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文章轉載自《上海大眾衛生報》
作者為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治未病科主任醫師蓋雲
亞健康指的是機體功能下降,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疲勞。亞健康狀態不及時糾正,大多會進展到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發病率在10%~25%之間,傾向於腦力勞動者,以大中城市為主,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目前,很多學齡期孩子、家庭主婦也會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
該病在1988年由美國疾控中心提出,以乏力、疲勞、睡眠質量差,以及一些軀體疼痛症狀為主。臨床常見患者有自卑、緊張、不滿的情緒,以及低熱、汗出、怕冷、全身酸痛、入睡困難、睡後不解疲勞等症狀。上述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才能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中醫把慢性疲勞症候群歸為「虛勞」範疇,《黃帝內經》與《金匱要略》中都有對該病的論述,明代《理虛元鑑》是一部虛勞專著。古代中醫認為,虛勞的發病與外感、境遇、醫藥、痘疹和病後有關。現代中醫認為,該病是五臟氣化功能失常、臟腑功能下降、不能維持人體各項生理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疾病。病因與情志失常和生活不健康有關。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慢性疲勞患者經歷過以下3件事:第一件事是自己默默地抗著,有些人熬到最後,真的就好了;第二件事是不停地服用各種補藥和保健品;第三件事是輪翻去各大醫院接受檢查。其實這些事情都能夠避免。
筆者認為,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診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和各項實驗室檢查指標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其實你不懂我的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這句話。
正確診治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步就是要排除有疲勞症狀的疾病,如心衰、貧血、帕金森病、骨質疏鬆、消耗性疾病、退行性骨病、慢性腎功能衰竭、各種營養物質缺乏、呼吸暫停症候群、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等。
在治療上,可採用中醫綜合治療,主要包括情志療法、膳食療法、運動療法、辨證治療和中醫適宜技術。
中醫在對該病的診治過程中,會先判別患者的證型,常辨證為虛、實兩種證型。虛證以氣虛證為主,兼夾其他虛證,多見舌質淡、苔薄白,脈力弱。實證以溼熱瘀阻證為主,兼夾其他實證,多見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滑、力強。
膳食療法:根據患者的體質,給予不同食物推薦。虛證患者應適當加強營養,可食用山藥、百合、蓮子、血糯米、核桃仁和黑芝麻等;實證患者以清淡飲食為主,可食用絲瓜、薏苡仁等。
運動療法:虛證患者可以選擇慢走,實證患者可以做有氧運動。
中醫適宜技術:督脈治療技術,包含推拿、正筋、正脊、督脈炙、藥泥透藥、穴位敷貼、刮痧療法和抗疲勞巴布劑等。
需要提醒的是,只有守「常」,體質才能「平和」。所謂「常」,就是正常,保證正常的作息和飲食,順應天地自然規律。保持堅韌向上、樂觀豁達的心態,做事情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享有一個健康的人生才是最大的財富。
原標題:《慢性疲勞症候群—其實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