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1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你永遠不懂我傷悲
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
那英這首曾經傳遍大街小巷的歌曲中,主人公是戀愛中的兩位男女,他們各自「等在原地,把彼此站成兩個世界」,於是,悲傷襲上心頭,但一方卻似乎永遠也不明白另一方悲從何來,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或許,悲傷者心裡的孤寂只有黑夜才能給予慰藉。的確,黑夜,能使受傷的心靈得到安放和修復,能使疲勞的機體得到恢復和活力,能使人們忘卻白天的苦難和傷悲……很難想像,假如沒有黑夜,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我們的心情或生活將是怎樣?
想像其實並不遙遠。隨著現代化加速推進,黑夜正離我們越來越遠。2016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等機構的科學家繪製了一份全球光汙染地圖,結果顯示:地球上約4/5的人生活在受到光汙染的天空下,超過1/3的人即使在最晴朗的夜晚也看不見星河。在黑夜越來越少的當下,如何安放我們的焦慮和不安,答案或許只有一個:拯救黑夜!
因為黑夜如此重要:
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數百萬年以來,人類以晝夜更替的節奏為指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事實上,人們在夜晚睡著之後,身體並沒有「休息「,更準確的說法是,身體某些系統的運轉減緩了,例如,新陳代謝變慢,血壓有所降低,某些系統卻開啟了全速運轉的模式,比如修復機制和加工機制。最終,我們的身體會「除舊迎新」,並重新協調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黑夜幫助我們修復了身體。
黑夜之所以有此治癒功能,主要與褪黑激素有關。褪黑激素會使人感覺疲勞,並從根本上參與調控人體的晝夜轉換機制。它又被稱為「夜的荷爾蒙」,因為正是隨著夜晚的降臨,褪黑激素的分泌開始增多,午夜時達到頂峰,然後隨著曙光漸露,分泌逐漸減少。
此處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會阻礙褪黑激素的產生,所以光照是影響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睡眠質量不高而煩惱,或許可以試試在睡覺的時候將臥室的燈關掉或是調暗。
事實上,在娛樂形式多、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當下,很多人都有睡眠質量不高或是睡眠時間過少的問題。這不僅會破壞身體的修復功能,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根據英國薩裡大學的研究成果,每天睡眠少於6個小時並持續一周,人體血細胞內數以百計的基因就會有所改變,一些重要的人體修復過程也將受到影響。赫爾辛基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則警告說,睡眠過少會影響膽固醇代謝,從而傷害血管,並導致心血管疾病,縮短人的壽命,同時加大死亡風險。
死亡陷阱世界上有大約30%的脊椎動物與超過60%的無脊椎動物在夜間活動,它們在夜色中進食、捕獵、繁衍,它們所有的感官也都為此而生。然而,越來越嚴重的光汙染正在蠶食夜間動物的生活空間,無處不在的人工照明更是成為某些夜間動物的死亡陷阱。
在夜間遷徙的候鳥似乎特別容易被燈光吸引,這與它們特殊的感光細胞有關。在晴朗的夜晚,鳥類通常高飛,不讓地面的燈光影響到自己。可是,如果陰雲密布,或大霧籠罩,它們就會找不到星星來定位,這時,燈光似乎指引著安全的著陸點,災難也因此發生。黑爾戈蘭島鳥類觀測站的奧姆莫·赫波普博士指出:根據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的估計,每年在美國因撞擊廣播電視塔而死亡的鳥類達數百萬隻。
除了鳥類,很多昆蟲也難逃燈光的死亡陷阱。昆蟲視力發達,藉助於感光細胞,它們甚至能感覺到光線的分層。因此,在夜色深沉的時候,數百米外的燈光都可以吸引它們。而它們一旦被燈光吸引,就會有致命的後果。萊布尼茨學會「失去的夜晚「研究小組通過計算發現:夏季,每晚平均有150隻昆蟲喪生於一盞路燈。
如果留心觀察,你可能還會在自己身邊發現,不僅是動物,植物也可能在燈光中「迷失「:長期被燈光照射的樹木,深秋時枝頭還掛滿樹葉。很明顯,夜晚的燈光給樹木傳遞了錯誤的信息,告訴它們現在仍然是枝繁葉茂的季節。
黑暗是靈感的源泉對於人類而言,黑夜遠不止是為了睡眠而存在。它使人們感到不安恐懼,同時又充滿希望,並因此成為信仰與藝術靈感的源泉,從神話、詩歌、音樂、繪畫、電影等多個維度,推動了人類藝術與文明的發展。
以如今位居第一的娛樂方式「電影」為例。在《千面英雄》一書中,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將英雄追求內心平衡與晝夜更替聯繫起來——內心的不平衡促使英雄離開「白晝的世界」,即故鄉,並通常在一位導師的幫助下,進入「黑夜的世界」,在那裡,英雄要找到新的盟友並擊敗危險的敵人,以證明自己。
20世紀70年代,曾負責迪士尼《獅子王》的編劇克里斯多福·沃格勒總結了坎貝爾的英雄故事,並將其作為電影的敘事樣板。風靡全球的電影巨製《星球大戰》就明顯採用了這種敘事結構:一位初出茅廬的英雄從白晝進入一個陌生而危機四伏的夜間世界,並在這裡真正成長起來。1998年,沃格勒在之前總結的基礎上,出版了一本詳細介紹上述敘事結構的指南——《作家之旅》。如今,這本書已成為歐美編劇界的「聖經」,對美國大片,進而對全世界的電影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本書作者馬賽厄斯·R. 施密特(Mathias R.Schmidt)曾獲美國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並深入參與過德國的勒恩暗夜保護區項目( Rhön Dark Sky Reserve),該項目於2014年獲得國際暗夜協會的認定。坦賈—加布裡爾·施密特(Tanja-Gabriele Schmidt)的研究方向為文學,其本人深受黑暗文化的吸引。
在本書中,兩位作者聯手,從天文學、時間生物學、文化學、歷史學、照明技術等角度出發,為我們講述了黑夜在人類生活,乃至整個自然界中所發揮的力量。
原標題:《假如沒有黑夜,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