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是17~18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是萬有引力的奠基人和微積分的締造者,更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保羅·狄拉克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曾擔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職位。毋庸置疑,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狄拉克的狄拉克方程是科學史上的兩大革命性成果,這兩個人的成就為當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和發展方向。

牛頓與狄拉克身處在不同的時代,兩者在時間上相差了二百多年。但很奇怪、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牛頓與狄拉克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數學大師,當他們在劍橋大學完成自己的對世界影響重大的成果時都是20多歲。不僅如此,兩人還都具有另一個奇怪而又顯而易見的特徵:完全缺乏社交能力,甚至達到了病態的地步。比如說,這兩個人都因為無法加入小型對話和不具備基本的社交風度而遭到別人的詬病,一度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聲譽。

狄拉克的害羞有時到了令人難堪的地步,他很少說話,除非被直接提問,而他往往只會回答「是」或「不是」,再或者「我不知道」。狄拉克還極度謙遜並憎惡為公眾所知,當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由於擔心獎金會帶來知名度和不必要的麻煩,他一度曾經認真地拒絕領獎,但後來別人提醒他,拒絕領獎將會更加引起公眾矚目,這才最終接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關於牛頓,也有大量圖書記錄了牛頓的古怪個性,當然其中有一些可能是謠言,比如說他汞中毒和有精神病。但是最近幾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西蒙·巴倫-柯洪提出了一項最新理論,試圖解釋牛頓與狄拉克的古怪性格。巴倫-柯洪宣稱,牛頓與狄拉克兩人可能都患有「艾斯伯格症候群」綜合症,這種病有點近似於自閉症,就如同電影《雨人》中的低能天才一樣。

醫學研究表明,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極端不容易暴露思想,缺乏社交能力,但有些患者卻生來具有數學天賦和極強的計算能力。但是與自閉症患者不同,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雖然在社交中別彆扭扭,但一般還能應付,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擔任富有成效的工作。如果柯洪的推想是正確的,那麼牛頓與狄拉克奇蹟般的數學能力,或許是以社交上孤立於其他人為代價而獲得的。但不論如何,這兩個人在科學史上的崇高地位都不會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