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業有緒,惡勞而不卒,猶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也。——漢·桓寬《鹽鐵論·擊之》
【釋義】功業靠不斷繼承累積,害怕花力氣而不能堅持,就像種地的人,因為疲勞睏乏而停止耕種。做事半途而廢的人不會成功,種地偷懶的人沒有收穫。
【感悟】《詩經·大雅·蕩》裡有句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事情往往都有開頭,卻很少能有終結,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後漢書·列女傳》記載了一個有始有終的故事,最終的結果卻是來得曲折:有個名叫樂羊子的人,遠出求學。一年而歸,妻問其故,樂羊子回答說:「在外久了,想念家人。」他的妻子聽罷,拿起剪刀剪斷織機上的絲線,並勸說道:「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進而指出求學「中道而歸」與斷織無異。樂羊子聽後深感慚愧,於是外出繼續他的學業,七年不返,直到學有所成。
樂羊子最終沒有功敗垂成、功虧一簣,在於有一個明事理的妻子提醒他。有人提醒固然好,其實很多時候,能否善終,往往在於自己能否堅持。孔子曾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意思是說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停止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意在勉勵弟子要自強不息、自警自勵。
世上無論大事小事,最怕的是懈怠。《孟子·盡心上》:「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事好比掘井一樣,掘到六七丈深還未見水,如果這個時候停下來,那就只能掘得一口廢井。要想掘出水來,就得繼續深挖不止。
南宋理學家陸九淵說:「懈怠縱馳,人之通患。」解決懈怠的方法沒有別的,只有一條,那就是做到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毅力有恆,如此才能有所成。
2、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釋義】所謂才,是指聰慧、明察、堅強、剛毅,即能力;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即品行。才能是品德的支撐,品德是才能的統帥。
【感悟】 春秋末期,晉國實際被智、韓、趙、魏等四卿掌控,四家之中,本以智氏實力最強,但最終三家卻聯合打敗智氏,完成三家分晉。智氏的滅亡源於他們選了一個有才無德的接班人智瑤(即智伯)。
最初智宣子要立其子智伯為繼承人時,族人智果就極力勸阻,認為智伯雖有才能,卻無仁德,並斷言「若果立瑤也,則智宗必滅」。果不其然,智伯掌控晉國朝政後,不但戲弄侮辱其他三家,還貪得無厭,屢次向他們索取土地,三家最後齊心協力滅了智氏,瓜分其地,智伯的頭顱也被趙氏製成飲器用。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此感慨:「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並指出「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認為,才與德本不相同,而世俗之人往往區分不清,一概論之曰賢明,於是就看錯了人。他還據德才之別,將人分類: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至於挑選人才,在司馬光看來,當然首選聖人與君子,如果實在找不到聖人、君子,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為什麼呢?因為小人的危害遠超愚人。愚人如果想作惡,由於智慧不濟,好像小狗撲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有足夠的陰謀詭計和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如惡虎生翼,其危害甚大。所以如果能辨識才與德的區分,知道選擇的先後,就能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3、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虞詡傳》
【釋義】立志不求易成,行事不避艱難。就比如砍柴,如果沒有遇到盤根錯節,怎麼能分別利刃與鈍刃的區別呢?
【感悟】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一直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的必備品質和精神追求。俗諺說,有志事易,無志事難。知難不畏,絕壁可攀。只有立下大志,才能為之奮鬥不已,越是遇到困難,越矢志不渝,知難而進,如此便能取得常人不能取得的成就。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一生潦倒,屢次科舉不應,年至七十仍然難酬壯志。但他並未灰心喪氣,知難而退,反而不斷激勵自己,潛心著述,終於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一部《聊齋志異》使其名垂千古。他曾撰一副對聯用以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副對聯告誡人們,凡是能夠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無不志存高遠,堅韌不拔,臨難不懼,勇於拼搏。
清代文人彭端淑在《為學》一文中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可見天下事,全在人為。為之則易,不為則難。
4、李密問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隋·王通《文中子·周公》
【釋義】能夠正確估價自己,並且克服各種私心雜念、戰勝自己的人,才是英雄。也就是說,人對自己應有正確的態度和判斷,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樣在行動中便能揚長避短,無往而不勝。
【感悟】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僅要了解別人,更要知道自己。《老子·第三十三章》也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古訓。一般來說,知人相對不難,自知有點不易。因為自知不光是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缺點和短處,而在現實生活中,常人眼裡往往只是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和短處,很難正視自己的不足。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了解自己,成為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智者呢?其實很簡單,當你不能通過自己認識自我的時候,只需要藉助一個他者即可,這個他者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唐代詩人鄭谷《閒題》詩云:「舉世何人肯自知,須逢精鑑定妍媸。」是說人世間有自知之明的人很少,所以必須用好的鏡子來鑑別自己的美醜。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經常對照別人檢查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他在《廣師》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不如」:剛強堅決,不可動搖,我不如王寅旭;讀書修身,探究奧秘,我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師,我不如張稷若……其意是說與當時的十位學者相比,顧炎武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都不如他們。於是,凡是他外出旅行,都隨身用騾馬裝書,坐在馬上空閒的時候,就默默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正是通過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意識到很多方面己不如人,顧炎武才虛懷若谷,勤奮好學,最終成為一代通儒。
