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何意思?古人留下的處世之道

2020-12-04 歷史知庫

人性所厭惡的,習俗卻偏將它們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洛克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一些人,他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摸爬滾打。當他們成功的時候,他們會說,感謝那些曾經拋棄我的人們,因為這些人給了他們堅強。我們會從中感受到一絲心酸。還有一些人,他們選擇逃避,面對社會人情的冰涼,他們擠在一個角落裡唉聲嘆氣,控訴著自己的不幸。也有一些人,看透世俗,選擇遠離人煙出家。

當然,大部分的人對於生活的壓力與人際關係的苦惱,一般都會有自己的緩解方式,我們會旅遊,會述說表達,會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的善良和理想。界發展得那麼快,燈紅酒綠的世界,不免會讓人看不清自己的道路,我們也許會暫時滯留於花花世界,也許永遠都走不出來。有時候會感嘆人情涼薄,有時候會覺得自己跟不上世界的步伐。為什麼如此疲憊,其實都是欲望惹的禍。

很多欲望不是生來就有的,也許小時候最大的快樂,不過是一塊糖的滿足。但是當人置身於偌大的社會,面對如此新鮮的事物不免開始膨脹。開始去努力擁有自己原本不想要的東西,花費大量與精力,時間,最後累得氣喘籲籲。很多時候,誘惑不是一時的興起,而是長期的積累過程。

往好的方面來舉例,這是一個環境的薰陶作用。我們都知道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不斷搬家的故事。孟子在屠宰場學會殺豬,在墳場學會裝哭,最後到學堂學會讀書。從不好的到慢慢走上正道,這都說明的環境的作用。這個故事還從另一個方面說了一個道理,就是偉大的人也會受環境影響的,而且也不會選擇,而是好的壞的全盤接受。

那麼我們平常人呢,我們會發現壞的東西學的永遠是最快的。成功往往需要日積月累的勤奮刻苦,但失敗卻可以在一時之間達到。這不僅說明成功的來之不易,讓人倍加珍惜。也說明,失敗一直是一個在我們身邊埋伏的炸彈,它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時機出動。所以我們除了不斷完善自身外,最重要的就是規避風險,儘量不讓自己處於糟糕的環境中。這樣的情況,其實早有先人留下字據。古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何意思呢?這是古人留下的處世之道。

這句話話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並不想做嫖娼之事,那就避免去花街柳巷徘徊,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抵住誘惑,最後做了違背本心的事情,如果一個人並不想參與賭博,那麼就不要去賭博的場所去觀看他人,因為你不能確保自己不會因為看了人家輕易贏得金錢而不動心。

每句話都有自己的語境的,這條古語就是在一個社會腐敗的背景下出現的。當時的明朝已經病入膏肓,統治者窮奢極欲,整日沉迷於酒色之中。作為一國之君也如此抵禦不住誘惑,整個國家也是籠罩在無所事事,及時行樂的狀態下,生產力完全跟不上。風氣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不論什麼階層的人,都有墮落的可能性,因為誘惑無處不在。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憤憤不平的人只能寫下一本本警示之書,希望能挽救一點點人性。皇帝朱高熾從小就不懂得抵制誘惑,他暴飲暴食,奢侈浪費是他一貫的作風。之後成為皇帝更是不懂體恤百姓,完全沒有統治者的風範,只是舉國上下一片腐朽。古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何意思?古人留下的處世之道

很多不好的習慣其實都是潛在的隱患,我們不知道哪天它就會成為惡習。就像古語說到的一樣,很多不好的習慣都是慢慢接觸得來的。壞習慣中往往帶著誘惑,也正因為誘惑,所以很多人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當誘惑與欲望結合,往往會迷惑人心智,開始違背本心,開始透支自己的生命。燈紅酒綠過後,反而會更加空虛。誘惑讓我們原來的理想為之讓步,膨脹的人性便開始變得對他人無限苛責,而對自己不斷寬容。大家都有受到誘惑的時候,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時,不用和誘惑死磕到底,有時候退避反而更加明智,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將自己投入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中。與此同時,多多改善自己的態度看法,多讀古人留下來的箴言妙語。

很多事情歷史上有相似的案例,我們何不多閱覽一下古人在經歷之後留下的感慨與心得呢?我們應該慶幸和感激,我們有很多名人故事和名言,前人用血淚換來的教訓,我們可以輕易獲知。但看再多別人的故事,最終還是要走自己的道理。

