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如何防治健康「殺手」慢性疲勞症候群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10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令人痛苦、沮喪的疾病,患者會出現極度的疲憊,也無法因休息而獲得改善。個人的身體功能在發病之後明顯降低,而一些生理或心理活動常會使症狀更加地惡化。

  截至目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真正原因還不清楚,基本上,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必須合乎下列兩項標準:1、重度的疲勞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並已經排除其它可能的疾病;2、下列8種症狀中,至少出現4種以上:包括注意力或短期記憶力明顯變差、喉嚨痛、淋巴節疼痛、肌肉酸痛、多處關節疼痛但無紅腫、頭痛、愈睡愈累、運動後的疲倦超過24小時。

  除上述8大重點症狀外,常出現的各式症狀,還包括腹痛、腹脹、胸痛、慢性咳嗽、腹瀉、頭暈、眼睛或口腔乾燥、耳痛、自覺心率不整、下顎痛、噁心、盜汗、晨僵、呼吸急促、皮膚麻木或感覺異常,以及如焦慮、憂鬱、坐立難安、恐慌等的情緒障礙。

  慢性疲勞症候群目前在治療上主要以減輕症狀嚴重度為目標,如果希望在短期內能完全重拾以往的健康狀態,則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臨床上發現,若患者期待能迅速康復,結果卻發現事與願違時,常導致病症加劇,徒增患者的挫折感,日後的病情也變得更難處理。

  適度的運動有益身心健康,患有慢性疲勞者也不例外。此外,患者必須清楚應該做多少運動,並在何時停止,最好能規律地從事某類輕度的運動,例如每日快步走或騎腳踏車達30分鐘,切忌因運動過度而加重疲勞程度。

  在藥物治療方面,醫生會評估患者不同的症狀而開各種藥物,此類患者對藥物非常敏感,給藥時必須從低劑量開始再慢慢調整,常用藥物包括止痛藥、抗憂鬱藥物、抗焦慮藥物、抗過敏藥物。(賴志冠)

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解析度 [京ICP備05004340號]