孔子曾說:「君子求諸己。」求諸己一方面要求反躬自省,一方面要求克己。反躬自省可以自知,克己則能夠戰勝自我。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大儒,以精研《春秋》聞名,他能成就功名也是下了很大克己功夫的。《史記》和《漢書》都記載了他專心治學攻讀《春秋》以至於「三年不窺園」的故事。對於常人來說,園林中有美景,尤其是春暖花開或秋高氣爽之時,一般人都喜歡到園林中欣賞美景,但董仲舒為了研習《春秋》,明明園林就在眼前,他連通過窗戶縫隙看都不看一眼,更不要說去園子遊賞,並且連續三年如此,不為園中美景所誘。宋代詞人葛勝仲以「三年曾不窺園樹,辛苦螢窗暮」讚嘆其克己功夫。
強調自知與自勝是古代賢哲的普遍認識,老子有「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格言,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其實就是戰勝自我使言行符合於禮的意思。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呂氏春秋》裡也提到:「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這些認識,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
5、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第八》
【釋義】能夠聽取不同意見自我省察,這是聰睿;能夠反省自身、正視缺點,這是明智;能夠克服缺點、虛心改過,這是強者。人需要經常反躬自省並虛心接受提醒批評,才能不斷進步。
【感悟】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每個人都多少有些缺點、不時犯點錯誤,這本身無可厚非,怕的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或礙於情面不能改正過失。自負與虛榮往往釀成嚴重的後果,危害自身、連累家庭、貽誤工作。
孔子曾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在孔子看來,即使有人能像周公那樣高尚完美,但是驕傲自滿又吝惜改過,那麼他的德才也不足為觀。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自滿之人看不到自身缺點,所以不能進步,反之,能夠謙虛反省、接受批評,才能不斷獲益、成長強大。
春秋時期的蘧伯玉十分善於反省。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拜見孔子,孔子就向使者詢問他的近況,使者回答說:蘧夫子正設法減少自己的缺點,但是苦於做不到。使者走後,孔子對弟子說:這人真是了解蘧伯玉啊。孔子這麼說是因為蘧伯玉每一天都會反省前一天所犯的錯誤,力求做到今日之我勝過昨日之我,每一年都要反省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歲那年,仍然在反省之前所犯的過錯,所謂「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寡過知非、德行出眾,衛獻公初入仕,在獻公中期已為衛國舉世皆知的賢大夫。子貢曾說:「君子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人能夠改過足見其謙虛謹慎的態度,所以能夠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受到他人的尊重。
有過失並不是恥辱,有過不改才會真正自取其辱。反之,聞過能改,並且克制不良習氣、約束自身言行,這一點很難做到,難而能做,更為可貴。《史記·管晏列傳》記載了晏嬰的車夫改過的故事。晏子做宰相時有一次乘車外出,車夫的妻子剛好從門縫裡看到自己的丈夫一副威風得意的樣子,分明是仗著宰相的聲望狐假虎威。後來車夫回到家裡,妻子竟提出離婚。車夫詢問原因,妻子說,晏子的身高不夠六尺,卻是齊國的宰相,名震天下。而今天我在門縫裡看到他神色深沉,常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你呢,身高八尺為人駕車,卻志得意滿、不思進取。車夫聽後反省自身,變得十分謙虛。晏子對其變化感到奇怪,詢問原因之後,將車夫舉薦為齊國的大夫。
一個人能夠反省改過,這是謙虛的表現,也是人進步的動力。自然界中的現象處處彰顯著「滿招損,謙受益」的定律,比如太陽升到最高處就要下降,月滿後就會漸漸缺減,水一定會從高處流向低處,而人通過自然定律就要領悟到,只有謙虛地反省自身不足、接受他人建議,才能不斷充實提高。《周易》上說:「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只有時刻保持謙虛反省的態度才能樹立威信、穩步發展、善始善終。
在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中,隨處可見「反求諸己」「內省克念」等修身思想。比如,孔子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曾子倡導「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則肯定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對後人影響至深,值得我們吸收借鑑。
6、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唐·白居易《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
【釋義】 善於消除災禍的人,總是先查找其根由;善於調理疾病的人,總是先斷絕疾病的源頭。比喻解決問題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才能根治。
【感悟】《群書治要·鶡冠子》記載,魏文侯向扁鵲請教:「聽說你們兄弟三人都是醫生,究竟誰的醫術最高明呢?」扁鵲回答說:「我的大哥醫術最高明。因為他在人未得病之前就向他們講養生之道,使人基本不生病,但是他的名聲不出於這個病人之家;我的二哥醫術其次,他是在病情剛有了微小症狀時給以對治,他的名聲不出於病人所居住的巷子。我的醫術最差,因為我是在人的病勢很嚴重時,割開他的肌膚,給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最後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救回來。但是大眾看了後都非常讚嘆,認為我可以起死復生、妙手回春,所以雖然我的醫術最差,但是我的名聲卻傳遍了整個國家。」
扁鵲與魏文王的這段對話委實啟人深思,它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即「防」比「治」好。對「病」要除之於始,不可待「病」重了才下重藥,否則即使能達到目的也會元氣大傷,也就是說防患未然比亡羊補牢要好得多。
治病如此,其他事情亦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細心觀察,注意發現問題並盡力做到事前控制乃至未雨綢繆,不要等到問題出現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這時恐怕會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