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
此句出自範曄《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是丁鴻寫給漢和帝奏疏中的話,意思是說:在萌芽階段抑制不良之事很容易,等到釀成大禍時再來挽救就困難了。
丁鴻是東漢名儒,其才學品行先後得到漢明帝、章帝、和帝的賞識。漢和帝時升任太常、司徒。和帝雖繼承皇位,但竇太后把持朝政大權,其兄竇憲官居大將軍位,跋扈恣肆,欲謀叛逆。永元四年(公元92年),天上發生日食。丁鴻就以此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國家造成了危害,導致出現日食的不祥徵兆,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狀況。漢和帝聽從丁鴻建議,撤竇憲官職並賜死,避免了一場大禍。
這篇奏疏中有一段名言:「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幹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防微杜漸」這一成語即來源於此。
中醫治病十分注重疾病的預防,《黃帝內經》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意義。《素問·刺熱》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提出「治未病」的診斷方法。《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提出「治未病」的針刺方法。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則將醫生分為上中下三等,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階段。最高明的醫生是治療尚未發病之時的「未病」,次等醫生是治療即將發病之時的「欲病」,最末等的醫生是治療已經發病之時的「已病」。《鶡冠子》記載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回答:「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問其原因,扁鵲說:「長兄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時;而我治病,是在病情嚴重之時。」
中醫說的「未病」不是沒有病,而是指身體已受邪但還沒有明顯症狀或症狀較輕的階段,高明的醫生能發現這些細微的症狀,然後採用防治手段阻斷其發展。在疾病的三個階段中,「治未病」成本最低,也最容易;「治欲病」次之;「治已病」成本最高,也最困難。
此句話告誡我們,事情要在剛剛露出錯誤苗頭的「未病」之時防微杜漸,阻斷其發展;其次要在快要犯錯誤的「欲病」之時採取措施,立即止步;最後在已經嚴重的「已病」階段,要找準「病症」,採取有力措施,對症下藥。
~02~
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
此句典出北宋範仲淹的《奏上時務書》,其原文為:「經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曰: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聖人當福而知禍,在治而防亂。」
範仲淹在上書中,以經典格言,勸誡當時的皇帝明鑑福禍倚伏的關係,認為在事情未萌芽時就加以防範,在天下未動亂時候就加以治理,才能事半功倍,天下安康。
「見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這是先賢的共識。老子《道德經》闡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提倡目光如炬、洞明深察、見微知著,在事情還沒有突出或明顯的時候就積極主動去做,這是一種極高的智慧。老子分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未兆、未萌、未發的極其微小的狀態,容易謀劃也容易散失,因此,善於發現這個「微」就是一種能力,就是一種境界。如果這個「微」是善的、好的、積極的,就把握不失,擇善固執,從而引導壯大;如果這個「微」是惡的、壞的、消極的,就斷然禁絕,勿使生長,防患於未然。
據《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孔子當年在洛邑后稷之廟堂看到的「金人銘」中,就有「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之類的警句,小火苗不及時撲滅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時堵住就可成為滔滔江河。
以上所有這些都提醒人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有明察秋毫的敏銳,有未雨綢繆的措施,防止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03~
處事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
此句出自宋代呂本中《官箴》一書。原典為:「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其意是,善於處理事情的人,不會把聰明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盡心盡力放在第一位。不會把事成有功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有利於百姓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欲事立,須是心立。心不欽則怠惰,事無由立,況聖人誠立,故事無不立也。」「心立」既是「事立」的必要條件,也是「事立」的充分條件,投機取巧,玩弄心術,機關算盡,往往是既害人禍國,又害己損友。小成靠智,大成在德。要想大成功,必要大德性。大德性如何來,正心是第一,只有正心盡力,才能有所成。
~04~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此句語出《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在這篇先秦短文中,孟子開篇引用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裡奚等6位古代聖賢從貧賤中起家的例子,以其大氣磅礴的邏輯論證和排比論證,深刻闡發了外部環境與個人成敗、國家興亡之間的密切關係。
憂患意識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品質,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文明的土壤中:
《周易》記載,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其中蘊含豐富的辯證思想,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強調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詩經》中也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說,這種未臨而如臨,未履而如履的狀態,形象地展現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憂患精神。
《左傳·襄公十一年》亦有記載,魏絳引用《尚書》中的話規勸悼公:「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暗合千古興亡之道,歷史已經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經驗和教訓。憂患意識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對於家庭和個人都至關重要,只有樹立憂患意識,國家方能長治久安,文化才能源遠流長,家庭才能和睦長久,個人才能持續進步。
~05~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此句出自淮南王劉安《淮南子》中的《主術訓》。大意是說聚合天地萬物的力量,則無往不勝,無事不成。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以「積力」和「眾智」號召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思想影響深遠。
「積力」和「眾智」強調的是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做事順應客觀規律,尊重事物特性,發揮其優勢,匯聚各方力量,則事業可得成功。
唐代貞觀初年,李世民敕令編輯《群書治要》,要求「務乎政術,存乎勸戒」,專門選錄了《主術訓》「積力之所舉」這一句作為治國箴言。一個人的智勇往往有限,而積聚眾人的力量卻可以將有限擴大為無限。《主術訓》說:「任人之才,難以至治」「乘眾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也」。
古人憑藉歷史經驗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揚雄在《法言》中分析了漢王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的原因:「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用來批駁項羽「天之亡我」的抱怨。劉邦的勝利在於善於採納眾人的建議,眾人的建議凝聚了群體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是取勝的關鍵。司馬遷特意將漢初重臣劉敬、叔孫通等人的傳記合寫,感慨地說:「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資治通鑑》也專門記載吐谷渾阿柴令諸子折箭的故事,教誨世人:「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06~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
此句出自馮夢龍《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在文章開頭,作者馮夢龍以春秋時期的管仲和鮑叔牙作比,稱他們為古今「交情至厚」的典範,並對「相知」進行了如上闡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施惠於人、德義相交的,叫做知己;肝膽相照、心心相印的,叫做知心;志同道合、意氣相投的,叫做知音。知己、知心、知音,名稱雖然不同,總之說的都是朋友相知。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知音故事褒揚的正是朋友間的信義和友情。當俞伯牙彈琴其意在高山流水時,只有鍾子期「道著了伯牙的心事」,故而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因知音難覓而斷弦摔琴,終身不再鼓琴。「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這樣的友誼來自彼此心靈深處的理解與默契,建立在互相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礎上,人生交得一個真正的知心朋友,足矣。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