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成了現代人無法避免的宿命,但可別以為「累」只是一時的反應,日積月累的疲勞,也可能累出一身病。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CDC)最新出爐的統計指出,全美至少有一百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且人數持續增加中;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數,是男性的四倍。
伴隨焦慮與沮喪
疲勞可說是現代人的通病之一,而日積月累的疲勞,更是健康的頭號敵人。過去,大家總以為「累」是一種心理作用,近來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經常感到疲勞、無精打採,可能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疲勞不是病,正常人都會偶爾感到疲勞,但慢性疲勞是一種病態,不能等閒視之。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現代文明病,它的明顯症狀是長期嗜睡、肌肉酸痛無力、關節疼痛等;而罹患原因和工作緊張、壓力及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有關。如果從職業來看,電腦軟體設計師、醫護人員、生活不規律的人是比較容易罹患的一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又稱為「肌肉痛性中樞神經炎」,最早發現於英國七十年代末,安妮公主及已故的黛安娜王妃都曾罹患過此病,因此又有「皇室疾病」之稱,由於患者多為中、上階層人士,又稱為「單身貴族流行感冒」,而隨著社會進步,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上班族長期為找不出病因的疲勞所苦。
世界衛生組織(WTO)在1988年正式定義「慢性疲勞症候群」(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指排除所有可能造成疲勞的慢性疾病(例如各種感染症或炎症、內分泌疾病、癌症、精神疾病、藥物副作用等),且日常活動力比平常減少五十%以上,即使休息、睡覺也無法改善,同時還會發生喉嚨痛、輕微發燒、肌肉酸痛等不適症狀,持續或反覆性的疲勞感長達六個月以上。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疲勞感,與疾病造成的疲勞感不同。一般來說,若是因為疾病(如肝病或其他器官性的疾病)引起的疲勞,通常只要有充分休息或睡眠,精神狀況就能獲得改善;但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卻經常會合併失眠、焦慮的症狀,即使休息或睡覺時,腦部也無法放鬆,反而覺得愈睡愈累。
引起慢性疲勞的原因相當多,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指出原因,但在過去的臨床經驗中,有些臨床醫師認為它導源於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免疫系統障礙、內分泌失調、姿態性低血壓、營養缺乏或失調(尤其是B族維他命缺乏)、必需脂肪酸缺乏、血中色氨酸改變等原因所致。
雖然目前無法確知致病原因,但慢性疲勞症候群會讓人有深深的疲勞感、睡眠障礙及注意力和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患者也會出現關節和肌肉疼痛、淋巴結和喉嚨痛以及頭痛等類似流感症狀。
此外,臨床上也發現,患者多數伴隨有焦慮、憂鬱、沮喪等情緒,尤其是追求完美主義及個性較敏感的人,往往會對自己過度要求,或是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及評價,無形中造成極大的壓力,無法自我放鬆,以致容易成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
身體會出現的警訊
落髮
因壓力引起的長時間慢性疲勞,不僅身體會感到疲憊不堪,生理機能也大受影響,荷爾蒙失調影響頭皮油脂分泌,加上局部肌肉緊繃、血液循環不佳,使得營養很難輸送到頭皮供應足夠的養分,導致嚴重掉發。
青春痘
排除自身皮膚問題,臉上突然莫名奇妙地猛長青春痘,也是身體過度疲勞的表徵。人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時,身體內分泌系統會錯亂,因而影響身體各部位的運轉,皮膚則是最先反應的器官。
腹瀉、便秘
疲勞也會導致便秘或腹瀉?沒錯。主要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腸胃不舒服,有些人會出現腹脹,有些人則以腹瀉或便秘表現。
過敏
疲勞也會影響身體自律神經及免疫系統,人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下,容易造成免疫及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引發過敏性疾病。在眼睛方面,則會讓眼睛發癢或是以視力模糊為表現,或是出現鼻塞、嘴巴乾等症狀。
肩頸僵硬
這是大多數上班族的通病,很多人以為可能是坐姿不正確引起,事實上,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疲勞所致。引起肩頸僵硬、酸痛,大多跟肌肉過度緊繃有關,有些人會合併出現淋巴結腫大,主要是因為壓力過大,造成免疫失調,導致荷爾蒙失調。
胸悶
這也是上班族常見的症狀,有些人甚至會出現呼吸急促、心悸等。會造成胸悶、心悸等症狀,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呼吸急促,則跟肌肉緊繃有關。
頻尿
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影響膀胱功能,身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因肌肉緊繃壓迫到膀胱,影響排尿,出現頻尿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因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尿道感染,上廁所會有疼痛感。
