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周刊記者 羅燕倩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說:「天才與瘋子比鄰。從天才到瘋子,僅有一步之遙。」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也持相似的看法:「沒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帶有瘋狂的特徵。」
事實也經常如他們所言,大腦先天發育有問題,或者後天受到損傷,使一小部分人的大腦以異於常人的方式成功運行,他們生活不能自理,卻在藝術、繪畫、音樂 或者記憶力方面擁有極高天賦。
電影《雨人》的原型金·匹克(Kim Peek)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他一生完整背誦1.2萬多本書的內容,隨時抽出其中一頁提問,都能背誦如流,他幾乎能記住所有經歷過的事件、閱讀過的書籍,在歷史、文學、地理、數字、體育、音樂等15個不同領域有著超凡天賦,可以毫不謙虛地被稱作是一本「活體百科全書」。但他在其他一些領域則顯得有些「弱智」,他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不會扣衣服上的紐扣。同樣的,《最強大腦》節目中23歲山西五臺縣少年周瑋也是如此,即使擁有超強心算能力,但他智商只有50多分,他還存在嚴重的語言交流障礙。
他們,被人們戲稱為「白痴天才」。學術界則給了他們一個更為優雅的名字——學者症候群。
他們叫學者症候群
最初提出學者症候群(Savant-Syndrome)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屈萊佛特(Darold Treffert)。他認為,學者症候群是指個人存在嚴重的認知障礙、自閉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但卻擁有與他的障礙全然相對的,不協調且驚人的某種能力,比如「過目不忘」、口算能力超強或超強藝術創造力等等。
屈萊佛特認為,在學者症候群的患者中,有50%的人都會受到自閉症的困擾,而另外的50%則具有智障或其他腦損傷的特徵。
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研究員、上海交大「中國超級大腦研究中心暨中國超級大腦人才庫」主任李衛東博士進一步解釋道,一些患有自閉症的人可能會具有極強的數字記憶能力、美術或音樂等特殊能力。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症患者都有天才的能力,也並非所有的學者症候群患者都患有自閉症。
根據專家的說法,現在全世界約有30名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患者。不少專家認為,當左腦受損後,右腦負責彌補左腦失去的功能,從而激發大腦潛能。
天才易患精神病
愛爾蘭精神病學家,同時也是「學者症候群」研究專家的麥可·費茨傑拉德教授,在對歷史上一些最具想像力的藝術家進行精神病學分析後得出:「 瘋狂 與 偉大 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繫,患有這種病的人反而容易擁有超常的藝術創造力和高超的數學天賦。」
回顧往昔,世界上許多有才華的人的確都患有「學者症候群」,他們的行為總讓人覺得很怪,仿佛天才存在著精神分裂症的隱性基因。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難與人正常交往的;米開朗琪羅則患有孤僻症;英國詩人葉慈情緒總是陰鬱的,且帶有「自閉性侵略行為」;牛頓和康德患精神分裂症;普希金和歌德有狂躁性抑鬱症。
對此,李衛東表示,曾有統計學數據顯示,天才患有精神疾病的概率很高。另一項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成績優異的學生患上狂躁症的可能性要高出常人的4倍。
文章說,狂躁症可能有助於提高人在智力和學術上的表現,促進人向天才靠攏。患輕度狂躁症的人通常機智而富有創意,表現出更能駕馭語言、記憶力更好和其他一些認知上的優勢。他們往往情緒反應誇張,可能有利於他們在藝術、文學或音樂上發揮才能。在瘋癲的狀態下,人會有非凡的耐力和持續集中的注意力。
「傻子」心算超強
《最強大腦》中來自山西農村的周瑋被同村人視為「傻子」,被診斷出「中度智障」。然而,他卻擁有別人無法企及的心算能力,從2的81次方到幾十位數開n次方,他可以迅速解出難題。
今年1月,周瑋接受了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專家的測試。李衛東和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胡誼都參與了對周瑋的此次測試。
據胡誼介紹,他們給周瑋心算的題目類型有很多,包括多位數乘法、乘方運算、開方運算、比大小等,除了心算測試,專家組還給周瑋做了記憶力測試,「我們發現他的記憶力並沒有超出常人,周瑋的心算能力也不算頂級,但肯定遠超常人。」胡誼說。
在測試過程中,專家組還要求周瑋把心算過程寫出來,結果看到的是,對於乘法題,周瑋採取的是分解法來進行運算,也就是將複雜位數計算通過除以簡單的質數如2、3、5、7、11、13或其倍數從而拆成較小的質數,進行多步運算,如無法分解其中一個則通過加一或減一進行化整後再加以計算。
即使學者症候群患者在一些特殊測試中遠勝於常人,但他們的智商卻大部分低於70分。美國權威的腦神經科專家約翰·梅迪納在《讓大腦自由》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每個大腦都是不同的,大腦的各個區域在不同人之間以不同的速度發育;人類的智能表現在各個方面,其中很多方面的天賦異稟是不能通過IQ測試來揭示或者區分出高下的。
大腦受損更聰明?
關於「學者症候群」的成因至今也沒有定論,據李衛東介紹,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左腦損傷假說」。
這種理論認為,人的語言功能中樞位於左腦,當一個人左腦,也就是「負責」進行社交的功能因先天或後天原因受到限制後,會引起右腦半球,在一些未知的條件下異常發達,從而在某些領域擁有「超常能力」。
以周瑋為例,由於在童年時受到驚嚇或遺傳學及環境因素等原因,他的大腦發育明顯受到影響,語言表達能力只有3-4歲兒童水平,但在計算能力上超出常人。
既然一邊兒壞了,是否可以補償另一邊呢?在對一些學者症候群患者的斷層造影(SPECT)時則發現,他們右腦半球的血流量的確比常人有所增加。「正因為這一點,所以實際上 學者症候群 患者的 天賦 有多種不同形式,且通常只局限在很小的一個範圍內:機械的記憶能力、心算能力以及音樂、美術或體育才能。」
李衛東進一步解釋道,金·匹克就是這麼一個機械記憶能力超強的「活體百科全書」,而心算能力則包括日曆的推算,以及一些其他重複算式的計算等。具有音樂天分但智商很低的胡一舟就是「智障學者」的典型,而他則對音樂的把握有著超凡的能力。
人類大腦,在出生時只有一部分被建造好,在接下來的幾年也還不能完全裝配好。人類大腦主要的施工程序要到20歲出頭才能完成,一些微調要延續終生。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人的大腦中,常用資源只佔腦容量的十分之一,其他十分之九的腦資源一般都處於休眠狀態。很多人認為,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資源開發得比常人多,天才是大腦極其發達、極其聰明的人。然而李衛東認為,大腦在執行特定任務,比如聽音樂時應用的一些腦區雖然只佔整個大腦的很小一部分,在控制說話時又應用另一些腦區,雖然也只佔整個大腦的很小一部分,但處理現實世界的各種信息、控制各種行為、進行各種高級認知活動,需要的是整個腦的不同腦區間動態的協同作業,並不是十分之九的腦資源都處於休眠狀態。很多天才具有極特殊的技能,而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則可能表現得不如一般人。
澳大利亞神經生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後得出推論,天才人物之所以在某一方面表現出非凡的才能,是他們大腦中負責這方面能力的區域被隔離起來的結果。大腦中被隔離的區域發育格外發達,使得他們在這方面具備了非同一般的能力。而在其他方面,天才們一般都表現得很普通,甚至低於常人。愛因斯坦的智商超過160分,提出了許多人至今認為高深莫測的相對論,但同時,他又患有語言障礙和讀寫障礙。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