量新鮮的概念,胡克一直堅稱自己先發現了「萬有定律」,而且因為天性好鬥,誇誇其談,他經常攻擊牛頓抄襲他的想法和文章。
平心而論,從目前能看到的歷史資料,在胡克和牛頓來往的書信裡,雖然兩個人刀鋒隱含,互不相讓,但牛頓確實非常有可能受到了胡克想法的啟發:是胡克指出了受到重力的物體會沿著橢圓路徑下落到地面。
雖然胡克因為本人數學不精,沒有繼續鑽研,但這個想法無疑是牛頓發現萬有定律的重要靈感來源。
不過牛頓才不會承認,他寧可說自己是受到花園裡蘋果墜落的啟發。
不僅如此,牛頓還刪除了自己著作裡基本上所有對胡克研究的引用,還把不再稱他「令人尊敬的胡克先生」,而是直呼其名「胡克」,兩個人掐到這裡,連當時的禮儀標準都顧不上了。
而1675年,牛頓發表的一篇光學論文,更是被胡克抓住了把柄,斥責他洗稿,都是剽竊自己在《顯微圖譜》裡的成果。
牛頓也不是省油的燈,1676年2月5日在給胡克的回信裡,他看似心平氣和地回復了一段話,後來成了一段名言:
笛卡爾(的光學研究)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則推進了發展……假如我看得比較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這些巨人的肩膀上。
笛卡爾是當時的另一位科學家,身材高大,而胡克不但身材矮小,還嚴重駝背,牛頓這番後來成為名言的嘴炮,實際上不但聲明自己的研究跟胡克沒關係,還攻擊了胡克的生理缺陷。
連最新版牛頓傳記的作者都稱之是「罵人的本事像刀子一樣尖銳」。
看來科學家也是人啊。
課本上的愛因斯坦是一個勵志的人生故事,考試考了1分,被學校勸退,是名副其實的差生,但後來依靠努力成為了科學巨匠。
世界上雖然不乏後天努力成為天才的科學家,不過如果真的像書本所說,從1分逆襲到100分,確實也是難度太大。
從歷史上看,愛因斯坦中學時期確實考過1分,但那時德國實行6分制,最高分為1分,最低分為6分,1分其實是最高分。
愛因斯坦童年
雖然據愛因斯坦自己所說,小時候說話比較晚,但愛因斯坦上學後絕對不是所謂的「差生」,與此相反,他的成績很優秀。
高中時期愛因斯坦就讀於德國路易波爾德高中,雖然當時的成績單毀於後來的二戰戰火,但1929年,當時德國柏林一家媒體攻擊愛因斯坦成績差時,高中校長維勒特納先生特地去信證明不是如此,其中就有他高中成績的記錄:
愛因斯坦的成績很好,希臘語、拉丁語和數學的分數不是1分就是2分,後來的數學分數一直是1分。
1分,就是當時評分制裡的最高分了。
而且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已經表現出了天才一面,不僅課堂成績好,而且課外表現也好,愛因斯坦不僅掌握了中學的知識,還跟著自己的輔導老師:一個大學醫學院學生,經常討論大學裡才有的物理問題,而且這個老師還發現自己開始跟不上愛因斯坦的思路。
12歲自學代數和歐幾裡得幾何,14歲掌握微積分,與此同時,他還自發閱讀對一般人來說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完全就是一副標準的天才少年。
16歲那年,儘管還沒有高中畢業,但愛因斯坦的才能已經開始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父母的朋友:銀行家梅厄主動寫信給著名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推薦愛因斯坦參加入學。
少年時代愛因斯坦
院長的回應是,建議完成高中再來報考,但如果願意也可以現在考試。
就這樣,他在1895年10月參加了入學考試,不過他並沒有考好,根據記載平均成績也沒有及格。
於是在一些故事裡,愛因斯坦成了高考失利的差生,不過鮮有人知的是,他首先是提早了兩年去參加入學考試,其次,他沒考好不是因為題目不會做,而是題目看不懂。
當時瑞士大學考試使用的語言為法語,試卷與題目也都是法語出的,而愛因斯坦母語是德語,之前在高中才接觸了半年法語,所以入學考試中所有和文學和閱讀相關的題目,比如語文、歷史之類,他都很難看懂,更不要說做題了。
而在物理和數學這樣的學科上,16歲的愛因斯坦拿到了非常優秀的成績,甚至讓大學教授都很欣賞,他還因此獲得了去大學旁聽課程的榮譽。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可不管怎樣,這第一年的提前考試並沒有被錄取。
但愛因斯坦隨後被院長推薦,入讀瑞士著名的阿勞高中繼續學業,準備來年再來:這所中學本身是學院的生源高中,愛因斯坦只要通過中學的畢業考試,就可以錄取進聯邦理工學院。
就這樣愛因斯坦在1896年9月參加了畢業考試,他這次平均成績拿了5分。
5分,那是不是表明學的不好啊?
還真的不是,當時瑞士的評分和德國正好相反,6分滿分,最高分為6,最低分為1,所以愛因斯坦考到了5分,屬於非常優良的水平。
幸運的是愛因斯坦當年的成績單如今被作為珍貴文物保留,所以我們能看到他的畢業成績:
德語:5,法語:3,義大利語:5,地理:4,代數:6,幾何:6,物理:6。
愛因斯坦的畢業成績單
從這份成績單,我們能看出愛因斯坦可能語言學習上真的欠缺了一點天賦,這一年時間裡沒有提高法語,其他的都是滿分或接近滿分的存在了,特別是在物理和數學方面,他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潛力。
後來愛因斯坦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這份成績單可能也被老家德國的媒體拿來研究宣傳,在他們的概念理解裡發生了誤會,以為瑞士的6分等於德國的最低分,產生了愛因斯坦大學考試成績差的消息,從此以訛傳訛,誤傳成了愛因斯坦高考失利。
所以,阿倫認為,以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例,通過還原光環背後的真實歷史,也許能讓我們更好地看見:
世界本就複雜,人人不能免俗,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正能量是必須的,但成功遠遠不是只有正能量就可以,天才的發現,往往伴隨著複雜的歷史條件,以及探索者非凡的天賦、努力與艱辛。
而這些被課本忽略的歷史也告訴了我們:聰明的努力永遠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成功不是努力就能實現這麼簡單,而是要正確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天賦、優勢和短板,做喜歡做的事,做能做好的事,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恆、不斷升級,才能最大限度接近目標的成功。
我是作者史徒行者阿倫,關注我,分享走心歷史,行走廣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