手腳冰冷
人體在疲勞狀態下,除了會造成自律神經、荷爾蒙失調、肌肉緊繃外,也會影響血液的循環。疲勞時,通常末稍血液循環都很差,手容易出現痠麻、冰冷等症狀。
持續兩周要就醫
根據國外流行病學研究報告,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因疲勞症狀求診的患者,盛行率約為20至30%,疲勞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以上的患者約10至25%,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患者約5至15%,但確定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只有0.2至0.7%。
慢性疲勞雖不若慢性疲勞症候群來得嚴重,但患者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凡事提不起勁、肌肉緊張、肩頸酸痛、胸悶、心悸、睡眠障礙,甚至還會有胃痛、腹瀉、便秘等消化系統的問題。長期置之不理,除了各種不適症狀會持續惡化,還可能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甚至過勞死的危機;同時,嚴重的疲勞感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連帶也會使人際關係陷入低潮。
因此,當長期出現慢性疲勞症狀時,千萬不可等閒視之,如果疲勞症狀持續的時間少於兩個星期,不需特別處理;但如果超過兩個星期,最好趕快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內、外科疾病,以免延誤潛藏疾病的治療。目前醫界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包括有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甚至抗過敏藥物、B族維他命(尤其是維他命B6)等。
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並非一朝一夕可成,患者必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且治療時間至少要持續二至三個月左右,才會感覺有明顯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靠藥物治療外,患者也要改變生活作息,尤其是天天運動三十分鐘,效果比吃藥來得好。
至於一般有經常性疲勞現象的上班族,最好做到今天的疲勞今天消,以免日積月累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消除疲勞的方法很簡單,只要遵行飲食均衡、三餐正常,如果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可適度補充維他命;學習自我放鬆,讓四肢、軀幹、頭頸的肌肉都能放鬆下來,大約十多分鐘即可,或者中午小睡一下,都是減緩疲勞的最佳良方。
2大禁忌
喝咖啡
熬夜的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喝咖啡或喝茶提神。咖啡因雖能提神,但相對的,會消耗體內與神經、肌肉協調有關的維他命B群,缺乏維他命B群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累,更可能形成惡性循環,養成酗茶、酗咖啡的習慣,需要量愈來愈多,效果卻愈來愈差。
吃甜食
感到疲勞或熬夜時,很多人都會靠吃甜食補充熱量、穩定情緒,其實甜食也是熬夜大忌。晚餐後或熬夜時,不要吃太多甜食,高糖雖有高熱量,剛開始讓人興奮,卻會消耗維他命B群,導致反效果,也容易引來肥胖問題。
自我診斷的方法
目前臨床上,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是根據1994年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訂定的標準。此標準相當嚴格,經診斷後,只有少部分人符合此一標準,因為引起慢性疲勞的原因相當複雜,必須排除因疾病引起的疲勞症狀。
由於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的標準過於嚴格,日本厚生省日前整理出因疲勞而導致的身體可能出現的警訊,提供民眾參考。想要了解自己是否有疲勞症候群,請拿起筆回答下面的問題,馬上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1、「鮪魚肚」早現。
2、斑禿、早禿。
3、性能力下降。
4、頻去洗手間。
5、記憶力減退。
6、心算能力變差。
7、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神的能力愈來愈差。
8、睡覺時間愈來愈短,醒來後也不解疲累。
9、經常頭痛、耳鳴、暈眩,卻檢查不出結果。
10、做事經常後悔、易怒、煩躁、悲觀,並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備註:若符合上述2項或2項以下者,屬「黃燈」警告期,目前無須擔心。具有3至5項者,為1次「紅燈」預報期,說明已經具備「過勞死」的徵兆。有6項以上者,為2次「紅燈」危險期,可列為「疲勞症候群─過勞死」的預備期。
罹病高危險群
●長期處在某種精神壓力下。
●不良的生活型態,如飲食不均衡、運動太少或太多。
●患有內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肺病等。
●患有血液腫瘤疾病。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感染。
●患有焦慮、憂鬱症等精神疾病。
●有藥物及酒精濫用或不良反應。
●睡眠異常,例如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來源:馬來西亞《光華日報》 文:邱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