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輕人,即使迷茫,也多半無法停下向前奔跑的腳步,房貸、車貸、奶粉錢,還有對美好物質生活的嚮往追求,每一項都可以成為加班的理由。
近幾年,關於年輕人猝死的報導不斷,人們在覺得疲憊的同時,又多了一份焦慮。「這與幾十年前的日本很像」,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實驗室主任張瀚迪醫生說,日本進入經濟發達階段較早,上個世紀80年代「過勞死」頻發,也因此最早開展有關研究。
近日,在與日本合作開展慢性疲勞相關的科研4年後,汕大精衛中心正式引進疲勞檢測儀,計劃明年初開設疲勞門診。這樣的話,每位年輕人口中的「累成狗」究竟是生理性疲勞,還是病理性疲勞,很快就可以揭曉答案。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宋芾
慢性疲勞易被誤診
疲勞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事實上,人體不論做什麼,只要時間夠長,大腦皮質就會由興奮狀態轉入抑制狀態,從而感到疲勞。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年輕人高強度的工作背後,伴隨而來的還有睡眠不足、焦慮、三餐不定時、營養單一、缺少運動等。許多人在經過夜晚休息後,白天身體仍感到疲乏無力。
與發熱相似,疲勞是身體的預警機制在發出警報。疲勞既可能是健康人所表現出來的正常生理現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號。
生理性疲勞,是指人在身體過度勞累、高強度運動、體力透支、長時間精神緊張、缺乏睡眠等狀況下,所表現出來的疲乏無力、睏倦、精神不振等正常生理現象,經過休息即可恢復。而病理性疲勞則指即使休息也無法恢復,並伴有失眠等症狀的病理現象,提示身體可能受到某種疾病的侵犯。
在排除其他疾病因素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疲勞如果持續6個月或者以上,同時出現以下多種症狀,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能集中、咽痛、淋巴結痛、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疼痛、睡眠後精力不能恢復,體力或腦力勞動後連續24小時身體不適等,就基本可判定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由於我國醫學對慢性疲勞疾病相關的現代科學研究起步較晚,一方面,當患者出現有關症狀時不知該往何處求醫問藥,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選用中醫進行調理;另一方面,慢性疲勞的症狀不具特異性,臨床醫生普遍不甚了解,被漏診或誤診為神經衰弱、更年期症候群、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症等的機率非常高,貽誤治療。
將開發建立慢性疲勞資料庫
據悉,自2015年起,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與日本理化研究所合作,在我國開展慢性疲勞疾病相關的科學研究。日前,汕大精衛中心正式引進疲勞檢測儀及檢測軟體,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計劃於明年年初在院內開設疲勞門診。
張瀚迪告訴記者,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其對慢性疲勞的關注非常早,目前已建立起相關的資料庫及評估量表。據統計,有40%到50%的被研究者曾感到一般程度的疲勞;5%到10%的人曾感到深度疲勞;而慢性疲勞症候群因採用的診斷標準不同,發病率大約在0.02%-1%。
「比如,什麼程度的疲勞是深度疲勞,如何用一個參考值來量化?這是我們在科研中所面臨的難題,由於該種疾病發病原因不明確,症狀不典型,診斷缺乏統一標準,研究起來面臨諸多難題。」張瀚迪透露,事實上,在我國對疲勞的研究,最早表現為對「亞健康」的研究,從去年起,汕大精衛中心積極與汕頭大學數學系開展合作,計劃開發慢性疲勞的評估與診斷的數學模型,爭取早日建立中國人自己的慢性疲勞資料庫。
談及明年初即將開設的疲勞門診,張瀚迪表示通過疲勞檢測儀器的檢測,結合疲勞測試問卷的採集,最終給出能直觀、客觀反映患者當下疲勞狀態的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不只是白領的「專利」,體力勞動者也是「重災區」。張瀚迪說,「我們希望疲勞門診的開設,能起到中醫所提倡的『治未病』的作用。當一個人長時間感到疲憊,又不清楚自己是生理性疲勞,或病理性疲勞,來到門診接受檢測,得出報告後,不論是何種結果,都能給他當下的生活狀態以預警,調整作息、調理心態、合理運動,或是減少工作量等,最終避免最壞的結果『猝死』的發生。」
■記者親測
數據採集後即刻可出報告
出於好奇,記者讓張瀚迪醫生現場演示疲勞檢測儀的使用。
檢測儀器非常小巧,被檢測者需放鬆、閉眼,把雙手食指按在儀器感應處兩分鐘,採集到數據後,在軟體上即刻就可得出檢測報告,「因為日本已建立起完整的疲勞數據模型,目前軟體所設定的參考區間也是來自日本的。接下來,汕大精衛中心將走進學校、企事業單位、武警官兵等,收集不同人群的數據模型。」
由於看不懂其他信息,記者只留意到,張瀚迪醫生測試後在「判定結果」一欄得出「紅色流淚的臉」,註明「要注意」。記者親測,「判定結果」一欄得出一張「橙色的苦臉」,被提醒需「注意」。二人均表示測試結果準確,符合當下的狀態。
■小貼士
拯救生理性疲勞要靠「自律」
「晚上不睡,白天不醒」是當今年輕人的生活寫照。越是熬夜加班工作,工作越做不出來,思維停歇,哈欠連天,工作效率極低,可身體一沾床立刻睡意全無,越玩手機越精神,最終導致睡眠不足,第二天工作沒精打採,到了晚上又繼續惡性循環。
其實,人在疲勞的時候,大腦的血供會受到影響,從而幹擾人的判斷力以及注意力,因此,如果覺得頭腦昏沉,無法集中精力做事,就應該停下來,及時休息。
年輕人應如何應對疲勞?首先,要有適當的鍛鍊,每天下班,都應抽出時間鍛鍊,千萬不能以為疲勞後,「葛優躺」是最好的,適當的鍛鍊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及夜晚睡眠質量。
其次,注意營養補充,日常飲食應少油、少鹽、少糖,優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均衡搭配,有不少年輕人長期食用外賣,高油、高鹽、高糖,營養結構單一,不利健康。另外,人體缺水會造成血液黏滯,氧氣攜帶量減少,使機體營養及氧氣供應不足,容易發生疲勞。
最後,注意調整心態,追求完美的同時,也要保持豁達的心態。而對於「晚上不睡,白天不醒」的年輕人,拯救生理性疲勞要靠其個人的「自律」,改掉陋習,儘量把工作在白天上班時間內完成,睡前「丟掉」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