相關焦點

  •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5個飲食錦囊抗疲勞
    很多人認為,工作太忙太累,只要多休息、睡久一點就恢復。事實上,疲勞經日積月累會形成「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但無法藉著睡眠消除,身體或精神上的勞動也會加速虛弱、肌肉疼痛、記憶力受損、注意力減退、睡眠障礙的速度。   營養師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發炎體質有關,建議平時多運動,且多攝取5大類食物,可幫助消除疲勞。
  • 慢性疲勞是隱形殺手
    慢性疲勞是隱形殺手 2014-08-29 16:16: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根據在一項「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症狀的調查中,出現疲勞乏力者高達100%,腰酸背痛佔54%,精力下降佔52%。
  •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
    有些人因疾病而產生慢性疲憊,休息也很難恢復,通常能找出原因。「慢性疲勞症候群」常出現於上班族,泛指6個月以上出現全身肌肉乏力、頭痛、睡眠質量不佳、腸胃不適、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且休息後也無法改善,使活動力大幅降低,影響生活質量。因「慢性疲勞症候群」並無特定或是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可以透過基本的呼吸練習來改善長期身心疲憊的狀態。
  • "累"出來的慢性疲勞病
    疲勞成了現代人無法避免的宿命,但可別以為「累」只是一時的反應,日積月累的疲勞,也可能累出一身病。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CDC)最新出爐的統計指出,全美至少有一百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且人數持續增加中;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數,是男性的四倍。
  • 對抗慢性疲勞 吃對食物讓你元氣滿滿
    工作時間延長、睡眠時間減少、飲食不規律,常常使人感到身心疲憊,長此以往,慢性疲勞就容易出現。除了常常感覺疲勞虛弱外,有慢性疲勞的人還可出現頭痛、肌肉關節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亞健康問題。  疲勞不適持續6個月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專家表示,臨床上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指標有二。
  • 你就可能是慢性疲勞受害者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指出,有多達91%的慢性疲勞患者都沒有被診斷出來,直至到七十歲都很有可能患病,平均患病年齡在33歲,女生比男生容易得到。如果長期有壓力的話容易得到。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致命的疾病,跟普通的你覺得很累不一樣,如果休息一下就好,那種就是普通疲勞。如果這種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以上,你怎麼休息都無法恢復精神,你就有可能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 睡多久都疲勞?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別拿疲勞不當回事(健康關注)現在「累」「困」「沒勁兒」已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口頭禪。原來「累了」「困了」睡一覺就又生龍活虎了,但現在情況好像有些不同,一個勁兒地睡,但好像很難解乏;一個勁兒地吃,好像吃啥都一個味;有些人的工作生活也進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專家提醒,疲勞常常短暫而無恙,但有時也會因纏綿而致肌體功能損害。
  • 科普:慢性疲勞綜合症
    2015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可能發現了,慢性疲勞綜合症/肌痛性腦脊髓炎(CFS/ME)的潛在病因。Griffith大學神經免疫和新疾病國家中心(NCNED),它是Queensland新Menzies健康研究所的一部分,這裡的研究人員們發現,一些重要的因子可能引起了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病理症狀。這項研究發現了一些重要受體的遺傳改變,導致了這種疾病的發展,這些受體與免疫和細胞功能有關聯。
  •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健康日曆
    一旦患上這種疾病,會產生疲勞、無力、易怒、記憶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狀。 那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如何預防——即日常如何緩解疲勞呢? 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 天才與瘋子比鄰|症候群_網易財經
    學術界則給了他們一個更為優雅的名字——學者症候群。他們叫學者症候群最初提出學者症候群(Savant-Syndrome)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屈萊佛特(Darold Treffert)。他認為,學者症候群是指個人存在嚴重的認知障礙、自閉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但卻擁有與他的障礙全然相對的,不協調且驚人的某種能力,比如「過目不忘」、口算能力超強或超強藝術創造力等等。屈萊佛特認為,在學者症候群的患者中,有50%的人都會受到自閉症的困擾,而另外的50%則具有智障或其他腦損傷的特徵。
  • 獲得性學者症候群
    它甚至有個專門的學術名稱,叫「獲得性學者症候群(Acquired savant syndrome)」。咱們說說這個。什麼叫「學者症候群」呢?它說的不是一般的學者,而是那種讓人明顯感到他們的大腦異於常人的人。比如有的人算數學題特別快,有的人有超強的記憶力,而且專門能記住一般人不注意的那些細節:他隨便掃一眼書架就能記住上面有多少本書。
  • 男子頭部受傷後變成數學天才 患「後天學者症候群」
    男子頭部受傷後變成數學天才 患「後天學者症候群」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4-04-21 16:32:31    來源:國際在線   資訊標籤: 後天學者症候群 男子腦部受傷變天才
  • 「中國雨人」心算能力超常 可能屬「學者症候群」
    原標題:「中國雨人」心算能力超常 可能屬「學者症候群」  最近,有「中國雨人」之稱的周瑋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他被診斷為「智力中度低下」,但在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中,不到1分鐘就心算出了6的13次方和16位數的14次方根,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淚水。
  • 解讀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怎麼一悶棍砸出個天才?
    為了了解帕吉特的頭腦如何運作,芬蘭神經科學家與哲學家貝利特·布洛加德教授特意邀請帕吉特飛往芬蘭接受測試。腦部掃描結果顯示,帕吉特的腦傷強迫他的腦部「過度補償」一般人通常使用不到的區域。布洛加德解釋道,帕吉特頭部受傷後患有「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因此在特定領域特別聰明。帕吉特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所受的腦傷。
  • 靜悄悄的殺手——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被稱為靜悄悄的殺手,是一種嚴重危害骨骼健康的慢性疾病,尤其以中老年女性為主。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我國骨質疏鬆症患病人數已位於全球第一。老年人常見維生素D缺乏及慢性負鈣平衡,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年齡相關的腎上腺源性雄激素生成減少、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功能下降、肌少症和體力活動減少造成骨骼負荷減少,也會使骨吸收增加。此外,隨增齡和生活方式相關疾病引起的氧化應激及糖基化增加,使骨基質中的膠原分子發生非酶促交聯,也會導致骨強度降低。
  • 蘇珊大媽患亞斯伯格症候群:曾以為是腦部受損
    蘇珊大媽患亞斯伯格症候群:曾以為是腦部受損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蘇格蘭歌手「蘇珊大媽」蘇珊•鮑以爾 (Susan Boyle)透露,她被診斷出有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 童年創傷易致成年慢性疲勞
    美國《普通精神病學文獻》(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月5日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童年時受到創傷,包括性虐待、情感虐待及忽視的成年人患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風險比正常人高6倍
  • 科學怪人症候群官方劇照
    科學怪人症候群官方劇照
  • 科學怪人症候群正式海報
    科學怪人症候群正式海報
  • 科學怪人症候群其他海報
    科學怪人症候群其他海報 2012-07-28 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