相關焦點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啥意思?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智慧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不嫖娼就不要去那些風花雪月的地方轉悠,不賭博就不要去看別人賭博,短短八字就道出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祖輩給我們留下的這句訓誡,與其說是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還不如說是對人性的總結,因為大多數人都敗在了「嫖、賭」這兩個字上面,那些沉迷風花雪月之地與賭場之間的人,全都是管不住自己的人。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接下來咱們說說這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和上半句一個出處,全句是這樣: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從字面意思看,咱們可以解讀為:嫂嫂如果掉入水中,小叔子應該出手相救。在當時保守的古代,孟子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和淳于髡爭論過,原文如下:淳于髡曰:「嫂溺,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 古人常說:「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何意?
    自古以來,為人處世就是一門大學問,若能深諳其中精髓,不管從事何種職業,面對什麼樣的人,都可以輕鬆應對,雖說未必能夠大富大貴,但至少混得不錯。時代不斷發展,新事物、新思想也層出不窮,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技巧還是那些,古人總結的一些道理,或許有一部分早已過時,但有些仍然值得仔細品讀。
  • 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啥意思?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提要: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啥意思?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文/二狗農村俗語是古代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話都是世人通過長時間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這些俗語對於古代生活在廣大農村的人,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指導價值。
  • 古人說:「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道出為人處世的道理
    古人說:「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道出為人處世的道理、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沉澱,勤勞又智慧的老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用他們的所經歷過的,所走過的,所得到的教訓,融匯成了一句句具有教育意義的俗語。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古人的養生之道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古人的養生之道俗語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在當時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老祖宗們為了能夠將生活中的很多經驗習俗傳遞給更多的人,就漸漸地出現了俗語。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這則俗語算得上是老祖宗們的忠告了,在那個年代年輕人們無不奉行這一準則。那麼這則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老古人的金玉良言並不難理解,首先「老不洩殘精」的意思是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各方面身體素質都會大大降低,要注意懂得保養身體。不論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都應該量力而行,不要一味地逞強,否則只會讓自己受到不可逆的傷害。
  • 《周易》裡的家、國、天下與處世之道!
    在這個思想體系裡,最小的單位直觀上是家庭,再進一步來說是夫婦之道,這個夫婦之道絕不是「男尊女卑」,而是男女夫婦應當各自發揮本身特質,善盡各自本分。夫婦的道理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多次被提到,「歸妹」、「鹹卦」、「恆卦」都有對夫婦之道的闡述,更在家人卦說:「家人,利女貞」,其彖辭進一步說明,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存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 老子闡述為人處世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很明了,他老人家在闡述為人處世之道,懂者已步入雲層,不懂者尚欠浮遊於地面。老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自逞得見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顯昭。同樣,自我誇耀的人很多,但他們最後都沒能建立起功勳,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眾人之長的。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後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講的也是人們對醜事樂此不彼議論的現象,不過要是事情不夠明朗,只是有一些關於這個人醜事的風聲,左鄰右舍更樂於背後議論,通常背後嚼舌根,讓許多人非常痛恨。 《增廣賢文》中:「誰人背後無人說」,意思是哪個人背後沒有人嚼點舌根,當面又受到誇讚?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1 否極泰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在農村,我們可以經常聽到老人說一些老話,但是這些老話我們都不怎麼聽過,書本上也不曾看見過,所以很多年輕人便說這些老話都是人們隨口瞎編的。但事實上,這些老話是有依據的,它們和出自名人之口的諺語是差不多的,只不過一個是出自名人之口,在書中有所記載,另一個是平民百姓總結出來的,只被人們口口相傳著。但是這些老話都蘊含著先輩們的大智慧,是祖先根據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對後人們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性。
  • 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今天,筆者來到了一個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這個「中」「保」是何意思呢?還有「媒人」真的不能當嗎?一起來看看一、不做中這裡的「中」,指的是「中間人」,古語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古代,一方縣官尚且難斷一戶人家的家務事,何況一介平常布衣呢?
  • 道德經:夫妻之道,就是陰陽之道,各行其道,就是順天之道
    夫妻相處之道《孔子家語》——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夫妻相處之道,沒有不敬妻子的,沒有不愛護兒女的,更沒有歧視婦女的,不是一方壓制另一方,更不是倚強凌弱。《易經》中講的陰陽調和,剛柔並濟,也是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
  • 古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究竟是不是迷信?看看專家怎麼解釋
    古時候,人們對於佔卜算卦之事深信不疑,他們相信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悉知自己的命運,所以許多的江湖術士都打著算命的旗號行走江湖。而人們對於夢境也是非常重視的,許多的古書典籍上都記載了如何解夢的方法。要說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解夢書,就非《周公解夢》莫屬了,人們認為靠著書中的內容,便能夠揭示自己夢境的含義從而可以預測福禍,為即將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事情做準備。
  • 古人講:「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陶淵明《止酒》在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俗語,其中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品德的,有關於社會的等等。不管是什麼俗語,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老祖宗在生活中的經驗所得。別看俗語聽起來比較粗俗,但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關於「酒、色、財的俗語。
  • 古人云:「生七不娶,暗九不過,」什麼意思?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
    俗語是古人對人生經驗的簡短概括,精闢簡短有意思,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環境改變很多俗語在今人眼裡都有點摸不清其中的含義,在農村還是多見,其實俗語話糙理不糙,非常能體現老祖宗的智慧所在,今天要說的便是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
  • 「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更體現古人的處世準則
    在眾多的俗語中,有一句關於為人處世的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就是與人相處,能寬恕別人的地方,就不要太過追究。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遇事總是咄咄逼人的話,如果對方不記仇還好,若是個記仇的人,一定會找機會報復。 即使對方表面上不計較,可內心裡也一定對你有了意見。有朝一日你有事相求時,他也一定不會點頭。給對方一個臺階下,不僅是給別人一條生路,更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 古人拍照怎麼擺造型的?擺拍,還得看古人的
    古人中早就雲集了一批「攝像」高手,他們不僅擺拍的技術水準極高,而且小心機比誰都多。 盤點古人五種常見的擺拍風格,一定有你想不到的。就像種瓜之於隱士,「洗腳」暗喻了君子處世之道。 楊賓和「攝影師」商量後,脫掉鞋子來到河岸邊坐下洗腳。他故意弄亂衣著,擺出了一副不羈放縱愛自由的樣子。
  • 民間俗語:「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古人這麼說是啥意思?
    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那麼古人想通過這則俗語傳達什麼樣的意思呢?要知道在古代鐘錶還沒有問世,所以人們對時間的判斷能力還相對較弱,當時時間的計量單位還不是小時,而是"更"。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哪4樣讓古人如此重視?
    但是,古人卻留下了一句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古人認為,哪怕鄰居關係再好,有四樣東西是不能借的,說得嚴重些,借了之後會家破人亡。那麼,究竟是哪四樣東西呢?為何借了之後家會敗亡呢?這4樣東西,分別是「嬰兒床、殺豬刀、拐杖、藥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