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世——藍湛:魏嬰,你不懂我的心。魏嬰:藍湛,你和我都不懂我的心。來生——藍湛:幸好。魏嬰:……(不愧是金豬)
《陳情令》24集有這麼一幕:淡雅別致的靜室中,身穿奶白色飛肩廣袖長袍的藍湛在彈奏一首曲子,正是童安格的《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一聽名字便知,此時的藍湛外表雖英姿颯爽,內心卻是柔腸百結。
那時,魏嬰剛從亂葬崗死裡逃生歸來,又經歷射日之徵,使得藍湛頗為擔心修習詭道術法的他。藍湛關心則亂,說出的話在魏嬰聽來都覺得充滿懷疑的意味,使得魏嬰很是惱火。面對此種狀態,藍湛內心煎熬,又不善表達,只能暗嘆魏嬰不懂他的心思。一回到雲深不知處,藍湛就足不出戶,終日研習琴譜,以便為魏嬰清心凝神。其實,他更該修習的是讀眼術。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他認為只要能夠讀懂眼眸中的秘密,就能夠知道內心想法。人可以通過言行舉止來掩蓋內心所思所想,但眼神卻會誠實地袒露無餘。
藍湛自從對魏嬰上了心後,為了掩蓋自己的心意,總是透過餘光去觀察魏嬰,偶爾與之對視,心裡便緊張得小鹿亂撞的,忙不迭挪開視線,何曾去細細讀過魏嬰的眼神?藍湛覺得魏嬰不懂他的心思,其實,他自己未嘗不是呢?
如果藍湛會讀眼術,他便會知道魏嬰對他的撩撥與對別人是多麼的不一樣——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渴望得到藍湛讚許和欣賞的樣子。
如果藍湛會讀眼術,他便會知道魏嬰目光總是有意無意地停留在他身上——怕藍湛看不見,又怕藍湛看見。這是怎樣的心思?
如果藍湛會讀眼術,他便會知道魏嬰在玄武洞說完那句「除非~你喜歡綿綿」之後是多麼渴望得到他的正面回復——「我不喜歡綿綿,我喜歡你」。
如果藍湛會讀眼術,就會知道魏嬰在見到來給他彈琴穩定心神的自己時,那慌亂避開的眼神背後是怎樣的心意。
如果藍湛會讀眼術,就會知道射日之徵後魏嬰在不夜天對他說的那句「可是如果你不信我,又怎麼幫呢」背後的失落和心酸。
如果,哪有那麼多的如果?可惜藍湛因為自己的情深和意怯,錯過了魏嬰太多的眼神戲,錯過了明白魏嬰對自己心意的機會,進而自己也不敢去表露。
藍湛因魏嬰的風姿和才智而心動,因魏嬰有趣而正義的靈魂而情動,他非常清楚魏嬰是怎樣的人。魏嬰墜崖後,藍湛在三十三道戒鞭下還質問叔父「孰正孰邪,孰黑孰白」。試想,有著這樣的信任基礎,如果他早些解讀魏嬰內心的彷徨和痛楚,對魏嬰少一次質問,多一些關懷,雖然最親最愛的師姐死了,雖然世態何其炎涼,但極其在乎藍湛的魏嬰,會不會不至於如此生無可戀、決絕自盡呢?
雖然後來藍湛「有悔」,悔什麼?悔自己沒有完全相信魏嬰,悔自己沒有和魏嬰站在一起,但他終究曾經沒讓自己成為魏嬰對塵世的最後一點眷戀。
幸好魏嬰回來了,回應了藍湛的一片深情和十六載等待。藍湛徹底明白了魏嬰對自己的重要性,不管魏嬰是否明白自己的心思,都霸道地開啟寵嬰模式,成為了世間「最美的情郎」。
《陳情令》之藍湛:你下的蠱已深入骨髓,我卻故作冷漠不敢望向你《陳情令》之藍湛:你一路招搖,我諷你心思多,你卻自詡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