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公轉的同時還在自轉,自轉速度變慢帶給我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一天的時間變長,未來的一天會從24小時變成240小時,甚至更多。
太陽升起落下到再次升起,一天就這麼過去了。可能不少人在孩童時代都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白天黑夜?太陽為什麼升起落下?現在知道是因為地球在自轉。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八大行星都受到它的引力,各自運行在固定的軌道上。地球不停地自轉,這才有了黑夜白晝更替,有了一天24小時。
公轉其實是受到了太陽引力的影響,太陽不出問題,那地球的公轉也不會。自轉就不一樣,它受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不斷變化的。在5億年前的地球,它的自轉周期只有0.37小時,比如今的24小時快多了。5億年過去,地球自轉一圈的周期變慢了20多個小時,那是什麼原因讓地球自轉變慢的?未來的地球一天還是24小時嗎?
這要從原始地球在太陽系中的環境開始說起,太陽系原本是一團原始星雲物質,裡面的物質經過了漫長時間地碰撞結合,才演變成了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起初的太陽系環境是很危險的,原始星雲中剩下來的物質在這裡亂飛,每天都會發生成千上萬次的碰撞,也可以把它們理解成小行星和隕石。當它們撞擊地球的時候,會讓地球原本的位置發生偏移,自轉速度也隨之改變。
小行星和隕石的體積都不大,所以每一次撞擊的影響並不明顯,但日積月累下來,這影響足以改變地球的自轉速度了。原本的地球自轉很快,不用一小時就能自轉一圈,被撞擊後變成了幾個小時,再到現在的24小時。
幾十倍的變化,科學家覺得只有小行星和隕石撞擊地球可能還不夠,於是提出了一個假設,地球曾經和一個體積相近的天體撞擊過。大型天體撞擊對於雙方來說都是災難,最壞的結果就是同歸於盡,兩個都崩裂成碎塊。所以地球發生的撞擊不是正面碰撞,而是一次「擦肩而過」。
不要小看這次「擦肩而過」,地球上的物質起碼被撞出了一大塊,有種說法認為月球就是這麼來的。被撞出來的物質,被地球引力捕獲,形成了行星環。土星和木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還特別漂亮,地球的行星環就沒那麼好運氣。
月球在行星環裡面佔據的空間太大了,將一些體積小的物質吸附過來,行星環就這樣被破壞了。也可以理解成,是行星環組成了月球。
月球一出現,直接和地球建立了聯繫,方式就是它們之間的引力。兩者的引力發生碰撞摩擦,互相牽引,潮汐作用出現,地球自轉就這樣慢了下來。科學家計算後得出的數字是4.1毫秒,每天增加4.1毫秒。看上去數字不大,但過個幾萬年,一天就從24小時變成240小時了。
地球自轉變慢不是什麼好事,假如未來一天是240個小時,我們就要重新劃分時區,對時間的測量也將變更。想像一下,你工作一天時間是240個小時,這會是什麼場景?那一天估計得睡80個小時,才有精力完成工作。我們的生活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難以想像那一天會是什麼場景。
當然,地球的生態環境也會變化,比如海水流向改變,地區性的氣候變化。雖說地球自轉速度變慢不是什麼好事,可地球本身的調節能力還是很強的,距離一天240小時的時間還很長,地球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或許當那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人類和自然界並不會發生什麼不好的變化。